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熊育群《钟南山:苍生在上》: 重逢久违的崇高

来源:《收获》 | 王尧  2020年05月20日09:14

我特别在意今天的《钟南山:苍生在上》研讨会。昨天晚上就开始不抽香烟,因为一抽烟就会习惯性的咳嗽,咳嗽是新冠以来最恐怖的声音之一。在今天这个场合里如果咳嗽,大家会非常紧张。我说,这个细节表明我对这个作品和这次研讨会的在意。

真的无法想象有半年未出苏州。“新冠”给我们的生活、思想、文化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现在可能还难以预测。我自己也迷惘、不安和思考过,看到一些朋友迅速的发言,我很佩服他们,现在我仍然无法清晰地表达我的所思所想。在曾经焦虑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物给了我们安神的处方。这就是钟南山院士。

我在电视上看到钟南山院士与白岩松的谈话,突然觉得小区里的树绿了,花开了。很快,微信上又一次传递钟南山院士再次谈话的消息,我急切地等待,然后又有人发布消息说这是“假消息”。但假消息却透露了一种真实的社会心理。从“非典”到“新冠”,钟南山院士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传说。如果我们这个时代有传说的话,钟南山院士一定是传说之一。许多年了,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能够为社会广泛接受和赞美的人物不是很多,钟南山院士大家都接受。

所以,差不多一个多月前,我听到程永新主编说他和钟红明组稿组到了熊育群先生写钟南山院士的非虚构作品,我和他们一样兴奋。《收获》从创刊到现在,这个杂志非常有特点,它是非常有定力的杂志,它会用艺术的方式应对现时代的重大事件。作为一个文学杂志,如果你不以文学的方式应对重大事件就不是一个文学刊物。在疫情爆发期间,写作和组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反映这个阶段的人物和事件,至今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我特别关注这个事情,期待熊育群笔下的钟南山院士,期待在这部非虚构作品中,读到现场,读到事件,读到社会,读到人文,读到芸芸众生,读到价值判断,读到与这些相关的栩栩如生的钟南山院士和他的内心世界。简而言之,我们能够在“语言”中靠近钟南山院士。当我在微信上看《收获》长篇小说专号的目录时,《钟南山:苍生在上》几个字跃入我的眼帘。

我首先想说的是《钟南山:苍生在上》文本的写作、发表和出版既是一个“文学事件”,甚至也是有一个“社会事件”,它意义重大。在现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语境下,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物由点及面,在纷繁复杂的情势下直面“新冠”带来的变化,通过非虚构文本传递真实和积极的信息,并且获得读者的信任和认可,既是文学的难题,也是社会文化的难题。读了《钟南山:苍生在上》后,我觉得它是成功的。从熊育群先生和程永新主编、钟红明副主编的发言看,文本的创作、修改和发表是一个积极、认真、严谨的互动过程,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作。今天上海作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收获》文学杂志社、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开这样的研讨会,在全国可能是首次研讨这个题材的作品,意义重大。

《钟南山:苍生在上》是次高难度的写作。我们都知道这是最近距离的写作,它是非虚构,不是一般的新闻报道。大量的当下场景如何处理,大量的专业问题如何叙述,这也是我们关注的难题。在近距离中写钟南山院士,同样是个难题。我们好像熟悉钟南山院士,其实又不是那么熟悉。据我所知,长篇小说专号出来以后,公众号节选刊载以后,影响非常大的,大家关注钟南山,很大程度上是在关注自己的许多疑虑和许多问题,希望能够找到解除困惑的答案。这是非常有难度的。我觉得熊育群先生完成了这次有难度的写作。他的专注和专业都令人钦佩。

我在《钟南山:苍生在上》中读到了久违的崇高感。怎么写钟南山院士?他身上的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心系苍生的情怀,都是一种崇高的品格,也是最美好的人性。这是我们读到的钟南山院士的灵魂。我对这个文本特别深的印象是,它恢复了我们久违的崇高感,也确证了宏大叙事的力量。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这一点我印象是特别深的。但如何具体呈现,而不是抽象演绎,也是我关注的。钟南山院士是人,不是神。任何造神的写作都是危险的。我们都看到一张照片,钟南山院士好像是在餐车里睡着了。这张照片让我们贴近了钟南山院士,他是崇高的,是我们普通人能够理解的那种崇高。我读《钟南山:苍生在上》就想到这张照片,熊育群先生在大大跨度、多场景中再现了一个真实的钟南山。这与熊育群先生长期的积累有关,他从“非典”时期就开始采写钟南山院士,在这个意义上,《钟南山:苍生在上》又是一个长期观察和思考的文本,而非急就章。写出真实的钟南山院士,还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你写疫情,需要专业,至少得守住常识,在这一点上,熊育群先生是花了功夫的。新冠疫情如此复杂,如果叙述稍有不慎就会引起非常大的争议,甚至会损伤人物。所以我说这是非常有难度的写作,熊先生实现了自己的预想,比较圆满地完成了一次有难度的写作。

熊育群先生之前主要从事散文和小说创作,积累了扎实的艺术经验。写作新冠中的钟南山院士是个难题,熊育群先生举重若轻,文本的头绪纷呈,细节情节纷至沓,历史与现场交织,复杂的社会背景井然有序。在这么紧张的时间里,文本的结构、叙事都处理得都非常好,是今年非虚构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

我也要特别说到熊育群先生个人的使命感、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我觉得熊育群写钟南山院士,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写自己,他把自己置于钟南山院士的处境和位置上去贯穿、认识、书写,去体验、体贴钟南山院士的心路历程。所以我说,熊育群先生写了钟南山院士,也写了自己。我们读到了懂专业、讲真话、有情怀的像钟南山院士这样的老一辈知识分子,我们也读到了熊育群先生作为知识分子的写作。如果不能写好钟南山院士,我们这一代作家无法向历史交代。因此,我在向钟南山院士致敬时,也像熊育群先生表达敬意。

(根据研讨会发言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