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炜《思维的锋刃》:未成沉醉意先融

来源:文学报 | 黄睿钰  2020年07月19日00:17

《思维的锋刃》收录了作家张炜2018年以来的25篇文学演讲和访谈,文章皆源于现场的直言和畅述,因而文字活泼恳切,言近旨远,由个体到世界,缘齐鲁达天下,按张炜的话说,“免不了要‘直抒胸臆’”。书分三辑,或分享写作经验、畅叙心路,或剖析经典意趣、拆解疑绪,皆别具幽怀。

在书中,张炜回忆了自己四十多年来阅读中西文学经典的经验和转向、文学上的朋友、与伟大作品的交谊及其恒久价值,种种经历都成为他文学写作的养分。《思维的锋刃》真实记录了个人文学生命的追求和思想,同时,他也叙述了自己写诗的艰辛和创作短篇小说的意图,梳理了《药王师》《你在高原》《艾约堡秘史》等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作品中人物的性情和命运。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如是曰:“特别难得的是他还始终是那个少年。我觉得这是他的了不起之处,也是他的不可及之处。”创作艰辛,但初心不改,今日写作者如何做到告别机心,诚实质朴并持守真勇,在本书中可找到答案。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总结了张炜写作的五个特点:“一是‘致广大而尽精微’,二是‘见现实而显浪漫’,三是‘向世界而怀故乡’,四是‘念历史而惜生命’,五是‘许风骨而有仁义’。”曾有作家对张炜开玩笑说:“时下要写一部很差的作品,比写一部很好的作品难多了。”这是作家的自嘲和自警,“当写作者把一支笔用到娴熟的时候,笔下流淌的东西大概不会差到哪里去,但这种‘好’的结果,一定是对自己的最大毁坏”。张炜在《思维的锋刃》中多次提及“惯性写作”,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庸俗之事,任何一位写作者都需要警惕自己的文字,防止陷入“惯性写作”的泥淖。

初读此书,会给人一种“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的感触,生活是个“深杯”,文学则是杯中的让人“沉醉”的美酒。张炜在《从“粮食”到“酿造”》中说:“现实生活是粮食,作家就是一个酿酒器。现实生活进入作家这个酿酒器之后,经过复杂的酿造而发生化学变化,再倒出来就是酒。”从现实生活到文学作品,需要一个蕴蓄的过程,也定会走过一段心路的历程。生命是由无数次记忆和体验连结而成的,文学能帮助我们记忆和体验,而读张炜的作品,我们能体会一种“无可遏制的洁净”,感受“一种丰富、巨大的力量”。正如评论家、诗人唐晓渡所言:“这是一种安静的、绿色的力量,是一种渗透到语言节奏和调性里面的一种力量。”在书中,他畅谈文学写作的要素,直言写作数量与质量、勤勉与才气、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道德伦理与内心情感、类型化与创造性的关系。在张炜的作品中,有“纯粹人文诗学理想”,充满了“对于自然万物充满敏锐的感受和精神的热爱”。张炜说:“文学作品的目的,就是要保持一种鲜活的生命,在阅读者那里它是扑扑跳动的,这个时候体温不能少也不能多,要在三十六摄氏度左右。”保持鲜活生命,就需要向伟大作品和人物学习,抓住最佳时机,积蓄一定的体量,营造合适的氛围,磨练文字的艺术,从而构造出相配合的内节奏和外节奏。“阅读可以领略另一种生命风景,写作能够贮存生命的记忆。二者相加,才是饱满丰盈的人生。”

当然,“文学”是个大问题,其对象是大千世界,因此《思维的锋刃》不仅谈狭义的文学、写作,而且论广义的文化和文明,审视和观照了齐鲁文化,清醒观察与思考了艺术批评的尺度、中西经典著作的异同及现今阅读的面貌,本书言说的范围绝不止“文学”本身,个中精妙,还待读者自己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