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奔腾的独龙江

来源: 《民族文学》汉文版2020年5期  | 何永飞  2020年05月28日12:09

一条江,奔腾不息,就像一个民族的血脉。她总是以昂扬的姿态,奔向光明和春天。

一个人,奋斗不止,就像一条江,踏响大地之鼓;就像一座山,高举天空之蓝。

这条江,叫独龙江。

这个人,叫高德荣。

至高荣誉

高德荣,独龙族,其貌不扬,穿着朴素,个子不高,身材也不算魁梧。如果把他放入人群中,很容易会被忽视。你把他视为农夫,视为牧民,视为筑路工,都情有可原,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看出他是领导干部。他长期与老百姓“混”在一起,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干活,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老百姓也不把他当“官”看待,视他为亲友和兄弟。

他看似不起眼,但在独龙江、在贡山、在怒江,甚至在云南和中国,不知道他和他先进事迹的人很少,电视、报纸、网络等关于他的报道真是铺天盖地,他的名气很大,他的影响力很广泛。他在艰苦的基层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国家三代领导人都亲自接见过他,作为基层干部,享受到如此高的待遇实在不多。

“高德荣同志致力于独龙江发展、致力于少数民族脱贫致富,长期驻守在半年以上大雪封山、条件极其艰苦的独龙江工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倾注了大量精力、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当地干部群众誉为‘人民的好县长’。”这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时代楷模”的表彰决定》中对高德荣的授奖词。“时代楷模”,一个沉甸甸的荣誉,也是一个至高的荣誉。此外,高德荣还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少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等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高德荣当之无愧,也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可跟他聊到这些荣誉时,他却表现出一些不自在,与他在工作中的那种雷厉风行和不畏艰险的态势形成强烈的反差,他说:“与其他地方比起来,还做得不够好,有点害羞了。”没想到他会如此谦虚,而他的这种谦虚没有一丝客套的意味,从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得出来。正是他的不自满,才让他不断地努力奋斗,带领独龙族同胞走出落后和贫穷,走进新时代的春天。他头顶的光环,是用脚步磨出来的。

天路与生命通道

1954年3月,高德荣出生在独龙江边一个贫困的独龙族家庭。1984年~1990年,他先后担任独龙江区(乡)副区长、区长、乡长、党委书记,1990年调到贡山县人大常委会任法纪科科长,之后又任贡山县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委副书记和县人民政府县长。都说人往高处走,2006年2月,高德荣被推选为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又可以到州府工作,待遇和环境更好。可他再次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感到惊讶的选择,辞去州上的职务,要住进独龙江,全身心投入到独龙江的发展事业上。辞职没有获得上级部门的批准,但进行了灵活处理,办公室还是在州府,他工作可以驻扎在独龙江。

称高德荣为开路人和筑路人,一点没有抬高之意。他在“路”这个字上付出的精力和心血实在太多,他好像生来就与“路”捆绑在一起,难以解开和分离。

独龙江正因为没有路,才与世隔绝;独龙族同胞正因为没有路,才贫穷落后,才被人欺压。以前有小道与外面相通,但隐藏在深山峡谷里,加之原始森林和大雪覆盖,小道就像绕进迷宫,还时有时无,危险重重,一般人不敢行走。当年,解放军费尽周折,才走进独龙江。

后来,解放军发动民众,开始修建茶马驿道。但条件限制,所修驿道很窄,有些艰险的路段只容得下一匹马行走,稍有不慎,就会掉进波涛汹涌的江中,连尸骨都找不到。高德荣到县城和州府读书,走的就是这条茶马驿道。个中艰辛,不言而喻。每年大雪封山,有半年的时间,里面和外面被隔离。最主要是公路的不通,直接制约了独龙江各方面的发展。

从州府回到独龙江工作,虽然这时中国已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可独龙江仍然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看到自己的独龙族同胞依然居住在茅草房、木头房里,出行靠徒步,过江靠溜索,运输靠马帮,高德荣心里很不是滋味,也很着急。他知道,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改善独龙族同胞的居住环境,首先必须修通公路。公路就人体里的血脉,血脉畅通无阻,生命才会充满活力,一个地方的发展也是一样。

可要修一条独龙江连通外面的公路,比登天还难。缺资金、缺项目是一方面,最主要的难题是如何去攻克高黎贡山的阻挡。高黎贡山海拔最高处有5128米,山体陡峭,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氧气稀薄,气候恶劣,要想征服高黎贡山,高德荣也没有底气,但他从未放弃过修路的念头。遗憾的是,1990年他离开独龙江到贡山县城工作时,心中的那条公路在现实中还没见到一点踪影,困扰着独龙族同胞的交通问题还没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高德荣的人生梦想之一,就是要为独龙族同胞修一条公路,打破与外界割裂的历史现状。为此,他一直在四处奔走,寻找机会。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97年,高德荣的呼吁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由国家交通部投资修建的独龙江公路正式开工。这条公路全长96.2公里,不算很长,竟修建了三年时间,可见其难度有多大。刚开始,光施工队就换了3次,很多施工队都“啃”不下这块硬骨头。有人做过统计,独龙江公路上有23公里的一段路,就有400个转弯。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代画家、诗人郑板桥的诗《竹石》。高德荣就像把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的竹子,无论有多少磨难,无论吹来多大的狂风,他都坚韧不拔。为了打通独龙江的生命线,他几乎每天都亲临修路一线,他要做好指挥和监督工作,因为高黎贡山的地形、地貌他最熟悉。有时,他还要参与撬石头、挖土等体力活,还常常给工人们烧水做饭。身为领导干部,他做好表率作用,不遗余力地付出,修路工人们看在眼里,敬佩在心里,都以他为榜样,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不然感觉对不住他,对不住独龙族同胞。

1999年9月,独龙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不通公路的历史。独龙族同胞从此走出了大山,实现了与现代文明的对接与融合。之前,来回县城需要走六七天,而现在只需要十四五个小时。

公路修通,独龙江的发展步子迈得更快。但随着时代进程的加快,独龙江公路已有点跟不上了,路面窄,易塌方,给出行带来很多不便。另外,独龙族同胞的心头还压着一座山,没有移走,那就是长达半年的大雪封锁。独龙江公路没有绕开这个季节,一到大雪封山,里外又被隔离。高德荣一直在思考该如何解决独龙族同胞被大雪围困在里面的千年难题,当他接到负责独龙江公路的改扩建工程的使命时,觉得机会来了。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经过实地调研后,提出独龙江公路的改扩建方案,方案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要在高黎贡山打通一个长达6.68公里的隧道,这样可以避开之前积雪的封山路段。该方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列为“三年行动计划”的控制性工程。

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出口端建设任务由武警交通部队三支队承担和完成。该工程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除气候和环境恶劣外,还要攻克“大断层、裂隙多、强涌水、高纵坡”等诸多世界性技术难题。但这些并没有难倒官兵们,他们都是精兵强将。为了保证该工程能够顺利完成,很多官兵连续三年都没回家过春节,坚守在工地上。施工期间,官兵们先后成功规避塌方300余起、泥石流79起、雪崩52次,19人次被岩爆、飞石击伤。面对险境和险情,官兵们从未退缩,临危不乱,最终不负使命,圆了独龙族同胞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一个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