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摊:让文学从院子和圈子走向大众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   2020年06月16日08:27

让文学从院子和圈子走向大众

任皓

成都这座有着美食时尚,市井生活,人间烟火味的悠闲都市,今天是否还有对纸质书刊的情怀?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纸媒究竟怎样突出自己的优势?带着这些疑问,我准备做一个市场实验。经向主编申请,把我们的《星星》诗刊拿去摆摊,地点就在四川省作协大门口——红星路二段。

为什么这次文化摆摊的实验要选择在这里呢?这是因为红星路二段是一条有文学故事的道路,四川省作协,省文联,川报集团,成都传媒,新闻出版局,大大小小的出版社都曾经在这条500多米的道路上熠熠生辉,成为四川省文化出版的心脏地带。而在省作协门口曾经的书店,也是一代作家们的回忆,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曾写过一篇博客文章《关张的小书店》,痛悼一家小书店的关门。他说道:“文化,文化,这个城市的人,这个城市所有能发出声音的地方,无时无刻不在空谈着文化,但在今天的大城市中,就是这种恰好映现着文化趣味的小书店却一日日悄然凋零着。”同样,作家聂作平在《红星路》一文中描写过这个小书店:“作协大门左侧,曾有一家书店。书店很小,不超过十五平方米,而书总是太多,不得不严严实实地塞在书架上。店员只有一个,是一个很普通的妇女,姓冯……然而,有一天,书店没有开门,此后一连几天都如此。这才听人说,书店关张了……以后,书店改成了老北京布鞋店,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尤其是这个变数重重的时代”。【详细】

青年作家说书摊

龚蓉梅

广东青年作家苟文彬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儿时自己家中和邻里都没什么文学书籍,每逢赶集,便将从山里采来的小特产背去县城摆地摊卖。“令我惊喜的是,集市地摊居然还有卖书的,连环画、杂志、大部头都有,红红绿绿的可羡煞我了。后来,我有意将地摊摆在卖书人的旁边,时不时拿些小玩意讨好他,混熟后就看了地摊上摆的各种书。”有一天,卖书人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带着油墨香味的新书,神秘地跟他说这本书里有自己的名字。“见我有些疑惑,他翻开目录,指着一行字,说:‘这就是我。’卖书人在上面发表了一首诗,当时我觉得他很了不起,现在还记得那本杂志——《星星》。”

如今的苟文彬从四川达州来到佛山,在这里扎根,从一名文学青年成长为青年作家,并获得首届全国“志愿文学”征文一等奖,著有《菠萝志愿者》《大民大国》等。“可以说,我小学时所看的文学书籍,都来自地摊。对地摊卖书人的崇拜,也让我爱好上了文学,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苟文彬说。【详细】

青年编辑来摆摊儿

只恒文

“我们……我们可不可以把自己的刊物摆上摊呢?”6月4日下午,《星星》诗刊编辑任皓突然有了这样的想法。

说干就干,这是川人历来的“麻辣”劲儿。不一会儿,任皓便在成都红星路85号的单位门边,支起了一个书摊。她的背后有这样一个醒目的标示:四川作家协会。

成都红星路集中了四川日报、成都传媒和四川文联、四川作协等多家新闻文化单位,可以说,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街”。文化人脸皮薄,去摆摊,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胆量的。

任皓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是在“文化街”上摆摊的“第一人”。

“响应号召,我们也来摆个摊。做个小实验。”下午3时,她在朋友圈发出了第一条摆摊信息,“实现了我和敬老师当年想摆摊的愿望哈哈哈”,小伙伴也发出了赞许的评论。

任皓供职的《星星》诗刊,对于诗歌爱好者和写作者来说并不陌生。这是中国当代诗坛创刊最早的专业诗歌刊物,在青年诗歌爱好者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详细】

95后婚礼策划师肖瑶:书摊是文化人的执念

谢宛霏

一夜之间微信朋友圈开始流行摆摊,摆摊成为了当下最接地气的行为,其所带来的烟火气更是唤起了国人对城市生活的最初记忆……

出生于1998年的婚礼策划师肖瑶不想错过,“因疫情的原因,很多婚礼都延期举办了,现在有充足的时间,我们年轻人也应该大胆去尝试,接接地气。”

6月1日晚,她便发了一条朋友圈,“想去摆地摊,有一起的吗?讨论讨论卖什么?”朋友圈发出不到1小时,迅速得到数十条回复。肖瑶把有摆摊意愿的小伙伴拉了一个群。在群中,大家纷纷建言献策,有建议卖衣服的,有建议手绘明信片的、有建议卖首饰头饰的、有建议做美甲的,经过一晚上的讨论,他们最终将目标锁定为书。

“因为我们去年刚大学毕业,不管卖衣服还是饰品这些都需要出资进货,但将自己看过的二手书拿出来售卖对我们来说是最轻资产的,大家也感觉将知识传递出去,非常有意义。”肖瑶说,在学校时,大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看了大量的书。如今,这些二手书放在书架上已经落满了灰,不舍得扔,但可能也不会再翻开它了,那还不如拿出来卖给喜欢它们的新主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