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莫砺锋:唐诗选本对小家的影响
来源:《文学评论》 | 莫砺锋  2020年08月31日09:01
关键词:莫砺锋 唐文学

摘要:唐诗选本对唐代诗人的知名度及唐诗作品的经典化有着极大的影响,但主要体现在小家身上。许多小家及其作品免于湮没,主要原因便是入选选本。有些小家作品稍多,风格也较为多样,选本对他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突出其代表作以及主导风格。选本对小家的作品有多方面的影响,如异文的取舍,风格的认定等。选本对小家也有负面影响,主要在于作者、诗题的张冠李戴,或文本的讹误失真。从总体来看,历代唐诗选本是构成唐诗接受史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唐诗;选本;小家;影响;经典化

《唐诗三百首汇评》等书封面

选本对于文学家与文学作品的知名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鲁迅早有深刻的论述:“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或选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册数不多,而包罗诸作,固然也是一种原因,但还在近则由选者的名位,远则凭古人之威灵,读者想从一个有名的选家,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所以自汉至梁的作家的文集,并残本也仅存十余家,《昭明太子集》只剩一点辑本了,而《文选》却在的。”[1]钱锺书则注意到选本对大家与小家的影响差异甚大,他说:“对于大作家,我们准有不够公道的地方。在一切诗选里,老是小家占便宜,那些总共不过保存了几首的小家更占尽了便宜,因为他们只有这点好东西,可以一股脑儿陈列在橱窗里,读者看了会无限神往,不知道他们的样品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大作家就不然了。在一部总集性质的选本里,我们希望对大诗人能够选到‘尝一滴水知大海味’的程度,只担心选择不当,弄得仿佛要求读者从一块砖上看出万里长城的形势!”[2]这是钱先生选注宋诗时的自道甘苦之言,话也说得相当中肯。这两段话是关于选本的名言,但是对其准确程度,仍需具体分析。试以唐诗为例。虽然有许多唐诗选本的选目不够公允,对于某些大家尤其“不够公道”,但这对大家的地位并无太大的不利影响。例如杜甫,在今存的16种唐人选唐诗中,除了晚唐韦庄的《又玄集》外,完全不见其踪影。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殷璠的《河岳英灵集》与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前书选诗的年代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至天宝十二年(753年),后书选诗的年代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至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两者相加正好涵盖了杜甫的全部创作时期,杜诗居然一首未录!《中兴间气集》成书于唐德宗贞元初年(785年),可见在杜甫身后十余年间,他尚未引起选家的注意。但是时隔不久,杜甫的诗名与日俱增,进而与李白并驾齐驱。据陈尚君考证,从贞元十年(794年)到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经过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揄扬,“前后历时十七年,没有任何的争议和提倡,没有任何的论说或非议,李杜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已然稳如磐石,不容讨论地似乎成为诸人之共识。”[3]而成书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的顾陶《唐诗类选》中入选杜诗甚多,且在序中称:“诗之作者继出,则有杜、李挺生于时,群才莫得而问。”[4]这与韩愈等人的论点互相呼应,显然正是时代思潮的体现。可见《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虽是盛、中唐时代最为流行的两种诗选,但是它们不选杜甫,并未对其名声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相反,到了后代,人们还将不选杜甫视为两部选本的最大缺点。

其他大家在唐人选唐诗中也有类似的遭遇,比如《中兴间气集》未选李白与王维,《御览诗》《唐诗类选》《极玄集》未选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也并未影响诸人在唐诗史上卓然名家的地位。此中原因可能在于大家都有较多的作品,自成一集,不必借助于选本来传世。例如顾陶《唐诗类选后序》云:“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翕,号‘元和诗’。其家集浩大,不可彫摘。今共无所取,盖微志存焉。”[5]明确指出此集不选元、白诗,乃因二人“家集浩大”之故。再如李贺的别集自唐至今保存完整,传承有序,今人为其别集作笺注者即有叶葱奇、刘衍、王友胜、李德辉、吴企明诸人,诸本并行于世,并不难得。李贺诗的选本也有梁超然、傅经顺、流沙、吴企明、尤振中、钟琰、祖性、冯浩菲、徐传武等人所撰之多种,可见深受读者欢迎,即使《唐诗三百首》中未选其诗,也未能影响他在唐诗中自成一家的声誉。王步高在《唐诗三百首汇评》中甚至称“不选李贺诗是《唐诗三百首》的最大缺憾”,并自行增选李贺诗达 10首,与杜牧并列第八名。可见虽然李贺在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中缺席,但他仍是今人心目中的唐诗大家。所以笔者认为,诗人及其作品的知名度受到选本极大影响的情况,主要发生在小家身上。至于这种影响属于正面还是负面,则不可一概而论。

所谓“小家”,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并无严格的标准。《荀子·正名》云:“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王先谦在《荀子集解》中指出“小家”指“宋墨之家”,也即宋鈃、墨翟这两位著名思想家[6]。清人蒋士铨《临川梦·隐奸》中讽刺明人陈继儒云:“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7]而陈继儒其人,博学多才,诗文、书画俱足名家。可见“小家”或“小名家”,都是颇有名声之士,只是在“大家”面前相形见绌而已。清末陈衍云:“学文字当取资大家,小名家佳处有限,看一遍可也。”[8]就是出于这种价值判断。

况且对于大家、小家的认定,历代并不一致。例如盛唐前期诗人张若虚,存诗仅有2首,《唐才子传》中不列其名,当属小家无疑。但其《春江花月夜》在明代以后渐得大名,清末王闿运乃称其曰“孤篇横绝,竟为大家”[9]。王氏所谓“大家”,显然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相反,在唐人选唐诗中入选的诗人,当时均以为名家,但不少入选者在后代湮没不闻。比如殷璠《河岳英灵集》选诗人24人,称其“皆河岳英灵也”,明人毛晋在《河岳英灵集跋》中亦称此集“选开元迄天宝名家”。然此集所选李嶷、阎防二人,在后代诗名不著,自宋迄清之诗话中几乎不见其名。二人存世诗作亦寥寥无几。李嶷诗见于《全唐诗》卷145,存诗仅有6首。其中5首见于《河岳英灵集》,另有一首《读前汉外戚传》见于《国秀集》。阎防诗见于《全唐诗》卷253,存诗仅有5首,全部见于《河岳英灵集》。而且二人诗作中仅有李嶷《林园秋夜作》一首曾被后代唐诗选本选入4次(《唐诗解》《唐诗归》《唐贤三昧集》《唐诗摘抄》),其余作品均很少入选或寂无所闻。若以今人观点来看,二人皆为小家无疑。又如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诗人26人,“间气”乃上应天象之英杰,然其中如刘湾、窦参、郑常、郑丹、李希仲、姚伦诸人,在后代均声名不彰,存世诗作亦甚少[10]。在今人看来,此六人无疑也是小家。宋人严羽云:“唐人如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张燕公、张曲江、贾至、王维、独孤及、韦应物、孙逖、祖咏、刘眘虚、綦母潜、刘长卿、李长吉诸公,皆大名家。”[11]但在今人看来,孙逖、刘眘虚、綦母潜诸人只是唐诗小家而已。独孤及虽是古文大家,但就诗而言,亦不得称为“大名家”。所以本文所论及的唐诗“小家”,只取约定俗成的说法,并不具有严格的定义,也不是唐诗史上严格的定位。

小家的作品留存很少,不足自成一集,在《全唐诗》之类总集编成之前,小家之作主要依靠入选选本得以存世。纵览历代的唐诗选本,入选的小家相当之多。其中有许多诗人原来声名不显,或作品甚少,只因受到选家青睐,才免除了湮灭无闻的命运。例如中唐诗人柳淡,字中庸,乃柳宗元之族人。柳宗元云:“柳氏兄弟者,先君族兄弟也。最大并……次中庸、中行,皆名有文,咸为官,早死。”[12]其事迹附见于《新唐书·柳并传》:“并弟谈,字中庸,颖士爱其人,以女妻之。”[13]因与李端有交往,故在《唐才子传》卷4中附见于李端名下。此外寂无所闻。其诗作仅存13首(《全唐诗》卷257),但其中的七绝《征人怨》入选《万首唐人绝句选》,又入选《唐诗三百首》,遂成名篇,柳中庸之诗名也为今人所知。又如晚唐诗人秦韬玉,因出身低微,应举不第,乃依附宦官谋取功名,名列“芳林十哲”。“芳林门”乃通往宦官内侍省之宫门,故“芳林十哲”之名意含嘲讽[14]。然秦韬玉的七言律诗颇受选家青睐,其诗入选《才调集》者多达8首,其中7首为七言律诗。《文苑英华》录其诗4首,其中七律2首。《瀛奎律髓》选其诗3首,均为七律。秦诗中最著名者莫过于《贫女》,宋末方回选入《瀛奎律髓》,且评曰:“此诗世人盛传诵之。”[15]其后又入选《唐诗鼓吹》《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唐诗别裁集》等选本,及至入选《唐诗三百首》,遂成家喻户晓之名篇,擅长七律的诗人秦韬玉才广为人知。再如金昌绪,生平不详。《唐诗纪事》称其为余杭人[16],未知所据。存诗1首,即《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最早见于顾陶《唐诗类选》,该书成书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故金氏当是中唐以前诗人[17]。明清的唐诗选本屡次选入此诗,如《唐诗品汇》《唐诗解》《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笺注》《唐诗摘抄》《唐诗别裁集》《网师园唐诗笺》《读雪山房唐诗钞》《唐诗三百首》等,且多有好评,例如《唐诗笺注》中评曰:“天然白描文章,无可移易一字。”《网师园唐诗笺》评曰:“真情发为天籁。”《读雪山房唐诗》甚至评曰:“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一位生平事迹湮灭无考的诗人,仅凭一首作品被选就留名后代,选本的力量,于此可见一斑。

有些小家的情况比较复杂。比如盛唐诗人刘方平,其人家世显赫,从高祖刘政会起代有高官,清人俞樾甚至有“唐诗人刘方平家世最贵”之说[18]。方平本人则德才兼备,李颀赠诗曰:“二十工词赋,惟君著美名。童颜且白皙,佩德如瑶琼。”[19]然方平性格高洁,应举不第,即归隐颍阳,皇甫冉赠诗曰:“潘郎作赋年,陶令辞官后。达生贵自适,良愿固无负。”[20]元人辛文房赞刘方平曰:“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21]所以刘方平生前寂寞,并无籍籍之名,在当代唐诗学界也不受重视,至今未见文学史著作论及其诗。但是刘方平的诗在唐代就受到选家重视,在《御览诗》中选录13首,在《又玄集》中选录2首,在《才调集》中选录2首。及至宋代,在《文苑英华》中选录7首,在《乐府诗集》中选录7首。上述诸诗去其重复,共得24首。清人所编《全唐诗》收刘方平诗共26首,其中仅有《铜雀妓》《拟娼楼节怨》二首未详出处。可见刘方平诗之留存于世,历代唐诗选本是最主要的文献载体。而且刘方平有几首诗频繁地出现在历代唐诗选本中,所以流传甚广。例如《秋夜泛舟》,曾被选入《御览诗》《又玄集》《才调集》《瀛奎律髓》《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网师园唐诗笺》《读雪山房唐诗》等多种选本。又如《秋夜寄皇甫冉郑丰》,曾被选入《唐诗归》《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唐诗摘钞》《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读雪山房唐诗》《网师园唐诗笺》等选本。又如《春怨》,曾被选入《御览诗》《又玄集》《才调集》《唐诗解》《唐诗归》《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读雪山房唐诗》《网师园唐诗笺》等书。又如《夜月》,曾被选入《御览诗》《唐诗笺注》《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读雪山房唐诗》。最后二首因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更为当代读者所熟知。

中唐诗人朱可久,字庆馀,以字行。晚唐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将朱庆馀列为“清奇雅正主”李益之及门,然五代人张洎在《项斯诗集序》中称张籍诗“为律格诗,尤工于匠物,字清意远,不涉旧体,天下莫能窥其奥,唯朱庆馀一人亲授其旨”[22],李益与张籍诗风不类,从现存作品来看,朱庆馀的诗风更近于张籍。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载:“朱庆馀校书,既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遍索庆馀新制篇什数通,吟改后,只留二十六章,水部置于怀抱而推赏之。清列以张公重名,无不缮录而讽咏之,遂登科第。”[23]朱庆馀诗深得张籍推重,二人诗风接近当是主要原因。《唐才子传》因而称朱庆馀:“得张水部诗旨,气平意绝,社中哲匠也。有名当时。”[24]朱庆馀诗在唐人选唐诗中仅有1首入选,即《宫词》入选《才调集》[25]。其诗受选家关注始于明代,高棅《唐诗品汇》中选其诗7首,包括五律2首,五排1首,七绝4首。值得注意的是七绝《宫词》被选入《唐诗品汇》《唐诗解》《唐诗归》《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人万首绝句选》《读雪山房唐诗》《而庵说唐诗》《唐诗合解》《唐诗笺注》。另一首七绝《闺意上张水部》则被选入《唐诗品汇》《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读雪山房唐诗》。此外,这两首七绝均被选进《唐诗三百首》,因此成为家弦户诵的名篇[26],朱庆馀也由是著名。

盛唐诗人刘眘虚,生平不详。《唐才子传》中称其:“姿容秀拔。九岁属文,上书召见,拜童子郎。开元十一年徐征榜进士。调洛阳尉,迁夏县令。”然据傅璇琮校笺,所谓“九岁属文”云云,皆为刘晏事迹之附会[27]。《登科记考》中亦无其进士登第之记录[28]。事实上刘眘虚的可靠事迹仅见于《河岳英灵集》,此书选其诗11首,且有作者小传云:“眘虚诗,情幽兴远,思苦词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顷东南高唱者十数人,然声律婉态,无出其右。惟气骨不逮诸公。自永明已还,可杰立江表。至如‘松色空照水,经声时有人’……又‘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开门向溪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晖照衣裳。’并方外之言也。惜其不永,天碎国宝。”[29]奇怪的是,小传中举示的“松色”等四联,皆见于所选诗作,惟“道由白云尽”八句,则不在所选诗中。刘眘虚其人其诗留名后世,全靠《河岳英灵集》之选录。宋初的《文苑英华》将此11首诗全部收入,此外仅增补一首《积雪为小山》。至清人编《全唐诗》,也仅能补录2首,而且皆为误收他人之诗[30]。可见刘眘虚的作品所以能留存于世,主要原因便是入选《河岳英灵集》。至于那首阙题的“道由白云尽”诗,则被明人的唐诗选本如《唐诗归》《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等以《阙题》为题而予选录,清代的《唐贤三昧集》《读雪山房唐诗》《网师园唐诗笺》《唐诗摘抄》《唐诗快》《唐诗别裁集》《唐律消夏录》《唐诗三百首》等沿之,从此流传众口,广受赞誉。一首连题目都已亡佚的唐诗,竟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唐诗选本的影响力之巨大,可见一斑!

某些唐诗小家的作品稍多,风格也较为多样,选本对他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突出其代表作以及主导风格的地位上。例如祖咏虽曾登进士第,然“流落不偶,极可伤也。后移家归汝坟间别业,以渔樵自终”[31],存诗亦仅30余首。虽然严羽称其为“大名家”[32],其实只能算是小家。但是祖咏的《望蓟门》《终南望馀雪》二诗却非常著名,究其原因,与频繁地入选唐诗选本有很大关系。选录前者的选本有《国秀集》《文苑英华》《瀛奎律髓》《唐诗品汇》《唐诗选》《唐诗解》《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贤三昧集》《网师园唐诗笺》《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读雪山房唐诗》《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等;选录后者的选本有《河岳英灵集》《文苑英华》《唐诗品汇》《唐诗选》《唐诗解》《唐诗归》《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贤三昧集》《而庵说唐诗》《读雪山房唐诗》《网师园唐诗笺》《唐诗笺注》《唐人万首绝句选》《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等。正因如此,在王兆鹏《唐诗排行榜》中,这两首诗分别名列第45名、第82名之高位,成为名符其实的唐诗名篇。因为《唐诗排行榜》评价作品的各项参数中,选本的权重高达50%。

又如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可算中唐诗坛上的名家。但在整个唐诗史上,仍难跻身于大家之列。韩翃诗中最早为选家注目的是其五律,如《中兴间气集》选其诗7首,均为五律。在此书的作者小传中推赏的韩诗名句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也出于五律《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然而韩翃最负盛名的诗作当推七绝《寒食》,其原因有二:一是此诗曾见赏于唐德宗,并因此擢其为驾部郎中知制诰[33];二是此诗曾多次获得唐诗选家的青睐,入选选本包括《唐诗品汇》《唐诗正声》《唐诗选》《唐诗解》《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人万首绝句选》《而庵说唐诗》《唐诗摘抄》《读雪山房唐诗》《网师园唐诗选》《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等。其中如《而庵说唐诗》仅选韩翃诗1首,即《寒食》是也。而《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却仅入选《瀛奎律髓》《唐诗品汇》《读雪山房唐诗》《唐诗三百首》等少数选本。入选次数的多少决定了作品被接受程度的高低,于是《寒食》一诗不径自走,传诵万口。在《唐诗排行榜》中,《寒食》高踞第35名的高位,主要原因即是它在“古代选本”中入选达12次,在“现代选本”中多达20次。

当然,一首唐诗因入选选本而成为名篇,有一个关键因素是选本自身的通行程度。在上文论及的一些例子中,凡是知名度较高的名篇几乎都曾入选《唐诗三百首》,便是最明显的征兆。比如盛唐诗人綦母潜有2首诗经常入选唐诗选本,其一是《宿龙兴寺》,曾入选《唐诗品汇》《唐诗选》《唐诗解》《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读雪山房唐诗》等书。其二是《春泛若耶溪》,曾入选《河岳英灵集》《又玄集》《唐诗品汇》《唐诗归》《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贤三昧集》《唐音审体》《网师园唐诗笺》《读雪山房唐诗》《唐诗三百首》等书。后者入选的唐诗选本更多,其中还包括《唐诗三百首》,由此成为名篇,前者则较少为人所知。又如晚唐诗人张乔集中颇多名篇,其中在后代唐诗选本中入选次数较多者依次有如下作品:《题河中鹳雀楼》入选《文苑英华》《唐诗品汇》《唐诗正声》《唐诗解》《唐诗正声》《贯华堂批点唐才子诗》《唐诗摘抄》《唐诗贯珠》《此木轩五言律七言律诗选读本》《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唐诗肤诠》等11种;《试月中桂》入选《文苑英华》《唐诗品汇》《唐诗选评》《唐风怀》《唐诗摘抄》《唐诗笺要》《网师园唐诗笺》《唐诗观澜集》《唐诗别裁集》等9种;《宴边将》入选《文苑英华》《唐诗品汇》《唐诗选》《唐诗解》《读雪山房唐诗》《唐诗笺注》等6种;《书边事》(五律)入选《文苑英华》《唐诗品汇》《唐诗矩》《唐诗三百首》等4种。然而由于《唐诗三百首》的流行程度最大,《书边事》一诗便成为张乔诗中传诵最广的名篇。

选本对唐诗名篇同诗异题的取舍有重要的影响。例如盛唐诗人张继,其诗《中兴间气集》中入选3首,其中包括《夜宿松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文苑英华》卷292录有此诗,题作《枫桥夜泊》,第二句作“江村渔父对愁眠”,下注云:“诗选作‘江枫渔火’。”第四句作“半夜钟声到客船”,下注云:“诗选作‘夜半’。”[34]小注中的“诗选”或即指《中兴间气集》而言。此后,仅有《而庵说唐诗》中题作《夜泊松江》,而在《笺注唐贤三体诗法》《唐诗品汇》《唐诗正声》《唐诗选》《唐诗解》《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万首绝句选》《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读雪山房唐诗》《网师园唐诗笺》等唐诗选本中均题作《枫桥夜泊》。当代学人或对此题有所怀疑,比如施蛰存说:“如果张继的船就停泊在寒山寺外枫桥下,那么他听到的半夜钟声,一定就从岸上寺中发出,为什么他的诗句说是‘姑苏城外寒山寺’,而且这钟声是‘到’客船呢?我以为《中兴间气集》选此诗,题为《夜泊松江》,这是张继的原题。他的船并不是停泊在寒山寺下,或说枫桥下,而是在离寒山寺及枫桥还相当远的松江上。这样,第三、四句诗才符合情况。”[35]上述观点貌似有理,但与事实不符。杨明曾作专文对“寒山寺”进行考证,指出张继诗中的“寒山寺”并非专名[36],甚确。韦应物《寄恒灿》有句云:“独寻秋草径,夜宿寒山寺。”孙望解曰:“此诗之‘寒山’,盖谓有寒意之山,‘寺’,即指西山寺(琅琊寺)。”[37]张继诗中的“寒山寺”,也是泛指姑苏城外的某座山寺而已。枫桥是姑苏城外运河上的一座桥,距离姑苏城的西北城门阊门不足十里,故过往客船多泊于此。张继另有《阊门即事》云:“耕夫召摹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二诗当是同时所作,可证《枫桥夜泊》的诗题比较合理。至于松江,则是流经姑苏城东南的一条河流,离城较远,如此诗题作《夜泊松江》,则泊舟荒江,怎会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情景?所以我们认为后代的唐诗选本大多弃《夜泊松江》之题而取《枫桥夜泊》,是因为后者才与文本切合无间。由此可见,《枫桥夜泊》成为一首扣题甚紧的唐诗名篇,唐诗选本起了很大的影响。

选本对唐诗名篇的异文之取舍也有重要的影响,例如王湾为盛唐著名诗人,但作品流传不多。殷璠《河岳英灵集》录其诗8首,且于其名下评曰:“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江南意》全诗即在所录8首之中:“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芮挺章《国秀集》选王湾诗1首,即《次北固山作》:“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江南意》与《次北固山作》显然是同一首诗,但首、尾两联完全不同,次联中也相异两字,一诗之内异文如此之多,唐诗中所罕见。由于《河岳英灵集》与《国秀集》的编纂年代相近,我们无法从文本出现的年代来决定取舍,但不妨将历代选本的入选情形作为参考。在后代的著名唐诗选本中,仅有《唐诗归》《唐诗评选》选录前者,其余如《瀛奎律髓》《唐诗品汇》《唐诗选》《唐诗解》《唐诗镜》《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镜》《而庵说唐诗》《唐贤三昧集》《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网师园唐诗笺》等选本中均选录后者。有趣的是,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取《次北固山作》,但其第三句则从《河岳英灵集》作“潮平两岸失”,且加按语曰:“‘两岸失’,言潮平而不见两岸也。别本作‘两岸阔’,少味。”[38]对此,潘德舆驳云:“沈归愚《别裁》亦主芮氏,而‘失’字独从殷氏,未免任意取携。”[39]时至今日,《次北固山作》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而《江南意》则仅在学者讨论唐诗异文时才为人提及。可以说,在对王湾此诗的异文之取舍中,历代唐诗选本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选本对唐代诗人风格的认定也有重要的影响。唐诗僧皎然,一生作诗甚多,今存者尚有500余首,《全唐诗》编为7卷。其诗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均取径甚宽,不像一般的僧诗那般寒俭枯窘。比如《从军行五首》《塞下曲二首》《咏史》等诗,词意慷慨激昂;《昭君怨》《铜雀妓》《长门怨》等诗,则词丽意切。至于以山川行役为主题的长篇五古如《答黎士曹黎生前适越后之楚》等诗,则字句精丽、刻画工细,颇如其远祖谢灵运之诗风。诚如于頔所云:“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40]皎然的诗论也主张:“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41]相传“时韦应物以古淡矫俗,公尝拟其格,得数解为贽。韦心疑之。明日,又录旧制以见,始被领略,曰:‘人各有所长,盖自天分。子而为我,失故步矣,但以所诣自名可也。’”[42]可见平淡萧散之风格,仅为皎然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并非其主要风貌。然而后一种风格的皎然诗较多进入后人选本,例如《寻陆鸿渐不遇》一诗,曾被选入《才调集》《碛砂唐诗》《唐诗品汇》《唐诗归》《唐诗快》《读雪山房唐诗》《唐诗摘抄》《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等书,于是不胫而走,成为皎然最著名的代表作,而平淡萧散也就被广大读者认作皎然诗风的主要特征。

如上所述,唐诗选本对唐代诗人的知名度及唐诗作品的经典化均有相当大的作用,这对唐诗之传播无疑具有积极的影响。然而成也萧何,败亦萧何。有些小家的诗作因入选通行选本而知名,但在选录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作者、诗题的张冠李戴,或文本的讹误失真,以至于以讹传讹,曲解诗意,反而影响唐诗的正常传播。例如《国秀集》卷下入选《登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署名是“处士朱斌”。但在《文苑英华》卷312录此诗,题作《登鹳雀楼》,尾句改成“更上一层楼”,署名则是王之涣。此后虽有明代赵宦光《万首唐人绝句》、钟惺《唐诗归》等少数唐诗选本作朱斌诗,但是在洪迈《万首唐人绝句》以及《唐诗品汇》《唐诗选》《唐诗解》《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而庵说唐诗》《唐贤三昧集》《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唐诗别裁集》《读雪山房唐诗》《唐诗三百首》《网师园唐诗笺》等众多的选本中皆作王之涣诗。时至今日,多数读者从牙牙学语时就已诵读此诗,亦都认其为王之涣诗。据王兆鹏《唐诗排行榜》的统计,此诗以王之涣《登鹳雀楼》之名义入选的古代选本多达20种,现代选本更多达30种,从而雄踞百首唐诗名篇的第4名。至于真正的作者朱斌,只有少数专事唐诗研究的学者承认其著作权[43],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早已湮没无闻。又如中唐诗人刘皁的《旅次朔方》:“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隔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入选令孤楚《御览诗》,且于题下注云:“向见贾阆仙集原题渡桑干。”可见此诗的作者当时曾有两说,然令孤楚与贾岛相识,他将此诗系于刘皁名下,当有所据。宋人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中录此诗于贾岛名下,题作《渡桑干》,清人何焯批曰:“此诗见《御览集》中作刘皂,悫士选进当元和之初。贾,范阳人,桑干正其故乡,诗意亦不相合也。”[44]何焯的驳正理由充分,但从南宋开始,《万首唐人绝句》等许多唐诗选本均将此诗题作贾岛《渡桑干》。与此类似的是中唐诗人孙革的《访羊尊师》:“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诗首见于北宋《文苑英华》卷228,南宋的《万首唐人绝句》方以《寻隐者不遇》之题系于贾岛名下,但明清两代的唐诗选本大多沿袭后者,乃至入选《唐诗选》《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等著名唐诗选本。于是刘皁、孙革之诗名湮灭不彰,贾岛却得到不虞之誉,比如清人周容曰:“阆仙所传寥寥,何以为当时推重?‘客舍并州’一绝,结构筋力,固应值得金铸耳。”[45]其实贾岛长于五律,并不擅长五、七言绝句。再如盛唐诗人丘为的《山行寻隐者不遇》是其名篇,最早选录此诗的是《国秀集》,其后《文苑英华》《网师园唐诗笺》《唐诗别裁集》从之。但是此诗在《又玄集》中题作《寻西山隐者不遇》,其后《唐诗品汇》《唐诗归》《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三昧集》《唐诗清雅集》《唐诗三百首》从之。照理说《国秀集》的成书年代远早于《又玄集》,《文苑英华》则早于《唐诗品汇》等书,但由于后一个诗题见于更多的唐诗选本,其中又包括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所以后者的接受程度反而更高,而前者却几乎湮没无闻。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盛唐人张旭身上,张旭本以书法著称,诗作则寥若晨星。然而南宋洪迈将北宋蔡襄的3首七绝误作张旭诗收入《万首唐人绝句》,后代唐诗选本沿袭其误纷纷选录,比如《山行留客》入选《唐诗归》《唐贤三昧集》《唐诗别裁集》等,《桃花溪》则入选《唐诗归》《唐诗摘抄》《唐贤三昧集》《唐诗三百首》等著名选本,于是张旭也俨然成为唐代著名诗人[46]。

选本对唐诗名篇最严重的负面影响是由异文取舍之不当导致对作品主旨的严重歪曲,试看二例。郑畋是晚唐名臣,但诗名不彰。其诗之有名者,惟《马嵬坡》一首。晚唐高彦休《唐阙史》云:“马嵬佛寺,杨贵妃缢所。迩后才士文人经过,赋咏以导幽怨者,不可胜纪。莫不以翠翘香钿委于尘土,红凄碧怨令人伤悲,虽调苦词清,而无逃此意。独丞相荥阳郑公畋,为凤翔从事日,题诗曰:‘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后人观者以为真辅相之句。公之篇什,可以糠秕颜谢,笞挞曹刘。……议者以为傥遇评于精鉴,当在李翰林、杜工部之右。”[47]对此,宋人魏泰驳云:“唐人咏马嵬之事者多矣。世所称者,刘禹锡曰:‘官军诛佞倖,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辉。’白居易曰:‘六军不发争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此乃歌咏禄山能使官军皆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诛杨妃也。噫!岂特不晓文章体裁,而造语蠢拙,抑已失臣下事君之礼矣。老杜则不然,其《北征》诗曰:‘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不闻夏商衰,中自诛褒妲。’乃见明皇鉴夏商之败,畏天悔过,赐妃子死,官军何预焉?《唐阙史》载郑畋《马嵬诗》,命意似矣。而词句凡下,比说无状,不足道也。”[48]此诗因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而为人传诵,郑畋也由是知名。然《唐诗三百首》据王士禛《万首唐人绝句选》将首二句改成“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遂使诗意南辕北辙。对此,陈寅恪辨之云:“盖肃宗回马及杨贵妃死,乃启唐室中兴之二大事,自宜大书特书,此所谓史笔卓识也。‘云雨’指杨贵妃而言,谓贵妃虽死而日月重光,王室再造。其意义本至明显平易。今世俗习诵之本易作‘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固亦甚妙而可通,但此种改易,必受《长恨歌》此节及玄宗难忘杨妃令方士寻觅一节之暗示所致,殊与台文元诗之本旨绝异。斯则不得不为之辨正者也。”[49]

崔颢的《黄鹤楼》是久负盛名的唐诗名篇,宋人严羽已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50]在王兆鹏《唐诗排行榜》中,此诗更是高居百篇唐诗名篇之冠。《唐诗排行榜》的评价参数中入选选本的次数占有极大的权重,《黄鹤楼》在“古代选本”中入选17次,在“现代选本”中入选24次,便是它在百首名篇中独占鳌头的重要依据。然而频繁地入选选本也对此诗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那便是文本的变异。《黄鹤楼》一诗有多处异文,其中最重要的是首句“昔人已乘白云去”,一作“昔人已乘黄鹤去”。刘学锴指出:“‘白云’,自明代中叶以来诸家选本、总集及评论均作‘黄鹤’,但唐人选本《国秀集》《河岳英灵集》《又玄集》《才调集》,至宋初《文苑英华》,南宋《唐诗纪事》,再到《瀛奎律髓》《唐诗鼓吹》,再至明初《唐诗品汇》,无一例外均作‘白云’,可以确证崔颢原诗首句定当作‘昔人已乘白云去’,作‘黄鹤’者乃明人中叶的选本如《唐诗解》的擅改。”[51]从版本学的角度来看,刘先生的结论可称定谳。但是由于作“黄鹤”者包括《唐诗解》《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唐诗选评》《而庵说唐诗》《唐贤三昧集》《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等著名选本,所以这个异文后来居上,喧宾夺主,竟被视为定本,还得到理直气壮的辩护。例如清初金圣叹曰:“有本乃作‘昔人已乘白云去’,大谬。不知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52]清人赵臣瑗亦曰:“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令读者不嫌其复,不觉其烦,不讶其何谓。”[53]纪昀亦曰:“改首句‘黄鹤’为‘白云’,则三句‘黄鹤’无根。”[54]近人高步瀛甚至说:“起句云乘鹤,故下云空余。若作‘白云’,则突如其来,不见文字安顿之妙矣。后世浅人见此诗起四句三‘黄鹤’一‘白云’,疑其不均,妄改第一‘黄鹤’为‘白云’,使白云黄鹤两两相俪,殊不知诗之格局绝不如此。”[55]时至今日,在许多唐诗读本例如《唐诗鉴赏辞典》中,竟对首句作“白云”的异文只字不提。[56]于是这首唐诗名篇便被后代的唐诗选本实行了以假乱真的文本臆改。这种臆改甚至逆时传讹,影响到它发生之前的著名选本。例如北宋王安石的《唐百家诗选》卷4入选崔颢《黄鹤楼》,首句本作“昔人已乘白云去”,今存两种宋本《中华再造善本》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宋刻本影印之《王荆公唐百家诗选》,以及日本静嘉堂文库影印《宋刊分类本唐百家诗选》皆是如此。但是清人翻刻之宋荦本、双清阁本等竟然擅改“白云”作“黄鹤”,当因后者在清代已经谬种流传也。

综上所述,唐诗选本对于唐诗小家的影响是形形色色、利弊参半的。但从总体来看,在长达千年的唐诗接受史上,选本对小家作品的保存、传播以及小家名声的免于湮没起着相当积极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小家们在唐诗史上的地位之确立,选本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试看一例。大历诗人钱起与郎士元生前齐名,唐德宗贞元初年(785年),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的钱起小传中云:“士林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57]此时钱、郎去世未久,可视为诗坛对二人的盖棺论定之评。北宋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文艺传》中转述此语,可见后人对此种评价的认同。有趣的是,在唐代的唐诗选本中,《中兴间气集》对二人之诗各选12首,《极玄集》对二人之诗各选8首,此外仅有《才调集》选钱诗1首而未选郎诗,可见在唐代选家的心目中,钱、郎二人确是旗鼓相当。可是到了后代,钱、郎入选唐诗选本的多寡程度渐行渐远,试据历代较重要的唐诗选本列表如下:

由此可知,在2种宋代选本中,郎士元的地位远胜于钱起;在5种明代选本中,钱的地位远胜于郎;在10种清代选本中,钱的地位胜于郎,但不如明代选本那样悬殊。考虑到二人存世作品数量的差别(钱诗今存530余首,郎诗今存60余首),清代选本对二人的取舍是比较合理的,这与现代学者的评价基本一致[59]。可见虽然某一种唐诗选本对小家的评价或有偏颇,比如王安石《唐百家诗选》选郎诗远多于钱诗,又如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选钱诗16首而对郎诗付之阙如,均属轻重失宜。但从总体来看,历代唐诗选本对小家地位的确立有着相当有利的影响。我们认为其中缘由在于:选本虽然体现着选家的独特眼光,但也间接反映着读者的集体选择,越是流行程度较高的选本,后一种因素就越是重要。所以从总体来看,历代唐诗选本对于唐诗小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构成唐诗接受史的重要因素。

注释:

[1]鲁迅:《选本》,《鲁迅全集》第7卷,第13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钱锺书:《宋诗选注》,第20—2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3]陈尚君:《李杜齐名之形成》,《唐诗求是》,第5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4][5][34]李昉等编:《文苑英华》,第3686页,第3687页,第1491页,中华书局1966年版。

[6]荀子:《荀子集解》,王先谦集解,《诸子集成》本,第285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7]蒋士铨:《临川梦》,邵海清校注,第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8]参见黄曾樾《陈石遗先生谈艺录》,《陈衍诗论合集》,第1018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王闿运:《王志》卷2《论唐诗诸家源流》,参见马积高主编:《湘绮楼诗文集》,第二册,第37页,岳麓书社2008年版。

[10]刘湾诗见于《全唐诗》卷196,存诗6首。窦参诗见于《全唐诗》卷314,存诗3首。郑常诗见于《全唐诗》卷311,存诗3首。郑丹诗见于《全唐诗》卷272,存诗2首。李希仲诗见于《全唐诗》卷158,存诗3首。姚伦诗见于《全唐诗》卷272,存诗2首。参见彭定求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1][32][50]严羽:《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第243—244页,第244页,第1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12]柳宗元:《柳河东集》卷12,第1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02,第5771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14]参见周勋初《芳林十哲考》,《周勋初文集》,第3册,第48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5][54]《瀛奎律髓汇评》,方回选评,李庆甲汇评,第1344页,第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6]计有功:《唐诗纪事校笺》,王仲镛校笺,第411页,巴蜀书社1989年版。

[17]明人高棅《唐诗品汇》卷45称“诸家选本以此篇作《伊州歌》,按郭君茂倩《乐府集》无此篇,未知敦是。”今检《乐府诗集》卷79《近代曲辞》载《伊州歌》十首中无此诗,然其题解引《乐苑》曰:“《伊州》,商调曲,西京节度盖嘉运所进也。”据《新唐书》卷215《突厥下》,盖嘉运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间(736—739年)任碛西节度使,和抚西域诸国并击破突骑施,其进乐当在此后。伊州地处西域,与“辽西”一西一东,相隔万里,《伊州歌》中不应有涉及“辽西”之内容。谢榛《诗家直说》卷1径称此诗为盖嘉运诗,无据。

[18]参见俞樾《茶香室续钞》卷3,《茶香室丛钞》,第560页,中华书局1995年版。

[19][20]彭定求编:《全唐诗》,第1357页,第2804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21][27][31]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第591页,第186页,第208—209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22][40]董诰等编:《全唐文》,第10906页,第552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3][47]《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第1320页,第1341—134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4]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6,第三册,第190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25]按:《唐人选唐诗新编》据《四部丛刊》本整理之《才调集》卷8录朱庆馀《惆怅诗》一首,校点者傅璇琮指出此篇乃误收王涣诗,汲古阁《唐人选唐诗八种》本则无此诗而录朱氏《宫词》,可从。

[26]《闺意上张水部》在《读雪山房唐诗》《唐诗三百首》中题作《近试上张水部》,非是。施蛰存指出:“唐人制诗题有一个惯例:先表明诗的题材,其次表明诗的作用。如孟浩然诗有《临洞庭赠张丞相》,诗的题材是‘临洞庭’,诗的作用是‘赠张丞相’。同样,朱庆馀这首诗的题材是‘闺意’,作用是‘上张水部’。如果此诗题作‘近试上张水部’,那么诗中必须以临近试期为题材。虽然‘待晓堂前’一句隐有‘近试’的意义,但全诗并不贴紧‘近试’。”可从。参见施蛰存:《唐诗百话》,第50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8]参见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8,第311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

[29][57]傅璇琮、陈尚君、徐俊:《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第186页,第459页,中华书局2014年版。

[30]按:《赠乔琳》实为张谓诗,《戎葵花歌》实为岑参诗,参见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诗考》,第150页、第152页、第204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3]参见孟棨《本事诗》,《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第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35]施蛰存:《唐诗百话》,第43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6]杨明:《张继诗中寒山寺辨》,《汉唐文学辨思录》,第264—27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原载《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第2—3合辑。

[37]韦应物:《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孙望校笺,第340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

[38]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第3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9][45]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富寿荪校点,第2127页,第1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1]参见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第210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2]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4,第二册,第199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按:赵昌平笺曰:“此事实未可征信。”然此事首载于《因话录》,《唐诗纪事》因之,可见流传甚广,即使出于编造,亦反映出时人对皎然诗风的看法。又按:“得数解为贽”之“贽”,原作“赞”,此据(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唐才子传》第68页校改,此版所据底本为日本天瀑山人刻佚存丛书中之十卷本,即“元椠而翻雕”之“五山版”,较为可信。

[43]参见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考》,第157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4]王安石:《王安石全集》第8册,王水照主编,第52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6]参见莫砺锋《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按:学术界对此尚有不同意见,但周勋初主编《全唐五代诗》卷103已据拙文将此诗归入“存目”(参见周勋初、傅璇琮、郁贤皓等:《全唐五代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正在重编《全唐诗》的陈尚君则称“张旭《桃花溪》,我较认可莫砺锋教授认为诗出北宋蔡襄所作的考证”(参见陈尚君:《两种唐诗选》,《文汇读书周报》2018年4月23日)。

[48]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历代诗话》,何文焕辑,第324—325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49]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1]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第313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

[52]金圣叹:《金圣叹全集》(壹),陆林辑校整理,第190页,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53]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陈伯海等:《唐诗汇评》(一),第57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55]《唐宋诗举要》,高步瀛选注,第54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6]参见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第36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58]按:《唐诗品汇》卷41选钱起《江行无题》20首,实为钱珝诗误入,今削去不计。

[59]参见蒋寅《大历诗人研究》,第176—205页、第281—293页,中华书局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