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深耕希望田野 创作全新经典

来源:文艺报 | 张培忠  2020年08月05日08:32

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召开后,广东作协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全省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谋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广东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分析了形势,提振了信心,明确了任务,增强了新时代讲好乡村故事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团结引领广大作家满怀澎湃的激情,投身广袤的大地,深耕希望的田野,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史诗。

一、站稳人民立场,传承乡村题材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深厚土壤,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长期以来,中国乡土题材文学创作形成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与规律,值得后来者汲取有益营养。

一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化自觉。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广东文学在农村题材创作上同样是一脉相承、成果丰硕,或反映农村生活、反思农村政策,或描绘乡土文化、地方风俗,欧阳山、秦牧、萧殷、陈残云、陈国凯等均推出过一系列优秀作品。欧阳山的《高干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村合作化革和建设的长篇小说,吴有恒的《山乡风云录》、陈残云的《香飘四季》等在不同时期代表了广东文学的艺术高峰。改革开放40多年间,广东文学催生了一系列优秀作品,真实、敏锐、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成为真实形象地观照南粤大地改革开放和社会变革历史进程的文化载体。其中,余松岩的《虹霓》描绘出一幅珠三角农村的新风俗画,展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改革开放的生活;吕雷、赵洪的《大江沉重》把县、乡镇和农村的变革发展结合起来描绘,呈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时代英雄颂歌;程贤章的《神仙·老虎·狗》以改革开放为背景,深刻描写客家乡村的众生相,表现了浓郁的客家风情;展锋的《终结于2005》讲述农村城市化改革、土地收归国有、农民改为城市居民的故事。这些优秀作品,为人民立言,为时代放歌,体现出可敬的创作智慧和可贵的使命意识。

二是“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的人民情怀。文学与乡村有着天然联系,乡土、乡村就是文学之土壤、根脉。考察中国古典文学,从《诗经》中的《七月》《伐檀》《硕鼠》,到唐宋时期的《观刈麦》《悯农》《蚕妇》等,其悲农、悯农、爱农、惜农、重农之情跃然纸上,流传至今,仍然令人感同身受,这不仅在于作品对农民境遇的真实再现,还在于字里行间流露出关心农民疾苦之情真意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作家于逢长期深入珠江三角洲,创作出广东农村题材的名篇《金沙洲》。省作协还专门安排专业作家到潮汕农村进行“三同”,培养农民作家王杏元,辅导其创作、出版《绿竹村风云》。这种培养农民作家的做法一直延续下来,之后又培养出杨干华,其作品《天堂众生录》在全国产生过重要影响。后来,王杏元、杨干华还分别当选为省作协的副主席,这段“洗脚上田当作家”的经历一直被传为广东文学界的佳话。如今看来,仍然具有启示意义。优秀作品从来都是在对时代和生活深刻体验、深邃思考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家必须自觉地在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

三是“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的艺术审美。中国乡村题材创作重视乡村生活的整体性叙事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紧密缝合,往往体现出“史诗性”的创作追求,《红旗谱》《艳阳天》《金光大道》《黄河东流去》等莫不如是。老一辈作家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被誉为书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不仅广受农民欢迎,也因为鲜明的艺术风格成就了农村题材作品的经典代表作,“山药蛋派”“荷花淀派”更是成为特定地域乡村题材作品的代名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独特印记。广东作家欧阳山称其毕生追求两个目标:“一个是典型性格的问题,一个是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其系列作品既有以普通话为中心的北方话,又有以粤语为特色的广州方言,还可以读到陕北方言、上海腔、北京土话等,而这几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欧阳山式”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令人印象深刻。吴有恒善于运用群众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文学形式和手段表现内容,通过灵活运用古典诗词,巧妙地穿插古老神话、民间故事、渔歌、咸水歌、儿歌等,抓住华南地区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色和有地方特点的社会风俗进行风情描绘,有效地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无疑,这些都为广东乡村题材创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

二、坚持正确导向,描绘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绚丽画卷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作家着眼广泛性、代表性、典型性,积极拓展乡村题材,刻画农民的生存轨迹,描摹农村的风土人情,记录农村的社会变迁,展示农村的乡风民俗,追问农村的历史未来,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近些年来,在广东文学创作领域中,乡村题材创作的分量轻了,乡村题材创作的热情淡了,乡村题材创作的势头弱了,总体上,为群众喜闻乐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农村题材精品佳作不多,呈现出“少”“浅”“粗”的窘态。一是乡村题材创作长远规划不足,从事乡村题材创作的力量少、作品少、投入少。二是题材选择、主题挖掘浅尝辄止,相当部分作品缺乏提炼、升华,或者是简单图解政治口号和政治任务,浮于表面、表象,内涵、内容不深刻,部分乡村题材作品渲染苦难、保守、落后等问题,缺乏真知灼见与人文关怀,格调也不高。三是一些作品急于求成,粗制滥造,缺乏创新意识,跟不上文学进步潮流,艺术探索不够,创作手法相对陈旧。

繁荣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题材创作,不断推出优秀作品,不仅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现实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一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握题材新优势。广阔的农村天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工业化、农村社会发展城镇化城市化大力推进。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观察农村、农民、农业新变化、新事物、新人物,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如何充分认识和表现当下广东乡村的丰富性、复杂性、差异性、不平衡性,反映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变更,如何正确把握与反映农民的精神本质,如何创作出具有广东气派、广东作风、广东风格,为广大读者欢迎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我们的作家有条件更要善于着眼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环境,从中提炼出深厚的有文化底蕴、有地方特色的创作主题,善于捕捉新事物,吸收新思想,始终坚持严肃的创作态度,奉献出激扬文字、华彩篇章。

二要结合改革发展主题展现农村新风貌。农村的改革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农村的改革开放成效是我国改革开放成败的一个衡量标准。广东农村的改革发展又是全国农村改革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新时代以来,广东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许多经验,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出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困难的探索也相对比别的地方要来得早一些。要从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角度、更多的侧面来反映农村发展的新故事、新史诗。不仅要充分反映农村取得的辉煌成就,讴歌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展示新时代乡村建设广东经验,同时也要看到“三农”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不仅要反映问题不足的表象和现象,更要注重挖掘深层原因。要始终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保持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判断力,既能够挖掘和展示代表农村进步方向的人物与事件,又善于揭露和批判农村社会生活中传统的沉疴痼疾,再现当下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生活真相,给人以鼓舞、警醒和启示。

三要着眼培养时代新人展现农民新形象。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培育造就千千万万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的任务、最核心的内容、最迫切的需要。南粤大地上的农村不再意味着仅仅是田园牧歌、桑基鱼塘,还有工厂、生产线、高楼大厦,奔忙的身影不只是农民父老乡亲,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农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勤劳致富者、乡镇企业家、科技兴农带头人、农副特产品经营家、村民自治基层干部等新农民形象层出不穷,迥然有别于传统文学作品里面固有的艺术形象。新农民有新的素质、新的观念和新的举动,要认真借鉴以往经典作品的成功经验,努力从现实中发现新典型、提炼新典型。要大力彰显新人新事新风尚,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新型农民,在文学形象长廊中塑造和树立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农民典型和群像,塑造新型农民形象,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要重视反映农民的冷暖,表达农民的爱恨,诉说农民的意愿,体现出应有的责任感、使命意识、价值判断,使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读者在艺术的鉴赏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

三、加强统筹部署,掀起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热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重视农村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绝非以单一的经济发展为衡量标准。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学是文化题中应有之义,文学不应缺席。今后一段时期,广东作协将积极响应中国作协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题材文学创作的号召,把乡村题材创作摆上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乡村题材创作取得丰收。

一是形成扎根乡村的文学新风尚。文学的生命力来源于生活,生活的体验来自实践。要描写乡村的新变化,塑造农民的新形象,反映农业的新发展,就必须从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实践中积累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只有坚持深入乡村生活,才能真正领略新气象、新面貌、新作为,才能沟通农民感情,了解农民精神世界,才能充分地表现农民改造自然、建设新农村、迎接新生活的乡土情怀、创造能力、科学态度、务实精神,表现农民奔康致富、开创美好未来的远大理想、宽阔眼界、思想动力、进取精神,表现农民掌握命运、维护尊严、追求文明进步的能动性。要善于总结成功经验,健全相关制度,组织作家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新变化,农业新发展,农民新生活,对长期挂职农村锻炼的作家给予更多的生活关心和创作扶持,推动形成常下基层、常在基层的长效机制。

二是建设面向乡村的文学新方阵。广东是改革开放的一方热土,也是文学创作的一方沃土,聚集着许许多多文学追梦者。除了专业作家、签约作家、会员作家外,现阶段广东深圳、珠海、东莞等地聚集、形成了一支令人瞩目的农民工创作队伍,广东各地也涌现出了一些有潜质的农民作家。作家、农民、农民工在文学创作上的融合是广东文学的一个独特而可喜的现象,这不仅是对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一种尊重,也充分体现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以扶持并假以时日,必将可以形成创作的合力,更加真实、生动、立体地表现南粤新农村、新农民、新农业的面貌,在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要积极实施“结对子、种文化”,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形式,到基层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文学辅导培训,最大限度地发展壮大基层文学队伍力量,提高基层文学骨干创作水平。要积极扶持、培养一批有潜力的农民作家,倾诉群众熟悉的话语,描写群众熟悉的场景,讲述群众熟悉的事与情,用原汁原味的百姓生活书写一部部新时代的新农村大戏。

三是打造写好乡村的文学新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农业在变,农村在变,农民在变,对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欣赏标准与艺术需求也在变。要不断研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趋向,密切追踪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新规律,以人民群众是否喜欢、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创作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新乡村题材的作品一定要有新乡村的色彩、新乡村的气息、新乡村的分量。广东作家要增强“犯其至难,图其至远”的雄心壮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善于继承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挖掘民间文化丰厚资源,尊重大众审美情趣,运用广东特色语言、广东表达方式,大力推进文学观念、内容形式、风格流派、题材体裁、手段方法的积极创新,对时代精神、时代脉动作出精彩的文学表达,努力提炼、升华到艺术的新高度,创造无愧于这片土地的精品力作、传世之作。在文学评奖和重点作品扶持工程中更多地关注支持新时代乡村题材作品,并注重加强对乡村题材作品的评论、评选和研讨,促进乡村题材文学创作的发展繁荣。

乡村振兴,无疑蕴含着源源不断的文学动力。乡村题材是老题材,但是常写常新,关键是要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是新课题,呼唤作家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塑造人物、锻造精品。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贯彻落实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为契机,广东作家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满怀激情投身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努力创作出更多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壮举、反映新时代新农民的新风采、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为繁荣广东文学事业,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链接

2020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