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江西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在南昌召开

来源:“江西作协”微信公众号 |   2020年08月02日10:39

7月31日,江西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在南昌召开。江西省文联党组书记马玉玲,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叶青,省作协主席李小军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曾清生,副主席范晓波、樊健军、李洪华、陈离以及各设区市作协主席、作家代表等30余人与会座谈。会议由曾清生主持。

江西省文联党组书记马玉玲

马玉玲指出,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江西省有不少作家自发地深入到井冈山、赣南等革命老区,创作出了一批反映这一题材的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和小说作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但对于脱贫攻坚的书写,对于新时代我省乡村故事的挖掘,这还仅仅是开始。她对我省作家提了几点要求。一是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乡村题材创作的意义。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对乡村题材文学创作重要性的认识,描绘好新时代乡村改天换地的历史画卷。二是要加强学习,扎根人民,写出乡村的巨变和新人物新史诗。作家们要深入到乡村中去调查研究、体验生活,同时,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塑造出新时代的乡村新人物,书写好新时代的创业史诗。三是要满怀深情讲好江西的乡村故事。江西的很多小城镇和农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有着血缘联系、情感联系,也有文化风俗等各种联系,这也是乡村文学的关注和书写对象。我们是乡村的子孙,关注乡村就是关注我们血脉的出处,江西的乡村故事等着新一代江西作家去发掘、去书写。四是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写出具有高峰气象的精品力作。我们要向《创业史》的作者柳青、《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等前辈学习,深入生活,心无旁骛,把整个生命融入到作品中去。五是要重视写作成果的创新性转化,既要写得好,还要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省文联、省作协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相关工作规划和部署。作家们在创作时,也要尽可能地考虑作品发表出版后转化为影视和其他适合网络传播的文艺样式的可能。期待大家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来。

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叶青

叶青在讲话中谈到,中国文学的底色是乡村写作,我们这一代作家处在伟大的社会实践进程中,是讲述者,也是记录者。他对脱贫攻坚题材、乡村题材的创作提出三点要求:第一,要更扎实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时代同步伐,再现当前脱贫攻坚热潮中的典型镜像,到人民中去,与乡村的人心意相通,与农村、与土地心意相通。第二,要更加用心地去学习新知识。首先是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次是对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于科技知识的学习。这种立体式的学习,让我们对现实的观察更具有穿透力,从而加强作品的厚度和深度。第三,持之以恒,精耕细作。江西新时代乡村题材的写作来源于江西的本土文化,江西作家的作品透着一股灵气。但面对厚重题材的时候,仅仅靠灵秀很难达到要求,有时候也需要一点蛮劲、拙劲。作家要适合写重大题材,所以要持之以恒,精耕细作,长期努力。省作协对于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部署和规划要长短结合,把各种题材纳入到创作计划中来,要尊重创作规律,及时发现,及时扶持,及时推动、研讨、传播乃至于转化,这样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拿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

江西省作协主席李小军

李小军谈到,在江西这块充满文化底蕴、红色底色的土地上,乡村题材创作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份量。我省写作者在面对这个重要课题时,首先要把乡村题材创作作为文艺精品创作的重要内容。要从三个维度把握乡村题材创作:一是历史视野。当前乡村的社会结构、组织治理、道德伦理、社会规范、权力结构、社会变迁,以及遗存在乡村的大量生活民俗、民间信仰、建筑、雕刻以及老百姓之间的交往、伦理,对写作者来说要去熟悉了解乡村,从深层次上进行把握。二是现实关照。今天的乡村是历史积淀下来发展到现在的一个经济空间、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新时代的乡村产生了大量故事和人物。这些都是镌刻着时代重要信息的对象、课题,写作者要把这个时代的乡村精神面貌表现出来,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题。三是未来意识。乡村作为一个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位一体的整体,还在不断地发展中。我们在表现乡村的时候,其未来发展的趋势的思考和把握也是我们面对的课题。今天的会议,是对全国乡村题材创作会议的学习、贯彻、落实,同时也是省作协组织精品文学创作,向全面小康、建党100周年献礼的部署。下一步,省作协有几项工作进行布置:一是扶持一批新时代乡村题材的原创长篇小说及报告文学作品,通过这个项目对乡村题材创作进行推动,并计划争取省财政艺术基金项目的扶持。二是将今年以来我省脱贫攻坚题材的优秀作品结集出版。三是计划召开脱贫攻坚和建党100周年题材重点改稿班。四是召开重点作品研讨会。这其中的重点作品就包括新时代乡村题材的优秀作品。

与会作家、评论家樊健军、李洪华、凌翼、叶绍荣、卜谷、江华明、傅菲、简心、朝颜、净无痕、文非、傅太平等结合自身创作,围绕会议主题作了交流发言,温燕霞、王芸等提交了书面发言。

附与会作家、评论家发言

樊健军发言

关于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话题,以我的理解,是新时代农村现实主义的创作范畴。就我个人的思考和创作来说,我以为乡村在传统的农业文明失衡之后,需要寻求和建立一种全新的乡村文明。新的乡村文明是开放的,包容的,富有现代色彩的。在这个进程中,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人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根本转变,个体命运得到修正,其人生价值得以彰显。这些都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一个写作者而言,就是要沉下身子,扎根生活,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最近几年,我以后工业时代乡村文明如何在传承和创新中寻求重建平衡为主题,创作了系列中短篇小说,今后将继续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创作,探索后工业时代乡村、乡土小说的新路子,着重关注乡村文明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传承和创新,建立新的乡村叙事秩序,加强对底层生命的关注,实现乡村叙事的人性回归。

李洪华发言

江西作家在乡村题材写作上有三个优秀传统。一是在革命历史视野下来写乡村,如杨佩瑾的“天意”三部曲、刘华的《红罪》;二是乡土文化视野下的乡村,如陈世旭的“鄱湖”系列,熊正良的“红土地”系列,傅太平的“小村”系列,李伯勇、温燕霞的赣南客家系列,傅菲“饶北河”系列等;三是日常审美的创作,在城乡对照下去表现乡村,如江子的《田园将芜》系列散文,丁伯刚、樊健军、陈然、宋小词等的小说。在这个基础上书写新时代乡村画卷,必须要写出新乡村的新变化,既要写出物质空间的变化,更要写出精神世界的变化。同时要有新视野、新手法,要在整个文明进程中表现新变化,在矛盾冲突中去塑造人物。对于新时代的新乡村要有更真实、更深刻的表现。在书写新乡村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突破局限,克服浅表化写作,注重写出纵深感;要克服模式化的写法,注重乡村扶贫的地域性、个性化;要克服单一性,注重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成长性。只有这样,写新乡村才会有深度,才是真正具有艺术性的作品。

凌翼发言

我这几年都在乡村跑,走过江西70多个县市,写过生长在赣鄱大地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等作品,也写过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战场的江西版块,是乡村题材写作的实践者和探索者。面对新时代的农村课题,除了思想上需要进行补课,身体也必须融入到农村的变革之中。走进乡村,与奋斗在一线的干部群众交朋友,体察他们的苦与乐、哭与笑,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新时代热度和温度的文学作品来。

叶绍荣发言

要写好江西新时代乡村题材作品,作家们首先要大胆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走出书斋,走进乡村走进村落屋场,投身乡村火热的生活,真正熟悉乡村,理解乡村。文学是人学,写好江西新时代乡村题材作品的终极目的是塑造好新时代江西农民形象。作家在熟悉乡村理解乡村的同时,始终聚焦乡村百姓各色人等,这些人是乡村的灵魂,是乡土社会的神经末梢,要写好他们,只有与他们血肉相连气脉相通,走进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命运遭际,研究思索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需求,才能在创作时左右逢源,写出的人物才能血肉丰满呼之欲出。毋庸讳言,江西现实主义乡村题材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还较薄弱,希望能够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关爱和扶持。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为江西作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课题,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有“守土有责”的使命和担当,像路遥所说的那样“以初恋般的激情和牛马般的劳动”投入创作,自觉地投身火热的乡村生活,用自己手中的笔为乡村立传,为繁荣江西现实主义乡村题材创作尽绵薄之力。

卜谷发言

写乡村深入乡村是必须的,要在大千世界变化多端的纷繁复杂性中寻找文化根源,把握历史潮流、时代脉博。我们写作时要紧紧抓住变化中的土地和人。一是地域文化中的人,地理环境、风俗习惯、风情风貌中的人;二是地域关系中的人,与乡村以及周围人群矛盾激烈冲突中的人,这种冲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三是地域与时代切换中的人,能够表达时代要求、与时代构成同构关系的新的人物形象。作家要看到问题的真相,揭示问题的根本症结,通过塑造真实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新时代的真实面貌,深层思考社会变革中的人性和社会根源,刻画农村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面对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演变,生活中张扬生命理想的时代英雄,人性的丰富与光辉需要挖掘,人性的缺陷与丑陋也同样需要挖掘。从事红色题材纪实文学创作,必须始终不懈地深入采访,但深入采访存在一些现实的困难,希望组织上能够给予切实的帮助。

江华明发言

历史篇章应如何书写,这不仅仅是形式选择,更是内容的呈现。书写有主题先行,直抒胸臆的,类似报告文学式的采写,能直接了当地反映全面建成小康或抗疫、抗洪等时代宏图;也可以从更细腻的层面,从一村、一事、一户、一人的生活变化出发,去感受潮流的涌动,去思考中国、认识时代。基层作家有着身处乡村一线的条件与优势。文学创作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是主题创作却是以个人为主体,更需要一定的组织引领、协调帮助与立项支持。

傅菲发言

在当下的中国,要把乡村题材写出高度,难度非常大。如何在创造性转化中和创新性发展中塑造新人,写出新史诗作品,各人方法不一、途径也不一。我个人写得最多、探索最深的,是以饶北河流域为背景的乡村写作。谈几点写作体会:一是长时间坚持去乡村体验生活。去感受原野的四季变化、生态的变化,去了解农业结构和农民的收入结构、农村的婚姻状态、土地使用情况、农村的娱乐形式及文化生活等等。二是从生活的表面深入了解精神的状态,从中发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以社会学的角度去认识乡村。三是从精神的价值层面提炼时代的精神要素,以反映时代的变化。四是发现时代气质。我的写作,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扎根泥土,写人民的真善美,以及书写人民的艰难、坚韧和无援,努力写出具有时代亮色的作品。

简心发言

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是记录和引领时代的需要,是文学重返故乡寻人的需要,也是用文学的方式记录和存续中华文化传统的需要。我是从客家乡村走出来的作者,也是客家生活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书写者。客家乡村的传统文化在经历怎样的社会变革,客家族群从中原南迁落地生根以后的生存状况,民俗客家文化的变迁,处在文明进程中的乡村文化状况,以及生存状态、生态面貌,从人与自然、生存哲学的角度考虑客家族群、客家村落的生活状态,这些都是我的书写对象。同时,通过对新时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重组,客家人不断自我革命进程的观察,书写剧变中的乡土变化,为未来中国乡村做一些思考。

朝颜发言

十八大以来的这八年,恰好是我沉入乡村,成为一名扶贫干部的八年。我亲眼目睹了自己挂点的村庄所发生的每一桩变化,及其内部生长的纷繁多样的故事。毫无疑问,一个村庄便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个时代,乡村秩序的维系,乡村精神的接续,乡村文化的传承,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时代,也正是作家深入乡村内部,进入乡村现场,书写乡村史诗的最好时代。作为一名作家,我们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沉入扶贫一线,承担起自己的使命,为处于沧桑巨变中的中国,存留下一份真实的档案。我们既是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还应该是通往更美好时代的驱动者。

净无痕发言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文学不断发展壮大,身为网络作家,应该思考如何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我在创作的同时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变化,注重把江西人民勤劳智慧的一面注入到作品中,积极弘扬正能量。这些年,身边很多作家朋友开始创作扶贫攻坚题材的作品,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乡村题材创作需要丰富的阅历、深入生活的体验,将新时代农村的变化反应到作品中,今后我将更加注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文非发言

我是从乡村走出来的,这几年的创作基本上围绕着乡村题材来进行。目前正在创作的一个系列是关于家风的,获得了省里艺术基金的扶持。这个作品是以家为关照,以爱为切入点,书写父子情、手足情的。我希望这样一种书写,能够写出新时代乡村更为丰富的精神内质。作品大概在今年年底完成,现在正在创作中。

傅太平发言

我们写乡村,主流宣传要做,新闻宣传也要做,但还有很多更沉重的东西值得去书写。我们的视野要开阔一点,要站在人类的进程、世界的进程中来考察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民族。写乡村的小说要突出地域性。在我的写作中,我的文字、语言,作品中的生活方式一看就是南方的、是江西本土的,这种地域性是不可取代的。

 

相关链接

【2020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