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英文版《北京人》和《雷雨》在美首演时间考

来源:《新文学史料》 | 韩晓清  2020年06月02日08:18

《北京人》和《雷雨》两部戏剧自问世以来,不仅在中国舞台上长演不衰,在世界舞台上也大放光芒,并不断被演绎出新的意义。但是关于英文版的《北京人》和《雷雨》在美国首次演出的时间,至今仍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一、国内学术界对两部英文版戏剧在美首演时间的界定

田本相在《曹禺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为纪念曹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而作》一文中写道:“1946年,曹禺和老舍访问美国,当时,即同一位美国朋友李吉纳尔·劳伦斯(Reginald Lawarence)整理《北京人》的英译本,但是,此书未能出版。而1953年4月,这部译本却在纽约城54街121号的Studio Theatre演出。这可能是欧美国家演出曹禺剧作的最早的记录了。”同年,曹树钧在《论曹禺剧作在世界舞台上》中写道:“1953年4月《北京人》曾在纽约公演过一次,而在1980年3月《北京人》在纽约的演出影响则更为巨大,因为它正值曹禺访问美国期间……这一时期,《雷雨》多次在美国上演。1986年11月,南开大学外文系还组织过‘我国第一个用英语演出经费剧目的剧组’。”除此之外,他们在发表的众多关于曹禺研究的文章中,都认为英文版《北京人》和《雷雨》在美国首次演出的时间分别是1953年4月和1986年11月,甚至在《曹禺传》(田本相)和《曹禺剧作演出史》(曹树钧)等专著中,也是如此。因此,后来的曹禺研究者一般都把英文版《北京人》在美国首次演出的时间确定为1953年4月,《雷雨》的时间确定为1986年11月。

但是,根据现存资料,可以肯定的是英文版《北京人》和《雷雨》在美国首次演出的时间分别为1949年4月和1986年1月。

二、英文版《北京人》在美国的首次演出

1940年深秋,曹禺创作了话剧《北京人》。1941年10月,该剧在国内首演,此时正值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由于剧本所描写的内容、创作思想、艺术风格、情感基调等原因,《北京人》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1946年3月,曹禺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第一次访问美国。这一年的8月,在美华人在美国西部城市组织演出了中文版的《北京人》,这应该是中文版的《北京人》在美国的首次演出。访美期间,曹禺和美国著名戏剧家兼导演的李吉纳尔·劳伦斯共同整理了《北京人》的第一个英译本。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译本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正式出版,剧本也没有上演。直到1949年4月,英文版话剧《北京人》才在美国洛杉矶城市学院(Los Angeles City College)的“平房舞台”(Bungalow Stage)正式上演。

美国洛杉矶城市学院(Los Angeles City College)戏剧系演出英文版《北京人》的海报

此次演出的导演是洛杉矶州立大学戏剧专业的威廉·汉森(William Hesaon),联合制作人、舞台设计、舞台监督、化妆师、音响技效师、服装师是帕特·娜丹勒(Pat Nordella)、设置和技术指导都是洛杉矶城市学院的教师。背景合唱效果由音乐学院唱诗班的拉尔夫·彼得森(Ralph Peterson)指导负责,布景和财产由电影公司的路易斯·托莫瑞(Louis Tomero)管理。剧场负责人是洛杉矶州立大学戏剧专业的雪莉·布奥(Shirley Boulware),剧场管理由洛杉矶城市学院的李·格史恩(Lee Egishian)担任。演员共有十人,分别由洛杉矶城市学院和洛杉矶州立大学戏剧专业的师生组成,其中洛杉矶州立大学戏剧专业十人,洛杉矶城市学院四人。演出从4月27日晚8:30开始,每天一场,连续上演了4天,直到4月30日才结束。

英文版话剧《北京人》是洛杉矶城市学院与洛杉矶州立大学戏剧系学生第22季联合制作演出的第239出戏剧。演出使用的剧本正是李吉纳尔·劳伦斯的英文改编本。参加这次演出的演员全部是美国人,演出语言是英语。观众可能仅限于两校的学生和教职工。可能没有得到公演,但是在演出节目单中有十分明确的提示——这是戏剧《北京人》的英文版在西方世界的首次演出。由于相关资料的缺失与匮乏,所以很难查证此次演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演员的表演如何,观众的反应以及社会的反响怎么样,演出的诸多情况也就无从证实了。

从节目单(包括制作人员、剧场人员、人物角色以及演出的地点等)可以看出:第一,《北京人》是被作为一部悲剧上演的。第二,《北京人》的首演是由洛杉矶城市学院戏剧系设计、策划,与洛杉矶州立大学戏剧系联合制作、排练与演出。制作人员表中共有18人,除导演威廉·汉森是洛杉矶州立大学戏剧专业的人员之外,其余17人均隶属于洛杉矶城市学院戏剧系;剧场人员共有3个人,其中洛杉矶城市学院2人,洛杉矶州立大学1人;人物角色表中共有14人参加演出,其中洛杉矶城市学院4人,洛杉矶州立大学10人。第三,在英文版的演出中减少了参演角色的人数,但主要角色人数没有变化。英文版角色共有14人,中文版中则有19人。英文版中没有小柱儿(陈奶妈的孙子,年15),以及寿木商人甲、乙、丙、丁。第四,人物角色和中文版稍有不同。英文版中分别出现的Nurse Huang, the family nurse(黄护士,家庭护理)、Lee, the family servant(李,家庭仆人)、Nan Fang, Old Master’s niece(楠方,老主人的侄女)三个角色,中文版原著中相对应的应该是陈奶妈(哺养曾文清的奶妈)、张顺(曾家的仆人)、愫方(老主人的姨侄女)。人物角色的姓氏从“陈、张”变成了“黄、李”,不但人物的姓氏发生了变化,名字也有变化,“愫方”变成了“楠方”,还有就是,人物角色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家庭护理(the family nurse)和陈奶妈(哺养曾文清的奶妈)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愫方从姨侄女变成了侄女,不过,这显然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外国人不懂“奶妈”的意思,想当然地理解为“家庭护理”,西方词汇中没有“姨侄女”的说法,只能用niece(侄女,外甥女)替代。第五,英文版中加入了“时间”这一要素。这样一来,似乎更符合西方戏剧的“三一律”原则。整部戏剧限定了时间:事件发生在1936年,三幕之间加入了中场休息时间,一、二幕之间休息5分钟,三、四幕之间休息10分钟。这在中文原著中是没有的。但是,在第一幕中,对介绍演出地点的翻译:中文原著的地点是中秋节,英文翻译为The Moon Festival. October, midday(中秋节。十月,中午),这个翻译就有问题了,中秋节在阴历八月十五,阳历不定,有时候在九月,有时候在十月,如果是限定在1936年的话,这一年的中秋节是九月三十日,不在十月份。这显然是误译。

总之,就从演出的节目单可以看出李吉纳尔·劳伦斯翻译的《北京人》,跟中文原著还是有一定偏差的,有些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有些则是明显的误译。据曹禺说,这个译本他是看过的,不知道为什么,他并没有看到这些误译。

1953年4月23—26日,曹禺话剧《北京人》(英文版)在纽约市西城54街121号的Studio Theatre公演,导演是Peter Kerr Buchan,演出所采用的剧本的译者也是李吉纳尔·劳伦斯(关于此次演出的一些大致情况在夏志清的《夏志清文学评论集》中也有记载)。也就是说,劳伦斯翻译的《北京人》自1949年在洛杉矶演出4年之后,又在纽约上演了。关于《北京人》这次演出的消息在1953年4月20日的《纽约时报》有所刊登。

三、英文版《雷雨》在美国的首次演出

南开大学外文剧社是南开大学话剧社团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社团,也是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文化部批准的中国第一个用英文演出的学生社团。自从美籍教授罗兰·费希尔来到南开大学,了解到南开有演戏的传统后,他就不遗余力地策划、排演英文话剧《雷雨》。1985年9月,南开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学生组成《雷雨》剧组并开始排演英文版《雷雨》,排演在每周一至周五晚间进行。排练用的剧本由美籍专家费希尔根据王佐良、巴恩斯的译本改编而成,改编和排练前费希尔曾经征求过曹禺的意见。1986年1月上旬,英语话剧《雷雨》在南开大学校内首演,获得好评。在剧社上演时,社团曾经邀请曹禺观看过他们的演出,观剧后剧作家给予了社团和演员极高的评价与热情的鼓励。费希尔一直以来就有一个梦想,就是排练一部中国戏剧到西方去演出,通过演出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戏剧和中国人民。在排演《雷雨》之前,他向曹禺透露过自己的愿望,曹禺听后肯定了费希尔的想法。有了曹禺的鼓励,费希尔更加坚定了他最初的梦想,所以,他又不遗余力地带着英文版《雷雨》走出中国,走向西方世界。在英文话剧《雷雨》以学生社团演出的形式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费希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开外文剧社赴美演出《雷雨》的演出海报

1986年1月,南开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学生组成的《雷雨》剧组在副校长王大璲的率领下,赴美国作访问演出。由费希尔导演的英文话剧《雷雨》在美国演出伊始,他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巡演宣传单(说明),宣传单上写道,“南开学生排演英文话剧《雷雨》的想法来自于他们过去就排演过这出话剧。南开领导和州立圣克劳德大学校长麦克·唐纳德先生通信一起商讨了社团这次出国巡演的各项事宜。这是中国第一次派一个大学生代表团到国外去演出,也是南开话剧团第一次用英语演出《雷雨》。对学生来说,他们也是第一次离开他们的祖国,而对我来说,这是我真正有过的第一个好主意。对于你们观众来说,我们希望你会喜欢由很多中国小演员演出的第一部中国话剧,那些非常优雅的表演会使许多人分享他们伟大祖国戏剧的一小部分。”演出从1月17日开始到2月12日结束,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剧团先后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州立圣·克劳德大学(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明尼苏达大学德卢斯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Duluth)、伯米吉州立大学(Bemidji State University)、摩海德州立大学(Moorhead State University)、西南州立大学(Southwest State University)、曼卡托州立大学(Mankato State University)、威诺那州立大学(Winona State University)、阿诺卡拉姆齐社区学院(Anoka-Ramsey Community College)、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和加州旧金山的斯坦福(Stanford University)10所大学和学院共演出了11场英文版《雷雨》,观众达4000余人。其中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在元月和二月份有两次演出。出人意料的是演出场场爆满,可以说演出大获成功。美国29家英文报刊报道了《雷雨》在美国演出的消息,明尼苏达州的一家报纸连续两天刊登在《雷雨》剧组演出时的照片;《斯坦福时报》发表评论说:“中国《雷雨》‘袭击’了斯特灵大厅(斯坦福大学礼堂)。”

剧照:周萍和繁漪

英文话剧《雷雨》近一个月的巡回演出,获得了美国观众的高度评价。由于文化模式和观念的差异,中美戏剧的交流在这一时期依旧相对贫乏。但是,《雷雨》却在异质文化语境中找到了新的平衡点,此次演出不但推进了中美两国之间戏剧交流的进程,而且增加了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明尼苏达州威诺那大学校长斯达克教授说:“这次活动远远超出文化交流,它创造了一条新的友谊纽带,这将使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1986年1月日21,《雷雨》在圣·克劳德大学首演,观众达700人,是该剧场上座率最高的演出。该校校长麦克·唐纳德风趣地说:“你们的英语好得惊人。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学生能到你们的国家用汉语演出。”1986年1月25日,在明尼苏达北部的伯米吉州立大学演出的两天,剧组的同学说:“伯米吉的两天,犹如过了两年。”1986年2月1日,在曼卡托州立大学艺术中心演出后,该市市长夫人说,“你们的剧目好极了”!市长说,“我今天晚上特意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大学生剧团来我市演出,我真没想到。你们能讲这么好的英语”。随后,将一把曼卡托市的金钥匙赠给了南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