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将非虚构的书写作为永恒的记录 —— 读长篇报告文学《悬崖村》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师立新  2020年07月28日14:23

作 者:阿克鸠射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3月

“悬崖村”是位于四川大凉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曾经,山上的村民靠攀爬藤梯来维系和外界的联系。因12段218级藤梯搭在落差达800米的悬崖峭壁上,道路崎驱险峻,村名因此而来。彝族作家阿克鸠射的长篇报告文学《悬崖村》通过“藤梯之路”“钢梯之变”“天梯之上”三个篇目,以党和政府着力解决大面积深度贫困问题为背景,真实地讲述了悬崖村的贫困起因、现实认知及奔向美好未来的整个过程,也折射出以悬崖村为代表的大凉山地区的社会变迁。

《悬崖村》的上篇“藤梯之路”,开篇写到彝族的民俗、传奇及方志,在作者笔下真实地再现了彝族历史,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悬崖村的蜕变是由“路”作为线索展开的,中篇的“钢梯之变”围绕悬崖村前行的路从挂在悬崖上的藤梯转换至嵌进岩壁的钢梯,描述了从乡上到村里,从干部到群众,大家在儿童教育、人居环境、脱贫攻坚等方面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路的转变,让村民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正如阿克鸠射在文中所写:“一朵朵绚丽的焊花在大山深处盛开,直到太阳滑向谷底,而那满天的红霞仿佛是被悬崖村的焊花点燃的。这是悬崖村献给未来的一束束礼花!”下篇的“天梯之上”则描述了悬崖村紧跟时代步伐,拉入电网、开发旅游、金融助农、种植经济作物、发展电子商务等,在悬崖村,彝族同胞正逐渐融入崭新的生活。

在阿克鸠射的笔下,悬崖村很多人物的形象是饱满而鲜活的。期盼儿子上学路安全的俄的黑格,参过军又回到村子的俄的来格,希望有出路的年轻人莫色拉博,徘徊在打工与留守之间的吉巴石呷,以及搬到山下却惦记着山上核桃树的莫色打吉……这些纯朴的彝家村民,在重复祖辈贫困、落后生活的同时,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了摆脱贫困与落后的强烈愿望,思考着悬崖村的发展之路与个人出路。

作为土生土长的昭觉人,阿克鸠射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5年多的时间,采访数十次,对话上百人,记录下了深度贫困乡村脱贫奔小康的真实历程。阿克鸠射说:“我虽然不是悬崖村人,但是到访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几乎认识悬崖村的每一个村民,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悬崖村,还有一件让我特别感动的事情,就是村民修建钢梯所呈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精神……当时修建钢梯用的40多吨钢材,都是村民一根根地背上去的。我们后来统计,新修成的2556级钢梯,是村民们3万人次上下的成果。这样的村干部和村民真的让我非常感动。我写《悬崖村》的动力都来自他们。”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用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实录精神要求史学家作史有据,要系统地直书史事,报告文学书写与史记是同理的。《悬崖村》用实录的方式着墨,是作者的良心,属于别样的历史关怀,更是一种当代意识。

《悬崖村》的书写直面现实,关注现实,题材挖掘很深。本书的作者阿克鸠射不仅是书写民族史的人,也是参与时代创新的人。在他的笔下,将非虚构的书写作为永恒的记录,彰显出作家的社会担当和对现实的敏锐性,并给读者带来了新的阅读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