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何建明长篇报告文学《上海表情》:城市精神与文学精神

来源:文艺报 | 马娜  2020年05月18日08:31

长篇报告文学《上海表情》(《中国作家》2020年第5期)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疫情期间,上海在最困难时刻的真实情形,既是疫情下上海的真实状态,也是作家何建明滞留上海的真实感受,可谓“疫情与心灵的碰撞之作”,读后令人百感交集。到目前为止,这是第一部完整反映上海抗疫前线的文学作品,全面准确地阐述和解释了一种城市精神,而我们所追求的当代文学价值更是于其中获得呈现。

疫情中的“上海表情”复杂而丰富,是上海人平时并不多见的一种特殊表情,异常精彩和独特。作者在“序言”中特别提到了他为什么要表现这份大上海的疫中“表情”,那是因为“从‘0’到‘0’的‘上海方案’,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到现代城市史中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诗篇,再看看重新恢复生机与繁荣、欢快与美丽的上海景象,我自然愿意把战‘疫’中的‘上海表情’,以‘疫中人’‘城中人’的视角,来向读者呈现……”作者坦言,疫情使他意外地“被留在上海”100天,却也让他“有了足够的机会每天细细去感受和观察这座城市在大疫之中的每一份表情”。而“这份从起初掺杂了未知、牵挂、紧张、寂寞、孤独甚至恐怖色彩,到后来的温暖、感动、振奋、热血沸腾。”

书中从“0”到“0”,讲的是上海从最初的疫情“0”数到最后的患者归“0”的全过程。正如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疫中上海”是一个具有强大自控力、自管力和自觉抵抗大疫能力的城市。在平时,我们讲“上海精神”通常是笼统的、概念的东西。然而在疫情中的上海精神,尤其是在作家的文学叙事中的“上海精神”则显得那样真切和生动、精彩而感人。

文学家笔下的“疫”中上海精神,具体在面对突发事件后的迅速出击、决策果断的战斗作风之中。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各地、各国对待这样突发而来的大疫情时,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哪个地方、哪个国家高度重视和采取的措施得力,那个地方、那个国家就少遭殃。反之亦然。在这一点上,上海的反应之快可以说是全国少有甚至没有的。从专业的疾病防控单位、卫生系统的各大医院,到上海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早就进入了战时状态,并且迅速启动了“一级响应”。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和被称为“生命方舟”的上海公共卫生临床治疗中心即时投入了使用,第一时间发现和确诊的新冠患者、疑似病人迅速全部被集中隔离、集中治疗。与此同时,全城各个环节同时启动战时措施,市区与外界连接的陆、海、空交通枢纽也进入了临战状态。作家在作品中通过“点”“面”的采撷和描述,让我们非常清晰地了解到在疫情之中的“第一时间”里,上海人民在抗疫战斗布局时雷厉风行、毫不犹豫的战斗作风,也正是这种对城市、对人民的高度负责之心,才使得疫情得到了最快的控制,也让我们看到了上海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遇惊不乱、遇疫有法的处置能力。

“上海不能沦陷!”和“战疫大幕提前拉开”两个篇章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上海人民在疫情之初“全民动员”“全党行动”“政府开足马力防控”等高涨的战斗情绪,也生动形象地通过车站、码头、街头、商店的工作人员,表现出疫情最初的紧急情形。当有机构预测,上海将成为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个疫情大暴发城市、预期将有80万人感染的消息传出时,上海人给出的回答是:“上海不能沦陷,绝对不能!”随之,上海各条战线迅速行动、精准布局,处处可见铁拳般的执行力度。

自然,上海绝对没有沦陷,而且还成为了中国战疫工作做得最好的城市之一。作家通过自己亲身在车站、酒店、商场和社区所感受到的科学、精细、到位的防治措施,通过现场所见所闻的具体人物、事件,阐述了“上海精神”、呈现了“上海表情”,通篇给予读者栩栩如生、可触可摸的真实感。

科学、严谨、规范是上海战疫精神的一大突出表现。作者在“战争风云录”“比较后,才知道谁的城是真正的城”“大街小巷内的‘游击队’”“屏牢与屏不牢”等章节里,都有生动形象的叙述。比如,在疫情刚出现时的商场,服务员早早地让购物的人群保持距离。疫情进入暴发期后,每天晚上都要召开的上海各级防控会议上,从市长到区委领导、到街道和社区的干部匆忙的身影,到浦东、虹桥两个机场根据疫情防控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一整套措施,以及防控人员如何调整战斗姿态、落实到位的每一个细节……这些细微精致的叙述,让“上海表情”中的精神光芒聚焦得格外璀璨。

作者用文字向全世界展现的“上海表情”,其实是一个完整版的“上海方案”“上海精神”的文学教科版,值得其他城市学习与借鉴。文学之所以是文学,叙事本身的最终目的是呈现一个作家的精神和思想。正如作者多次提到的那样,《上海表情》是他以个人的视角在讲疫情中的上海故事,并声明内容和观点“比较私人化”。《上海表情》的可贵之处,恰恰正是因为它的个人视野,所以才更可信、更立体,也更生动,更能体现文学精神。

我们所说的文学精神,它作为一种理性智慧的结晶和形而上学的哲学品格,始终是优秀作家们特别关注的文学书写目标。在崇尚理性的时代,强调文学艺术对人类精神的表现,追求文学艺术自身精神的完整,是符合每一个时代中人们对文学艺术所期待的价值目标的。何建明的《上海表情》就是他对这座城市的一份特别的情感表达,其视野独特,准确细微地表达了疫中的上海从未知、紧张,到慢慢冷静、理性,直至战争疫情的整个过程。

何建明充分利用“被留”上海的全部时间投入观察、思考和深入现场采访、捕捉所有他感兴趣的疫情事件,甚至有些完全是个人的亲历,比如他遇到“发热”时的自我拯救、与流浪野猫群结下的情谊、在黄浦江边与钓鱼老人的偶遇、情人节中逛虹口“甜爱路”等等,惟妙惟肖又荡气回肠。何建明认为,他在疫情中更多的看到与感受到了上海是个“有爱的城市”,因此,她才能保持永恒的魅力、充满活力和生机,才能有不断创造更强大的防御和抵御各种风险与危机的能力。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纵观整个大疫,再看上海,以我一个‘外人’的目光和内心的全部感受而论,我不得不说大上海此次的的确确比其他大城市更显耀眼的风采,那种大气、精致、细腻、宽宏、无私,还有高智慧的品质,你说吧,还有什么好听的!它全都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这可不是那种在某些光环照耀下的‘假的’,而是我和2400万市民,甚至周边的一亿多长三角人民的亲身感受。尤其是在执行中央决策、从本市实际出发、第一时间果断而全力地采取措施,并始终全神贯注、开足马力,站在保护这座城市和2400万人民生命的角度,以及出手支援武汉、严控复工后的疫情‘回流’和境外来的病毒传染新疫情方面,真乃可圈可点,甚至许多方面令我感动不已、感恩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