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告诉孩子:人类属于大自然

来源:中华读书报 | 王子龙  2020年05月09日08:39

“自然保护区探险系列”,刘先平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定价130.00元

刘先平结合自身对大自然孜孜以求的探索经历,在新出版的“自然保护区探险系列”(《野驴仪仗队》《给猴王照相》《三次水中逃生》《长颈子长鼻子》)中,用富有魅力的精彩故事为少年儿童展示了从高原到峡谷、从海边到沙漠的自然保护区的神秘与精彩。小读者能够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体验中去体会生态之美,去了解大自然和人类的互为依存,去学会保护我们共同的生态环境。细读全书,能够体会到这套少儿科普图书有如下四个特色。

一是凸显了大自然文学的价值。刘先平的这套“自然保护区探险系列”,处处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相应的和谐自然观。如《给猴王照相》中,作者用自己的视角给读者呈现了黄山短尾猴的生活场景,对于猴王的潇洒气度,作者进行了白描,让我们仿佛亲眼见到了这只猴王。再配合书中提供的精彩的插图,我们对黄山短尾猴有了直观而具体的认识,从而对保护这种珍稀野生动物有了一种亲和的共鸣。

二是给孩子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大自然。只有呈现真实的大自然,才能让孩子崇敬自然,从而种下一颗保护自然的种子。而前提,是科普童书的作者自己首先去认识自然,走进真实的自然。这需要实践,更需要探索,甚至是探险。刘先平毫无疑问做到了,比如《野驴仪仗队》里,对高黎贡山壮美雄奇风物的描写,就是源自作者带着帐篷和马帮,前后21年不断深入探险考察,用行走写出的饱含情怀的作品。

三是在自然科普中升华生态道德。《三次水中逃生》中,作者的脚步从海南神奇的红树林走到了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书中对那些矗立在戈壁滩上的胡杨林作了深情的特写,让读者能够近距离感受沙漠胡杨那参天的挺拔。特别是作者写到了如今的戈壁滩上,胡杨之下,随着石油工业的崛起,沙丘上竟然长出了稀疏的绿草,科学的发展竟使死亡之海改变了面貌。这就是作者在行走中带给我们的优质阅读享受。通过作者的文字,可以让读者在自然科普中,感知和接受全人类必须共同遵守的生态道德。

四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科普类图书的写作难点不在于科学知识的叙述,而在于艺术性和可读性。如何把科学知识用艺术的手法普及给儿童,推广给读者?作者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长颈子长鼻子》中,《长颈鹿的跆拳道》一章,作者就把叙述的视角拉到主人公长颈鹿小斑身上,用小斑的目光引领我们兴致勃勃地阅读下去。“神了!长颈鹿小斑居然已到了这边。他干嘛来这里?是躲避大斑的纠缠还是另有所求?他那大眼看到了什么?竟然一步步地走去,虽有些迫不及待,但仍然迈着不慌不忙的步子。”这就把长颈鹿小斑的生活细节完美地呈现给我们,让小读者们不忍离开。这是作者通过动物生活的细节叙述来推动情节发展,还有直接记述科考队员的历险经历的。比如《三次水中逃生》中,《原始胡杨林》一章,写到作者和保护区考察队一行刚从大沙漠归来,马不停蹄又到了保护站所在地的原始胡杨林,保护区的老梁给作者一行讲到这里的草爬子,“叮起人来翘起屁股下狠劲,用手使劲拔不出来。若是它的口器留在肉里,会化脓,溃烂,考察队在这里吃过大亏”。老梁的话刚刚说完,作者的脖子上就开始奇痒,“一巴掌拍上去,四五只大蚊子!话音未落,前方又出现一连串的拍水声音,冲上去一看,是两只黑色的大鸟正从水面腾空而起”,原来这是珍稀的鸬鹚。作者就是用这种贯穿全书的紧凑节奏和探险自然的引人入胜结合起来,紧紧抓住读者,用小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叙述形式,完成了科普,宣传了大自然情怀。

这套丛书没有停留在自然科普的表面,而是用文学的故事性牢牢吸引着小读者的目光,从一个保护区到另一个保护区,从森林到雪山,从海岛到沙漠,从动物到植物,从鱼类到鸟类……自然转换,无缝衔接。作者用自己的探险历程,带领读者去飞跃辽阔的国土,去走进地球的心脏,走进那些我们最该去保护的地方。作者通过这套大自然文学丛书,把炽热的爱国情怀灌注在对壮丽河山和自然风光的叙述中,渗透在人们不畏艰险、自觉保护自然生态的行动里,他的作品饱含热爱自然的情怀,把广泛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交织起来,为小朋友们上了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生动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