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戏剧是多样的 ——谈文献剧场《致勇气》的创作

来源:文艺报 | 王炜  2020年06月08日08:17

5月30日晚上,看完了文献剧场《致勇气》演出之后,广东卫健委的同志说:“来看演出之前,我们想不出来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你们将会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看完演出后,觉得你们找到了这个形式,而且非常适合,你们快速准确地记录了历史,又让人们再一次感动……”

这个形式就是我们和导演牟森决定使用“跨媒介巨构”的方式创作、推出战“疫”文献剧的演出。正如我们在演出介绍开头说明的:不是戏剧,却比虚构的戏剧情节更加波澜壮阔、起伏跌宕;不是新闻,却用真实影像重构了抗击新冠疫情的新闻现场;不是展览,却以策展的思维呈现出疫情下的社会心理和众生之相;不是音乐会,却将多重风格的音乐叙述编织成一曲战“疫”的“交响”。

舞台上6个异形屏每分钟平均播放100个镜头,整场70多分钟演出镜头总数为7000多个,合唱歌队、歌唱演员、钢琴、弦乐四重奏……高密度的信息量和直击心灵的音乐在人民记忆和情感的世界再次掀起了波澜,结尾滚动的各界抗疫受表彰的先进人物和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名单,更让人感受到庄严与力量。

为了这个形式,我们确实反复思索过,在接到任务要准备一台战“疫”舞台剧的时候,我们非常明确地定位:这是一台快速反应的宣传报道剧,在疫情还在发展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结果,无法慢慢构思创作。我们只明白要释放人们心里的痛,我们要向全武汉、全中国,后来又是全世界人民在遭遇新冠疫情后很快表现出来的勇气致敬,这也是我们开始把该剧称为《人民的名字》,后来又改为《致勇气》的原因。

我们决定用音乐做叙事结构,但不能把这个作品做成“配乐诗朗诵”,也不能做成“主持词+歌曲串烧”的晚会,当然也不能用惯常的做法:写几位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临摹或虚构的戏剧情节和几个戏剧事件,概念化地表现某种情感和赞美及歌颂……生活中真实的力量已超越了任何一种艺术方式的表达,而时间又不允许我们有足够的沉淀来试图做一部伟大作品。于是,牟森导演近年实践的“跨媒介巨构”这一展演艺术品类,就成为最为适合的创作手段,而我的同事提出来文献剧场,就成为我们作品形式的选择。戏剧的功能和作用之一,就是对公共生活和公共事件的参与和表达。

我们找到了皮斯卡托(沈林教授称之为德国文献剧的鼻祖、布莱希特的老师)的一段话:“戏剧是我们时代破碎的片段,是世界图景的一部分,但永远不可能是包括从根部到分支末梢在内的整体或全部,戏剧是什么?戏剧就是炽热的最新的现实世界,是从报纸的每一行中可以跳出来给你强烈震撼的东西。”皮斯卡托之后的彼得·魏斯进一步阐述:“文献剧是一种报道性的戏剧。备忘录、文件、书信……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其他种类的证明材料都是文献剧的基础。文献剧摈弃任何的虚构,采用的是真实的材料,对其内容不作变更,在形成上予以加工通过舞台演出的方式再传播出来。”而新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在更加碎片化的今天,在新技术日新月异、艺术样式更加多样化的当下,许多艺术样式也在不断融合、边界不断模糊,文献剧场也应具有其实用性的意义,它在真实图景与艺术创造之间的表现力具有了更多现实的意义。

一直以来,我们很多戏剧工作者无论是评论家还是学者,包括我自己也常常困扰的一个问题:我们一些戏剧作品过于强调宣传性,只有图解的政策、事件、道理、宣传,而缺少戏剧人物刻画,缺少人性的复杂与多样。其实,这是我们自己对戏剧功能作用、对戏剧样式所存在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偏见或不足。

文献剧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宣传的演出样式之一,那么我们可以有效使用好这一样式。而如果想要写好戏剧人物,就用别的方式集中力量去写人物好了,不要再让概念化的人物、乏味的台词充斥我们的舞台,以戏剧的名义伤害戏剧,我们同样也不应以戏剧的名义去阻止戏剧对社会生活更多样化的表达。

戏剧是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