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养育童年,要学会与大自然共情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任慧  2020年09月03日08:58
关键词:金波 童年 大自然

“金波诗意美文”系列(4册)金波著/青岛出版社2020年3月版/152.00元

金波先生最早以诗名世,后来也写童话、小说、散文等,均取得一定成就。近期,金波先生凝心创作的“金波诗意美文”系列散文集由青岛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礼赞童年、亲近自然的作品。

回望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其实是一个“养育”童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童心的表现形态也许各不相同,但对赤子之心的呼唤却是永恒的母题——金波先生就是一个胸怀赤子之心,并一直坚持以文字“养育”童年的人。那么,对于当下的孩童来说,如何“养育”身处其中的童年?

金波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学会与大自然共情。共情的前提是察“颜”观“色”,做美的捕手。曾经,为了写《瓢虫日记》,他花了18天时间仔细观察瓢虫,每天他都蹲下身来,两只眼紧紧盯着瓢虫,看它们爬来爬去,然后再写观察日记。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适用的方法,当一个人通过颜色、形状等等细微的变化观察到万物之间的隐秘联系,就距离听懂自然物语不再遥远了。

另一方面,共情的基础是“倾听”和“交谈”。世间万物既然是共通体,就具有对话的可能。“金波诗意美文”系列散文集同时还是一部大自然的对话录。如“把深情献给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的时候,也就是赋予了它们心灵。有了心灵,就有了真正的生命。于是一片叶子也会吐出新芽,伸出新枝,慢慢地长出芽苞,绽开花朵,又结出果实;一棵有心灵的大树,就这样诞生了。它永远和我们息息相通。”先生在面对一棵树时,在水中捕捉到自己的倒影时,在秋叶飘零时,都无一例外地是倾心交谈的姿态。

这种共情,不仅发生在金波先生和自然之间,也发生在先生和孩子们中间。金波先生曾在文章中讲过三个故事,送叶子的孩子让他看到“寻美”的眼睛,系鞋带的孩子让他看到“向善”的心灵,笔杆缠上小纸条的孩子让他看到“求真”的勇气……所以金波先生在耄耋之年仍能与孩子共情的重要原因,或许在于他的本心也还是个孩子。

在先生看来,为孩子写作是一种忘我的修炼:“睁开眼睛看自己,已进入了老年;闭上眼睛看自己,还是那个孩子。从孩子变老人,从老人回到童年……我为孩子们写作,就是在这样回归童年的感受中写下了字字句句。当我在生活中,有时被感动了,有时有一些感悟了,我第一个愿意诉说的对象就是孩子。那是最真诚的交流,最纯朴的告白,最平等的探讨,最快乐的共享。有孩子的世界是美丽的世界,栖息在孩子的世界里,是有诗意的,是最纯粹的,是最安宁的。”也正是这种“忘我的修炼”,才让金波先生在创作之时忘了年纪、忘了时间,真正地亲近自然、回归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