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加快网文经典化步伐,推动网文评价机制建设 ——从国图典藏网文佳作说起
来源:中国艺术报 | 胡一峰  2020年09月07日08:51

近日,中国国家图书馆与阅文集团在京共同召开“珍藏时代经典悦享网络文学”发布会,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来自阅文平台的百部网文佳作被典藏入馆。这些作品中不乏近年来受到广泛好评之作,比如《庆余年》 《琅琊榜》具有传统文化底蕴, 《大国重工》 《材料帝国》聚焦国家工业化进程, 《中国铁路人》《大医凌然》 《朝阳警事》等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等。显然,这对于图书馆在数字时代走好创新发展之路具有象征意义,也是对我国网络文学发展成果的一次检阅和展示,在网络文学精品化和经典化进程中具有界碑意义。

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经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着时代的文艺成就,折射出时代变迁中最富创新精神的内容。作为时代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渗透,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耀眼的光束之一。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文化硕果,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网络文学中的“重生”“金手指”等独特内容,甚至对“爽感”的追求,都根植于网络化的生活以及虚拟世界的切身体验。事实上,网络文学在题材、内容、形式、语言以及审美旨趣等多个层面,都系统地反映着网络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状态的新特征新气象。

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算起,网络文学已发展了20多年,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度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网络文学的用户数量达到4.55亿,网民使用率达到53.2%。全国网络作家的数量已达到了1750多万人,而网络小说作品总量达到约2500万部。庞大的规模不但孕育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同时也形成了网络文学相对稳定的文体、风格和美学。同样重要的是,网络文学以自己全新的样貌培养了全新的阅读方式和读者群体。在网络文学的语境下,读者和作者的关系发生着革命性的重构,文学阅读的互动性、参与性和社交性前所未有的增强,文学对于生活以及个人成长的意义也有了全新的诠释。长远地看,作为时代的文学,网络文学在文体创构和阅读范式变革上的意义,或许远大于某部具体作品给人带来的新鲜感。

因此,推动网络文学经典化,并非仅仅评定几部作品的创作得失和历史地位,而是对一种文学创作模式和接受模式的反思和确认。如果我们承认文学和阅读在建构个体与历史、社会、他人关系中的重要性,那么,就必须承认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是对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保存,换言之,是把我们这个时代人的一种“活法”记录下来,为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选择路径。毫无疑问,经典是在时间中形成的,岁月才是最好的试金石。网络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归根结底要留给历史去回答。在这个问题上,任何越俎代庖的企图只能导致拔苗助长的恶果。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任何社会都有经典提名机制。国图典藏网文,正是这一机制的内容。

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履行国内外图书文献收藏和保护的职责。走进这座图书的殿堂,我们心里都会有一种踏实感,因为它不但收藏图书,而且典藏文明,不仅意味着“全面”也代表着“权威” 。经常去国家图书馆阅读的人可能会说,多年前,我们就已经在文学类阅览区读到网络小说了。然而,与一本被采购入馆躺在书架上的网文“书”相比,作为佳作被典藏入馆无疑是更高层级的认可,也就进一步明确了网络文学在中国文学大家庭中的位置。同时,这也是一种“国家级”的推荐,让网络文学和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平等地成为阅读的选择。

经典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评价。这些年虽然网络文艺从野蛮生长逐步走向规范治理,但作品良莠不齐、平台唯利是图、写手格调低俗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治。以笔者所见,网文入藏国图的新闻中似乎没有提到这100部作品入选的标准。也有网民对这批入藏作品的质量,以及作品平台的单一性等提出了质疑和担忧。应该说,作为探索和尝试,我们首先应肯定国图此举的正面意义,但同时更应提高网络文艺评价机制建设的紧迫感。如果考虑到网络文学天然的产业属性,就更应重视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网络文学经典化之路遵循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要求和规律前行。

需要指出的是,就像没有谁预告过网络文学将要诞生及其快速成长一样,也没有谁事先为这个充满生机又有些躁动的新事物准备好了完备的评价机制。现行的文艺评价体制主要是建立在传统文艺的实践基础上的。任何传统的评价机制都无法完备地评价新生事物,更何况,网络文学对于传统文学而言,并非线性前进,而是增量扩充,然而,任何新生事物必然也必须要接受传统评价机制的评价。只有在磨合中,新事物的特性和发展规律才能得到显现,也才有可能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评价新机制。这是一个多方协力的过程,尤其应发挥好网络文艺评论的作用。评论与评价密不可分,只有充分、全面地评论,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为此,我们不妨以国图典藏网文为新起点,推动和期待网文创作和评论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