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传统童谣在新时代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以《北京童谣》专辑出版为例
来源:文艺报 | 王雪  2020年08月31日08:18

当代儿童的教育资源非常充裕。有趣的是,这些资源的很多功能可以在传统童谣身上发现,比如获取知识、激发想象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端正的道德品行、培养集体意识为进入社会做准备以及培养审美等。今天,即使跻身浩如烟海的少儿教育资源中,传统童谣依然有它“春风不改旧时波”的独特魅力与价值。首先,传统童谣总体上看不是个体的文学创作,而是从生活中来,体现了语言与自然的和谐,带给人们自然、纯真、质朴的美感。它脱口而出,理路天成,于直白中见真情,是经过时间长河的淘洗、被实践反复验证的符合儿童心理的民间文学作品。其次,传统童谣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在教育功能之外,还有文学和民俗学的价值。我国童谣的记录已有千年历史,历朝官修正史及杂传、笔记、小说中均不乏童谣的踪迹。从传统中走来的童谣,记录时代变迁,反映生活风情,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令其底蕴丰厚,是一种集中华本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以及民众生活智慧于一身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得益于北京古都的文化积淀,在中国童谣的园地里,北京童谣格外引人注目。它历史久远,数量众多,品类齐全,流传与保存度高,表现了各时期北京的城市性格和北京人的思想感情,是中国北方地区童谣的代表。

北京童谣语言形象、通俗,生动精练,文字浅显却富有哲理。“北京方言北京范儿,不卷舌头不露脸儿”,儿化音和频频出现的地理名词均彰显着浓郁的北京特色。它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讲述历史,又传递鲜明的爱憎。2008年北京童谣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中国歌谣发展史上,现代意义的整理和研究也从北京童谣开始。1896年,意大利官员韦大列编辑出版《北京的歌谣》,收入北京地区流传的童谣170首,书中不仅有中文记录,还有英文翻译,并附有注解。1900年,美国人何德兰搜集整理的童谣集《孺子歌图》,收录了152首北京童谣。两位外国学者对北京童谣的采集整理为中国学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国人北京童谣选本自清代开始绵延不绝,清代“百本堂”“别梦堂”的儿童童谣抄本《北京儿歌》收有儿歌74首,许多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北京童谣已经收录其中。20世纪初童谣一度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思想和学术运动。1918年《北京大学日刊》正式发表“简章”向全国征集歌谣,从此,以童谣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歌谣开始广泛进入学界上层视野,成为中国文论历史转向的集中代表。经过这场运动的锻造,童谣作为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新国学的一种,成为国外听众、读者了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窗口,也成为民族新诗的建设资源和前进方向。北京童谣也随之走入大众视野,很多童谣选本面世,比如《北平儿童歌谣集》(张国璘,1923年)、《北平歌谣集》(萨雪如编选,1928年)、《北京的歌谣》(薛汕编辑,1958年)、《北京民间儿歌选》(王文宝搜集,1982年)等。

20世纪80年代,童谣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84年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力量编辑和出版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2009年,经过北京市民间文学工作者25年的辛勤努力,《中国歌谣集成·北京卷》面世了,该卷系统收录了1900年至2004年的北京歌谣,其中“数量最大的是儿歌”。之后还有赵晓阳编的《旧京歌谣》(2006)以及董梦知的《当代北京歌谣史话》(2009)等作品陆续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唱”)早在1998年就推出了《北京童谣》5盒系列音带;2002年又推出CD版,在业界和市场都广受好评。不同于学者专业的保存活化石的工作,音带与CD的作用不是令北京童谣走入博物馆精心保存和展示,而是引水培土,令其复活,再次进入千家万户。

2020年8月,《北京童谣》专辑的制作人侯钧初心不改,再次编辑、推出《北京童谣(200首全集)》,将之前未出版的二十余首童谣一并收录,是为“全集”,为北京童谣拓展出新的生存空间。这套全集将传统的北京童谣转化为大众文化产品,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以音乐配乐结合儿童朗诵、演唱这种创新的表现传播方式和多种唱片载体传播的方式,让逐渐被遗忘的传统童谣走入了大众视野,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在对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取舍与平衡中拿捏得恰到好处,集教育、审美、娱乐于一身,有志于高品质传承经典。

《北京童谣》唱片的策划人、制作人侯钧在业界颇有影响,他敏锐的视角、独特的编创能力为这套童谣由“静像文字”变为“动态音乐”可谓做了一次华丽的转身。5张CD的曲目均作了精准的分类,并用代表性作品作为标题。从作曲、演唱、配乐到录音、注释、插图等每一个环节,制作团队都用心尽力,每一个细节都散射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有了这套精选的CD,北京童谣就可以被复制和传播,从而重新进入很多领域:有了音乐,就具有了体验性;有了精心的出版,就有了艺术性转化。民间文学+音乐艺术+声音艺术,这些质素的融合令这套唱片成为以文化产业方式传承北京童谣的一次精彩示范。

我们相信童谣并未因时代变迁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堙没,也没有丧失它在民俗、审美上独特的文化教育意义和功能。传统文化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珍贵财富,北京童谣这片曾经郁郁葱葱的小树林,能不能再次焕发生机,就看园丁的本事了。当然,学人与中唱的努力还只是小心保存树苗、搭建花园,这片树林能否“一树春风千万枝”,还要依赖更多传媒界、教育界人士的重视,浇水、培土、施肥、打药、整枝,精心培育,方能根深叶茂,翠幄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