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北京文学》2020年第7期|曾散:生命的节点

来源:《北京文学》2020年第7期  | 曾散  2020年07月05日08:28

在今春新冠病毒抗疫行动中,众多“90后”“95后”“00后”挺身而出,成为这个战场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青春力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贾娜就是其中一员,她在抗疫前线不幸染病,自愿回家隔离治疗,主动将紧张的床位让与其他病患,康复后毫不犹豫地选择捐献血浆,并第一时间提出了归队的申请,返回工作岗位和大家并肩战斗,诠释了青年一代的勇敢与坚强、责任和担当。 

生命因旦夕祸福而变得长长短短,也因为生命的意义,分出轻轻重重。这是一个发生在武汉的真实故事,一位“95后”的年轻女孩,在其灿若桃花般的年岁里,裹挟进一场轰轰烈烈的病毒疫情漩涡。由此,她的生命旅程骤然颠簸,大起大落,在每一个生命的节点,都是生与死的较量,都是希望与绝望的抗争。她的重生,让我看到了一束无坚不摧的亮光,那里面蕴含着生命顽强的力量。

除夕

救护车紧张急促的警报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划破沉重的夜空,搅得贾娜的内心愈加兵荒马乱。

手机屏幕闪闪烁烁、明明暗暗,突然,彻底黑了屏。贾娜心里“咯噔”了一下,这似乎是一个不好的预兆。

她赶紧连上电源线,把手机死死地攥在手里,仿佛抓着一根救命稻草。

骤然亮起的屏幕将贾娜恍惚的思绪迅即拉回,时间显示:1月24日02:48,星期五,乙亥年腊月三十。

已至农历2019年的最后一天,中国传统的节日——除夕。

除夕,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

也在这一天,贾娜迎来她青春生命的至暗时刻,光明陨落,黑暗漫无边际。

她在手机上不断地刷新着同一个页面,那是她们医院的检测化验结果发布平台。突然,千等万等的检测结果终于显示出来,她却又不敢看了。

贾娜把手机轻轻地放到床头柜上。旋即,又重重地抓回手里,忐忐忑忑、惶惶恐恐。

她嘴里念叨着“没事”“没事”。深深吸了一口气,再慢慢呼出来,然后瞪大眼睛,凑近屏幕。

2019nCoV核壳蛋白基因检测结果——阳性,2019nCoV开放阅读编码框lab检测结果——阳性。在两个阳性后面的括号里,紧跟着一个“+”的符号。

“两个加号在眼前旋转起来,像两把叉直接否定了我的健康,否定了我的生命,仿佛给我的死刑判决。”回忆当时的感受,贾娜仍心有余悸。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她被确诊感染。

2019年12月,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时隔一个月之后,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

贾娜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的一名护士,1995年9月出生于河南南阳,郑州大学护理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来到武汉,工作至今还未满一年。入职后的第一个春节,她选择值守岗位。

虽然之前传言有不明原因肺炎在华南海鲜市场一带出现,可武汉那么大,总觉得那些似乎不会关联自己。2003年“非典”暴发期间,贾娜才8岁,即便如今成长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但对于这类烈性传染疾病,在她的概念中依然模模糊糊。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武汉悄然打响。贾娜的人生之旅遭遇一场不期而至的“滑铁卢”。

1月20日,武汉市成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23日凌晨,指挥部发布1号公告——

自2020年1月23日10时起,本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病毒狠狠地撞击着这座九省通衢的中部特大城市,武汉的活力与喧嚣顿时停滞。飘飘忽忽的病毒仿佛幽灵在四处游荡,时刻寻找机会对人类下手,凶恶、狡猾,来去无影。

与病魔较量,医院是最一线的前沿阵地,医护人员则首当其冲,大敌当前的武汉,每一座医院都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1月23日,贾娜全副武装,披挂上阵。紧张忙碌之时她心无旁骛地照顾患者,一旦有所停顿,她便感到四肢乏力,咽喉也不时传来一丝丝疼痛。最初她觉得可能是穿防护服的原因,这也是她第一次经历如此阵仗,整个人套在密闭的防护服里,像茧壳中的毛毛虫,层层包裹,呼吸不畅。缺氧,胸闷,气短,头晕,脱水严重……贾娜祈祷自己不会“中招”,但一起值班的同事劝她务必去做个检查,因为医院已经有同事确诊。

不适感越加严重,在心里经历一番你争我斗,贾娜决定去做CT检查。下午5:50,CT检查结果出来,“肺部呈磨毛玻璃样,病毒性肺炎待排”,生命的钟摆遭受第一记重击,左右摇摆。

贾娜愣住了。肺部显示异常?怎么会呢?不可能的!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核酸检测结果上。

下班后,如何回到出租屋的,她至今始终回忆不起来,整个人浑浑噩噩、恍恍惚惚。晚餐也没有吃,斜靠在床头,不停地查找有关新冠肺炎的资讯。

时间如同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动作缓慢,颤颤巍巍。贾娜煎熬着,魂不守舍。

终究没能躲过命运的捉弄,核酸确诊!生命的钟摆遭受第二次重击,摇摇欲坠。

贾娜内心被恐惧填充得满满当当,她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刚刚上战场就被打死的士兵。也像一棵小草,毫无预兆突然就被连根拔起,离开了土地的庇护和水分的滋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枯萎。

她既害怕,又自责,拷问自己,一个河南妹子为啥偏偏一个人跑到武汉来工作,她怕万一死了怎么办,还有那么多美好的梦想都未实现,还有那么多想看的风景都未欣赏,怎么突然就被判了“死刑”。

贾娜不甘心,她还未满25岁,生命之花才刚刚绽放,叫她如何甘心就此凋落。

“我的身体抵抗力挺好的,怎么会患病?”“这个病到底是什么,我能被治好吗?”

“到底是什么时候感染上的?”“是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可能是因为一个小小的飞沫?”“可能是手在某个地方接触了病毒?”

夜越来越深,贾娜的内心在经历剧烈的晃荡之后反倒越来越平静。她反复回想近段时间与患者接触的过程,可思来想去,也没理清自己被感染的确切途径。

那个晚上,贾娜彻夜未眠。疫情数据显示,截至1月23日18时,湖北确诊新冠肺炎患者444例,死亡17例。她知道,新一天的数据中,她将是新增确诊中的一员。死亡,仿佛吹响了冲锋的号角,向她逼近。

1月24日,贾娜早早赶到医院,她拿着打印出来的检查单去咨询急诊科副主任杜贤进,得到的结论是病灶比较小,临床症状不明显,应该是轻症患者,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她的焦虑。

那个时候的武汉,大战一触即发,如潮水般的求医问药者涌入各大医院,一床难求是每家医院都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

贾娜作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确诊后在本院治疗本是可以排得上病床的。疫情形势严峻,她思考再三,作出一个连她自己也觉得冒险的决定,她要把紧张的医疗资源让出来,让给那些病情更加严重的患者,自己回家隔离治疗。

杜贤进特意嘱咐:“回家隔离吃药,避免交叉感染,一定要做‘三好学生’——吃好、睡好、心态好!”

贾娜的“家”是她与室友合租的一套房子,春节前室友回乡,家里只剩下她一人。冷静下来的贾娜知道,日子还要继续,一个人的“战斗”开始了,可做好任何一件事似乎都不那么容易。

首先,她要面对病毒每时每刻的攻击。然后,临近年关,她怕自己确诊的恐慌蔓延至亲人心中,所以想方设法跟远在河南的家人隐瞒真实情况。

“那段时间,既周旋于病毒的较量,也周旋于家人的视频通话。”贾娜事后如此描述自己。

除夕夜,贾娜勉强打开手机,找到之前在外面玩得兴起时拍的视频,发布在了朋友圈。她在配文中写到,“今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身边一直是关于这次病毒肺炎的消息,给你们发个视频调剂一下。加油吧,战士们。”

视频中,她冲着镜头微笑、做鬼脸,像每一个“95后”的年轻人一样散发着自己青春的活力。“这样我父母就不会怀疑我也病倒了。”这是贾娜的缓兵之计,她故作轻松,给父母放了一个烟雾弹。

为了不露馅,春节第一天,她挨个给长辈们打电话问候新年,不动声色。

她的症状也随着春节的脚步逐渐加重:身体酸痛无力,呕吐感强烈,口干舌燥。只要吸进一口冷空气,就开始猛烈咳嗽,整个人虚弱至极。

“我这一辈子好像才刚开始,什么都没有做,好像就要结束了。”恐惧袭来的时候,一个想法会在贾娜的脑海中突然闪现,但很快又会被另一个想法击退。

与病毒的这场抗争中,贾娜不敢有丝毫懈怠。她说,是无孔不入的害怕时刻给她提出示警:“面对死亡,必须全力以赴!”

一个人的战争注定艰难而又孤独。

立春

“娜娜,你今天怎么没去上班吗?”接通视频后,母亲问的第一句话让贾娜差点说漏嘴。

“去了啊……刚刚下班才回来。”贾娜的回答吞吞吐吐。

“看了你的微信运动,才几十步,你上班不都是走几万步的。”母亲的细心既让贾娜感动,也让她愧疚。

“你说这个……因为疫情,我们现在管理得更加严格,上班都不准带手机了……”贾娜想尽办法给自己圆谎,确诊的事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父母知道,这个消息于她们有百害而无一利。

也在这一天,她关闭了微信运动,选择性地发微信朋友圈,在父母面前伪装成天天上班忙碌的样子,有时候故意不接母亲发来的视频请求,回复三个字“工作忙”,然后陷入沉思。

奥司他韦、拜复乐、阿比多尔、莲花清瘟胶囊……这是贾娜居家隔离治疗的日常。

鸡汤、鱼汤、排骨汤、小米粥、八宝粥、鸡蛋羹……这也是她的日常。

贾娜明白,恐惧和悲观都于事无补,唯有调整好心态,提高自身免疫力才是最好的良药。按时吃药,开始参照食谱自己学着做饭、煲汤。幸好过年,备有存货,她变换着法子给自己补充营养,提升免疫力。

房间通风很重要,每天至少开窗两个小时以上,坚持用稀释后的84消毒液拖地、擦桌子,用75%浓度的酒精喷洒被子和衣服,消灭家里可能存在的病毒。

勤洗手也是关键,内、外、夹、弓、大、立、腕——“七步洗手法”贾娜早已烂熟于心。

生与死的较量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长有短,有风平浪静,也有风起云涌。贾娜的自愈之路仿佛奔跑着的过山车,轰轰隆隆、起起伏伏。

头晕、乏力、口干、舌燥,这些属于早期阶段,接着逐渐加重,伴随着发烧,嗓子疼痛,声音嘶哑甚至说不出话,再发展到呕吐、腹泻,呼吸极度困难,连在房间里面走几步路都喘不过气。后来医生分析贾娜的症状,比住进方舱医院的患者都要严重,足以说明她当时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家隔离治疗,但一月下旬那个局面,整个武汉都陷入一床难求的艰难境地,她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所有的苦难,贾娜一个人独自承受。所有的恐惧与无奈也在她内心横冲直撞,无处倾诉的她想到微博上都是陌生人,那里可以成为她宣泄苦痛的出口,于是将经历和感受匿名发布在自己的微博上。

1月24日凌晨两点25分,她发布一条微博:“好多人问我还好吗?我一点都不好。”

早上6点55分,她说:“我真的想去跳长江大桥,可是我恐高,也害怕水深,还害怕水太凉。”

爱与温暖同时在陌生的网络世界里传递,有位叫“一片孤云”的网友给贾娜留言:“乐观心态才能战胜疾病,我们与你同在武汉,坚强点!你一定会恢复健康!”

关注的人连续暴增,每一条微博下面,都会有几百位网友的留言,有些人给她加油鼓劲,有些人给她出谋划策,那些陌生人的关爱像奔腾的长江潮水,源源不断地涌入贾娜的心里,潮水涌动,温暖绵长。她不记得有多少次泪流是因为感动,她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

1月28日,贾娜去医院排队做复查,心里百感交集。“记得当时排队,有的人说从凌晨3点就来排队,有的人说自己的病情很严重,还有人情绪急躁在争吵。”作为一个护士,贾娜非但没有办法让那么多人脱离病痛的折磨,自己反倒也成了患病的一员,无奈与苦闷萦绕着她,躲在医院后面的亭子里哭上一阵,心里才好过一点。

有多少绝望就有多少希望,再黑的夜也会有光亮闪耀。

她想起在医院排队的一幕幕,想起还有那么多求医无门的患者,她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些什么。于是她把患病之后的各种细节,吃药后的反应,自己的各种对策,每天的营养搭配都一五一十详细地记录下来,发布在微博上,供广大网友参考。有很多发热症状的网友也在她的微博上留言请教相关问题,她耐心解答,一一回复。

“在自己怀疑自己是病毒携带者又不能确诊时,要注意隔离,保护别人也保护自己。新冠对大多数平时身体健康无基础病的人来说没那么可怕,就算不幸染上,依靠自己强大的免疫力说不定没过几天就好了。”贾娜不断地鼓励网友,她把自己仅有的力量传递出去。

“谁明白生命会变成何物,害怕又能怎么样,最重要的是勇敢面对,虽然不认识你,但我会记住你,谢谢你给了我活着的希望。”这也是一位网友给贾娜的留言,她发出的微博仿佛一道道光,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照亮了很多人眼前的黑暗。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贾娜的世界一天天明媚起来,身体状况似乎跟她的心态一样,也逐步好转。

第一次复查的结果喜忧参半,CT显示基本恢复正常,但核酸检测仍呈阳性。贾娜觉得,CT结果证明她的身体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核酸即使还未转阴,但她已经不怕跟这个新冠病毒作斗争了,胜利只是时间的问题。

家里囤集的食物逐天消耗,医院的同事及时送来一些米、面、肉、蛋,还有蔬菜、水果等物资,让身居异乡的贾娜倍感欣慰。

2月3日,贾娜第二次去医院复查,命运的抉择也再一次交给检验设备,24小时之后出结果。

“等待的时间很焦灼、很漫长。我在科室外边坐着,觉得时间好像停顿了,一直在预想各种结果。”第二天等待结果的经历,贾娜历历在目。

两次复查CT都没有问题,主要是等待核酸的检验结果,但检验单迟迟没出来。贾娜心里有了一丝焦急与慌乱,因为28日复查,问题就出在核酸项目上。

时间分分秒秒,手机终于刷出来了检验结果。“看到新冠病毒显示为阴性的那一刻,真的就像经历了一场生理和心理上的考试,就像当年高考看成绩那种感觉。”贾娜说。

“就真的很开心、很开心、特别开心,没有太多形容词,就超级开心。然后赶紧把结果告诉那些知道我病情的同事和朋友。”贾娜在微博上发表了一条动态:“天呐,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好啦……肺部回归正常。真的很激动,感谢大家!”

贾娜算是武汉第一批治愈的新冠肺炎感染者之一,虽然在微博上只是想分享康复的喜悦,没承想受到了百万人的关注,许多人希望她能分享康复的经验。2月初,在最慌乱的日夜,她的痊愈,给许多人带去了切实的希望。

“第一、增强抵抗力,注意营养均衡,作息规律。第二、做好家里的病毒的消杀工作,用84混合液或者75%的酒精对家里进行彻底消毒。第三、严格遵从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及时报告身体状况。第四、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要盲目恐慌,理智积极面对。”贾娜在微博上分享自己注意的一些细节,从医护人员专业的角度,将自己的自愈经验整理成文,每一条都经过深思熟虑,她希望能够带给网友一点参考。

2月4日,2020年的立春节气。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万物向生,在立春这一天,贾娜开启了她新的生命旅程。

……

作者简介

曾散,男,1986年10月出生,湖南宜章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3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金长城”中国作家创作室签约作家,毛泽东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等报刊,已出版《第一军规》《半条被子》《大山赤子刘真茂》等著作7部。获第四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中国作家协会、共青团中央首届“志愿文学”优秀奖等。2019年12月,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