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 不仅要在“亲近”上下功夫,更要在“走进”上花心思

来源:文艺报 | 韩 飞   黄绮婷  2020年07月22日08:08

“网红”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一经播出便引发关注。本季精拣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25件国宝,继续秉持“构建中华文明视频索引”的定位,以短小的篇幅、新颖的视角、灵动的表达、精湛的制作,向观众传递了中华文明之美。作为一部电视媒体人制作的纪录片,在全媒体都博得关注,也在年轻人群体里形成了观看热潮,反映出电视媒体在媒体融合语境下的自我突破。同时,作为文化产品,《如果国宝会说话》也是有价值、有态度、有情趣的,这为中国纪录片如何在年轻群体中传播先进文化、引领主流价值,如何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随着中国纪录片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媒体融合浪潮不断深入,以及新媒体平台加速在纪录片内容产业领域布局,使得纪录片离年轻人越来越近了。电视媒体在一种“融合思维”中积极寻求在纪录片制播方面的自我革新,《我在故宫修文物》《十三行》《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作品吸引了一批年轻粉丝,实现了用户层面的“圈层突破”。而网络平台天然是亲近年轻人的,2019年腾讯纪录片频道“90后”用户占比为49%(2018年为46%),“00后”占比为21%(2018年为17%),“80后”占比24%(2018年为28%)。其他头部平台如优酷、爱奇艺、B站的用户数据反映的趋势亦是如此。18-29周岁的用户成为网络纪录片受众的真正主力,用户年轻化趋势明显。

“纪录片年轻化”本质上是在传播语境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当下,纪录片在技术、市场等多元要素驱动下通过本体调试和制播创新,向主流用户圈层靠拢的一种市场和商业行为。年轻人是中国纪录片的主流核心用户,是中国纪录片真正进入“公众时代”后必须要正视的一批群体。“亲近年轻人”是纪录片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纪录片如何亲近年轻人?《如果国宝会说话》给出了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答案,那就是强化用户导向,精专做好产品,注重价值引领。用户观、产品观是纪录片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有的观念,两者相辅相成。纪录片人在新的传播语境下需要转型为“产品经理”,强化用户思维,倾听年轻人的声音,考虑年轻人的喜好,带着优质产品主动对年轻人说“pick me”。同时,要秉承纪录片的社会价值,通过纪实影像发挥对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涵化与价值引领作用。

《如果国宝会说话》首先运用了大量故事化手法与情景化演绎,在5分钟内完成一个小巧的文物叙事,每一集生动有趣又浅显易懂。传统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习惯于宏大的篇章格局,虽然旨在彰显中华文化的磅礴气势与源远流长,却需要观众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解读能力与审美耐心。《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文物故事有趣味、浅显、直观的特点,契合碎片化语境下年轻人的浅阅读习惯,不仅方便理解,也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该片提炼出文物背后的独特文化价值和历史记忆点,代入故事情景中,用声画进行艺术化演绎呈现。例如在《将进酒》一集里,画面是丁卯桥唐代金银器,画外音则是李白、丹丘生与岑夫子的一场宴饮对话,这些文物作为唐代饮酒的器物被设置在三位好友把酒言欢的拟态情景里。三人谈天说地,顺带对文物进行描述和点评,朋友间的亲密与玩笑穿越时空而来,让年轻人倍感亲切。同时,该集也通过这一想象化情景自然地道出这些器物的美学价值以及在当时的用途。在《折叠时空》一集里,该片巧妙演绎了一场李三和胡人曹二郎的纠纷,从两人的冲突到最后矛盾的化解,直观地展现大唐法律文书里对大大小小官司纠纷案件的记载。《神往》一集里则用声音传递思想情感,通过旁白语速与力度的变化,背景音乐的跌宕起伏,侧面展现了王羲之写《兰亭序》时从轻松舒畅到后来激情昂扬的情景和心境。整体画面则是以《兰亭序》“一笔一画”书写的视觉还原一以贯之,创作可谓简约大胆,也点出了这份书法作品“形神兼备”的艺术特点和历史文化价值。

其次,人格化叙事让“文物”活起来。新媒体语境下,技术发展使大众传播的机械化和物化加剧,此时人格化传播这样一种人际传播的回归,通过塑造真实、生动、独特的人格,传递思想与情感,增强感染力,更容易打造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强连接,将过去纪录片单纯的“入眼”升华为“入心”。《如果国宝会说话》把各大博物馆里冰冷的文物转化为具有鲜明性格的“人”,不仅提升了产品辨识度,也符合年轻人追求个性的特点,拉近了纪录片与年轻人的心理距离。在《天衣飞扬》一集里采用的都是第一人称,借着莫高窟里飞天们神秘又浪漫的独白,阵阵“仙气”勾勒出壁画的文化形象,观众感受到飞天“活”了起来,从“我生在恒河流域”了解到飞天的缘起,又从“画师用晕染法和凹凸法将我们描绘”里领略到壁画的艺术手法。《又见唐刀》里,则是将汉刀与唐刀拟人化为师傅与徒弟,师傅是固守环首刀传统与精髓的守护者形象,徒弟则是在坚守中求变的“弄潮儿”形象,师徒间的一问一答,清晰地反映出唐刀对汉刀的继承与创新,弹幕评论道“瞬间觉得这刀就有灵魂了”。在《折叠时空》里,一尊尊阿斯塔纳佣则在闭馆后上演“博物馆奇妙夜”,在动画技术助力之下,这些人形佣会眨眼、说话、运动,还会像广大年轻人一样聊“八卦”和当“吃瓜群众”,这种艺术处理形象诠释了“让文物活起来”的真谛,可谓妙趣横生。

第三,形式和语态上亲近年轻人。年轻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拒绝常规、陈旧和说教则是互联网赋予他们的个性特征,因此纪录片在形式上要“求新求变”,产品要有风格、有特色、有情感、有态度。《如果国宝会说话》开发了感性和“萌”的表达语态,让观众耳目一新,总导演徐欢解释这种表达“最初的动机就是吸引年轻人来看国宝”。在片中,年轻人熟悉的网络“梗”使用得行云流水:“穿上这双驼靴,你就是这条街最靓的郎君”“跟高昌有关的词,拿出来都能上热搜”“每只动物只需要值班一年”……这些活泼调皮的表达形成一种反差“萌”,同时也打通了历史与现在的联系,为这些文物注入了鲜活的现代气息。而动画和3D技术等的大胆运用更是让静态的文物充满动感,提升了影片的审美趣味。如《洛神赋》图里,微风吹拂下枝条的飞舞和美人衣摆的飘动,莫高窟壁画上飞天们飘舞的衣带和流动的色彩,飘浮着的砖画和中国碑,都给观众带来新奇的视觉体验。《大唐新样》更是加入酷炫的电子音乐,用现代“编程”思维拆解古代立狮宝花纹锦,在快节奏、非线性、风格化的剪辑中达到古今融合,将文物推到潮流的前沿。

不过,在当前语境下推崇纪录片创作的用户观、产品观,并不意味着纪录片要完全拥抱市场化和商业化,完全迎合年轻人的审美趣味。纪录片是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多元价值,尤其是在新时代肩负记录时代、文化传承等重要社会责任,使得纪录片不能完全按照一般商品的市场路径。

就《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社会话语实践来看,探索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需要在一种产品观和用户观的基础上,同时做到价值引领。这种价值引领绝不意味着让纪录片走向工具化、宣教化。中国纪录片在历史上一度背负过多功能性使命,此时需要有举重若轻的智慧。就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来讲,纪录片创作不仅要在“亲近”上下功夫,更要在“走进”上花心思。

一如《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把一件件精挑细选的文物阐释好、传播好,就是最好的价值引领与文化传播。《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创作者以文物为切口,将媒体融合观念内化,创新表达语态,挑战类型边界,突破形式束缚,每一集5分钟的篇章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跨越时空与文化的对话、关于历史与文明的思索,用最极致的影像语言带给年轻用户在博物馆里无法体会的文物之美与文明之魅。在微观视野里,年轻人能看到《兰亭序》里王羲之流畅的2720画,看到面容和善的佛像身上的裂痕,看到顶级茶具的精美雕花,这种美与精神流传千年而经久不衰,它是直击人心的。

“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是作为阐释主体的人。如同《如果国宝会说话》制作团队所说:“浪潮来来去去,信仰的坚持,人性的美好,依然永恒。”这就涉及到创作价值层面,纪录片人应该秉持人文主义情怀,以一种匠人精神,为用户打造产品,为产品赋予灵魂。这种灵魂一如诗词壶上一段段令人心碎的爱情离别,一如尊尊唐代仕女佣所展现的对个人价值的自由追求,一如现代设计视角下洞见的立狮宝华文锦中蕴藏的“大唐新样”,也如花树状金步摇轻如薄翼的金缀叶连接的一部亚洲装饰美学交流史。

最后,纪录片要打动年轻人,也需要纪录片人将心比心,把年轻人作为值得尊重的沟通者。把传播理解为“沟通”,带着“对话”的心态去创作纪录片,年轻人也一定会感受到这份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