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董宁文:记周退密先生的几次题词

来源:藏书报 | 董宁文  2020年07月29日09:00

7月16日,107岁的人瑞周退密先生乘鹤仙游,令人不禁慨叹。又一位老派文史大家离我们而去,仿佛曾经的风雅也与我们渐行渐远。

当天早上7点多,澎湃网的记者来电话让我谈谈与周老的交往,我随即写了下面这段话:

今天凌晨四点多,友人发来周老仙逝的消息,老人家去年9月过生日时神清气爽的影像立即浮现在眼前。我与周老因书结缘,至今20余年,前些年每次去上海,都必去安亭草阁拜望。周老喜读拙编《开卷》,亦多次赐稿支持。前几年还以一册读书随笔《退密文存》加盟拙编“开卷书坊”丛书。记得样书出来后,我曾专程去医院给正在调养的周老送样书。那天,这位102岁的人瑞非常健谈,聊起一些故人旧事,连时间、地点都说得清清楚楚,令人叹服。这些年来,周老应我之请,多次赐题拙编的书名以及其他墨迹。这些都已成为珍贵的美好回忆!祈愿周老一路走好,在仙国再与故交诗词唱和!

我与周老的书缘始于《开卷》,交往总有20年上下,我翻阅了《开卷》20年来的合订本,想找寻周老与《开卷》间点点滴滴的往日留痕,查找的结果与我的记忆并无太大的出入。

20卷合订本,总有五六百万字,想一时全部找出周老留在刊物里的雪泥鸿爪并非易事。另外,我与周老还有不少的交往并没有落在刊物里,这些遗珠有待慢慢地寻觅与钩沉。

在2002年第7期《开卷》的《开有益斋闲话》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6月5日,周退密从上海来信:“第四期迄今为止,没有收到过。大约两星期前,友人周炳辉来电告诉我,说在《开卷》第四期上有我的几个题字,想要复印给我看,我说不用了,我也会看到的。不料第五期出来收到而第四期还不曾到,使我惊异。想系是寄刊物的同志疏忽了。现在请足下转告他们一下,请把第四期赶紧寄下,免得日久说不清楚或者书脱销难乎为继。《开卷》现在是我的好伴侣,一月一册,不嫌其多,反觉其少啊。”

于是,我翻开第4期,见到周老的题词墨迹,这帧题词如果不是去查找,记忆中已模糊了:

《开卷》多载文坛动态及文人逸事,说古谈今,包罗万象。与之相伴,如接当代硕彦于一堂,得益良多。

周退密 〇二、三、卅一

从这则记录中可以看出,周老至少在此前的一两年就已经在读《开卷》了,而且喜读之情溢于言表。

手边第二帧题词落款为“乙酉惊蛰”,也就是2005年3月5日,这帧题词应该是《开卷》刊行60期时请周老所题,那年老人九十有二:

开卷有益,益在扩我见闻,长我知识,如与当今文坛诸公握手言欢,班荆道故,洵三冬文史之隽品,残年能饭之补剂。可喜可贺!

乙酉惊蜇周退密 时年九十又二

2008年8月15日,我在《开有益斋闲话》中查到这样一句话:

8月15日上午,访黄裳先生、鲲西先生、周退密先生、白桦先生。

就这么一句话,信息量不小。那天上午的活动现在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了,但那天我应该是记了日记的。不过,十几年后,要想查到那一天的日记,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那天可能是8点左右就去陕南村访黄裳先生了,记得那天黄裳先生很早就要去医院陪护正在住院的夫人。早早与黄裳先生见面后,就去了鲲西先生家,因鲲西先生家离周老家不远,便在辞别鲲西先生后去了周老安亭路上的安亭草阁,在周老家闲聊了半小时左右。那次,周老在我随身携带的本子上用钢笔写下了十余字:

弘扬文化,传播知识,任重而道远。

2008-8-15 周退密

又过了两年,周老为《开卷》创刊十周年题词,题词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鼓励、祝贺,二是对十年来《开卷》的编辑予以褒奖,三是对他刊发在《开卷》的文章表示谦虚的想法,读来令人动容。这篇题词写得非常独到,有情、有意、有趣:

开卷有益,终身受益。环顾书房,不可或缺。一解。面世十年,业绩辉煌,良友赠阅,未之敢忘。二解。皓首学文,收入我的贻笑大方,不堪一瞥。三解。

公元二〇一〇年岁次庚寅嘉平之月

九六老人周退密拜题于开卷版行十年之际

又过了五年,即《开卷》创刊15周年的时候,记得我曾专程去上海拜望周老,本想请他写一篇短文,并且告诉他会将各位撰写的贺文结集出版。周老听完我的介绍后,说文章写不来,要给我写个书名。我回到南京后不久,就收到了周老寄来的“开卷十五年精选”题签。不久,一套五本《〈开卷〉十五年精选》就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了。

周老与我的来往信件不少,待闲暇时我可能会整理出来,如若真的实现了,一定会有不少温暖的回忆显现出来,这也是一件令人浮想联翩的雅事。

谨以此文,祈愿周老在仙国继续他的翰墨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