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五代人,共同创造了湖北儿童文学创作的奔流

来源:“文学报”微信公众号 | 眉睫  2020年06月04日15:05

湖北是出文学大师的地方。屈原、宋玉、杜甫、孟浩然、皮日休、公安三袁、竟陵派、余上沅、胡风、闻一多、废名、曹禺等彪炳史册的文学巨匠都是湖北人。湖北也是儿童文学大省,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重镇。废名、叶君健、严文井等是中国的儿童文学大师。湖北儿童文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传承有序、继往开来的创作梯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方儿童文学史。

湖北儿童文学奠基人废名

废名是“五四之子”,是新文学运动中的第一代作家,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儿童小说创作者。在蒋风主编的《世界儿童文学事典》中,对废名如此评价:“废名还写有一些儿童诗和儿童小说:《洋车夫的儿子》《洲》《万寿宫》《芭茅》《送路灯》《碑》等。废名的儿童小说以散文化的笔法描写乡镇特有的风土人情,活脱脱的孩子神韵,带有浓郁的乡土味。他的儿童小说为1920年代的儿童小说作了开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废名的儿童小说“为1920年代的儿童小说作了开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充分说明废名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先驱、中国现代儿童小说的奠基人之一。虽然废名没有自觉的儿童文学意识,也未以儿童文学作家自居,但他的不少作品被时人和后人目为儿童小说。废名的文风至今在中国儿童文学界有着深刻影响,最具典型的儿童文学传人是曹文轩。后来的董宏猷、林彦也有他的诗体小说的影子。

废名及其代表作《桥》

比废名稍晚的凌叔华,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在武汉大学任教,出版了儿童小说集《小哥儿俩》,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凌叔华仅有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但属于儿童本位的佳作,她本人客籍武汉,理当属于湖北儿童文学研究的对象。

凌叔华及其儿童小说集《小哥儿俩》

湖北儿童文学五代人

废名、凌叔华以后,作为当代文学的湖北儿童文学,逐渐形成了五代儿童文学作家:

第一代湖北儿童文学作家以严文井、叶君健、梅志等为代表。胡风是民国时期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他的夫人梅志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儿童文学界享有盛誉。梅志的《小面人求仙记》是一部杰作。叶君健既是儿童文学作家,更是儿童文学翻译大师,他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家喻户晓。在某种程度上说,严文井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开创者。中国童话从叶圣陶到张天翼,走出了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但与外国具有现代特质的童话相比不够“成熟”。中国童话到了严文井手里才真正走向成熟,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童话”,他也影响了一大批后来者,包括孙幼军、金波等等。严文井是公认的一代儿童文学大师。

第二代湖北儿童文学作家包括曾卓、绿原、吕庆庚、刘真、江全章、田野、姚振起、王重农、吕书臣、莎莱、管用和、杨书案、黄瑞云、田海燕等。他们大多成名于“十七年”文学时期,活跃于八九十年代,有的至今还在写作。曾卓、绿原是这一代作家的精神领袖,尤其曾卓长期生活在武汉,比他年轻些的湖北作家大都受过他的提携和鼓励。《长长的流水》作者、严文井的弟子刘真1954—1958年任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专业作家,期间创作了《我和小荣》,荣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为刘真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在武汉期间,刘真还出版了《我和小荣》《春大姐》《林中路》《不顺心的事》《小藤藤的故事》等儿童小说集。吕庆庚的《小砍刀的故事》荣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二等奖,杨书案《小马驹和小叫驴》、田海燕《九色鹿》、王重农《种葵花》、沙莱《你要身体好》荣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三等奖。江全章、王重农、吕书臣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文坛三杰”。黄瑞云寓言曾获“中国新时期优秀少儿读物奖”一等奖,成为当代寓言中的代表性作品。

第三代湖北儿童文学作家包括韩辉光、沈虹光、凡夫、董宏猷、宋玲玲、徐鲁、李传锋、周百义、王晓晴、张年军、伍剑、北星等。他们大多成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其中,韩辉光、董宏猷、徐鲁已经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韩辉光的《校园喜剧》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被称作“中国校园文学的开创者”。董宏猷、徐鲁是湖北儿童文学的领军人物,至今活跃在文坛。北星(赵如汉)是科幻作家,曾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

第四代湖北儿童文学作家包括林彦、萧袤、黄春华、童喜喜、冯绪旋、黄艾艾、叶梅、姚鄂梅等,他们大多于世纪之交走上文坛。其中林彦、萧袤已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最近十年以来,湖北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如舒辉波、彭绪络、陈梦敏、郝周、赵卷卷、新月、叶子紫、邹超颖、巴布(郑建)、周羽、严晓萍、李伟……其中,舒辉波已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郝周、周羽获得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彭绪络、陈梦敏是畅销书作家。他们是湖北儿童文学的第五代作家。

在湖北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应该同时关注一个文学现象,即可能存在的一个“武汉大学儿童文学作家群”。武汉大学作家班曾培养出池莉、方方、熊召政等作家,同时也培养了儿童文学作家周百义。武大作家班之外,武汉大学也培养了不少作家,以儿童文学作家为例,除了前面提到的叶君健、周百义、北星、宋玲玲等,还有汤萍、彭绪洛、杨翠、韩佳童等青年作家。他们都已经获得各种大奖,成为新锐作家。在湖北儿童文学研究方面,乃至从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层面,对于“武汉大学儿童文学作家群”,都应该给予足够高的重视。尤其是武汉大学近些年培养的“90后”新锐,有成为湖北第六代儿童文学作家的可能。杨翠已荣获大白鲸奖、冰心奖、青铜葵花奖。韩佳童已获得“周庄杯”儿童短篇小说大赛一等奖。培育湖北第六代儿童文学作家,并对“武汉大学儿童文学作家群”进行研究,应该是湖北儿童文学当务之急的工作。

湖北儿童文学研究的历史传统

湖北曾有儿童文学理论传统。胡风就曾关注儿童文学理论,至今出版的各种“现代儿童文学文论”一类的著作,都有胡风的文章入选,许多儿童文学理论家对胡风的儿童文学思想进行了解读。

华中师范大学的陈道林先生真正开创了湖北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传统。陈道林195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后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曾于1959年主持编写内部交流教材《中国儿童文学》。1963年后参加集体编著《中国当代文学史稿》《中国当代文学》及《儿童文学概论》《儿童文学辞典》等。她研究刘真、张天翼、金近等儿童文学作家的论文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童话中的扁形和圆形人物——论张天翼的童话》1988年获全国儿童文学理论评奖优秀论文奖。遗憾的是,陈道林先生由于1980年代南下深圳,英年早逝,她在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未能得到评价,所开辟的湖北儿童文学理论与研究的传统也不幸中断。与陈道林同一时期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的还有刘守华。刘守华在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史上有一席之地,被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称作新中国第一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

九十年代以后,湖北的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基本停滞,儿童文学理论与研究人才极为匮乏,仅张永健教授培养了几个儿童文学方向的研究生,但也都没有留在武汉。

儿童文学理论出版方面,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于九十年代初推出的《儿童文学新论丛书》曾产生很大影响,2004年前后又加推数种。此后该社又陆续推出了若干理论著作,但整体影响不如《儿童文学新论丛书》。

一个不争的令人痛惜的事实是,陈道林、刘守华以后,湖北没有一位专职的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九十年代以后也没有儿童文学学科建设,这与湖北作为儿童文学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也不利于湖北儿童文学的发展。令人欣喜的是,在“70后”、“80后”的年轻一代中,陆续涌现出一批儿童文学研究人才,他们分布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这些新生力量正慢慢凝聚在一起,相信会为推动湖北儿童文学研究做出有意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