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城市文学的见证和言说 ——从于爱成的《深圳:以小说之名》说开去

来源:文学报 | 柏亚利  2020年03月01日08:56

有些精彩的评论会赋予一部作品新的生命,呈现其被文字和表层故事所遮蔽的题旨和灵魂,揭示其深层的不易被一般读者发现的意蕴。

文学评论之于作品就是一台锋利的钻机,从作品的构架、内容、核心价值观、品格、灵魂、生命等,深度开采探掘、发现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而文学评论家就是手握钻机的人,他的品格、力度、专业和价值取向决定着他将挖掘出作品的哪些内容,或者全面挖出作品不被人发现的价值和社会意义。文学评论,因层次不同,带给作品本身的生命强度也是不同的。

有些作品因为评论而活了。曾听文友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作品是因为评论而被人发现,还是评论因作品而知名呢?这本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老生常谈,有人却被它的哲理性所牵制所迷惑,不知道评论重要还是作品重要,是作品因评论而红,还是评论因作品而红,有人脱口而出说作品重要。这就无形中否定了评论的价值,否定了评论和文学相依相存的关系。在我读了于爱成的《深圳:以小说之名》后,才发现那种作品重要论的单一认知是多么偏执和狭隘。文学作品可以不依赖于评论而存在,然而一部好的作品,多少会有一些关注它、分析它和研究它的评论。

可以肯定的是:有些精彩的评论会赋予一部作品新的生命,呈现其被文字和表层故事所遮蔽的题旨和灵魂,揭示其深层的不易被一般读者发现的意蕴。所以,对于文学评论,我既爱又怕,爱的是它在一定意义上给读者以指南,让读者更快找到好的作品,避免了阅读的盲目和无序;怕的是它有意无意地左右了读者的判断,圈定了好坏的标准,扼杀了读者创新阅读和个性阅读的潜能。但是对于文学生态和文学史而言,作品和评论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就如鸡和蛋,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读《深圳:以小说之名》,我最深的感触是,文学评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发现:发现好的作品,发现好的作家,这对文学发展以及作家个人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试想,如果文学界和文艺界没有像于爱成这样的评论家投入时间精力去研读那些已成名或被深埋在世俗眼中的作品,文学界该有多寂寞,文艺界该有多冷清,那些作家、艺术家又该多孤单?若无这样一些靠近作者思想的有效的评论,彰显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很多作者会寂寞地消沉、老去,直至消失。这对于作家个人和文学事业来说,无疑都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于爱成曾这样阐述他写这本书的想法:“目标是进行深圳文学经典化的个性化的初选;方法是采用文学文本细读化的解读;理论资源是寻绎深圳文学所由产生的现代性背景和从中折射的现代性经验,以资作为中国新城市文学现代性转型和现代文化寻路的参照。”在我看来,这还不足以说明他写这本《深圳:以小说之名》的理由。如果是单纯地为了这个责任,他不可能把一本评论写得这么耐人寻味,意味深长。我想,更多的是出于他对文学评论的热爱,对深圳文学的执爱和大爱,才让他愿花三四年的时间,把这些已经淡出人们视线或者还没有被大多数人发现的深圳优秀文学作品,当成深圳文学的骄傲业绩一一拿出来展示。

令人吃惊的是:在读《深圳:以小说之名》之时,有时你会忘了那些他提到的作家和作品,而评论文字用它自身的力量,像一个向导把你带进了南方,带进了深圳那样一个难以概说的城市,浓浓的南方气息和深圳味道扑面而来。那种深圳特有的繁华和竞争,那种自我、无我和忘我,那种焦灼、失望和希望,尤其是那种强烈的漂泊感,这一切从文学作品中发散出来。其实,我们知道,不管是漂泊感还是漂浮感,对于现代人来说,生活在任何一座城市,恐怕这种感觉都难以消除。不只是深圳、北京、上海,甚至在许多城市,人们都会有这种焦虑和浮躁的内心动荡,有被挤压以至变形的无奈感。只不过相对于某些城市,深圳因为“一九七九年的那个圈”发展得更快,竞争也更激烈,所以给人的压迫感更强烈。可是,通过于爱成的挖掘和再现,让你觉得,似乎全世界漂泊者都在深圳,最真切、最锥心的漂泊感也在深圳。从这一点看,无论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它要想有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灵魂,那么就要有创新,有创造,不能照猫画虎,更不能为了评论而评论。

于爱成在文中提到的小说家石涛,一次次修改自己的作品,对于石涛来说是一次次再创作。即使他修改完成,投稿发表,读者的阅读又是对作品的再创作。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者的文化水平不同、悟性不同、情感不同、经历不同,他们对阅读的感悟也不同,这是读者对作品的再创造。显然,于爱成对石涛这种做法是大加赞赏的,因为这种创造带着对读者的真诚和对社会的责任。

文学是一种创造,于爱成的创造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作品本身,他通过《文夕<野兰花>深港的双城背景下的深圳围城》来分析《野兰花》中的梅、兰、竹、菊,也就是梅青、冶兰、郦紫竹、穆菊这几个女人,兼着把深圳的各色男人也带了出来,把男男女女身上的道德缺陷,甚至人格缺陷也带了出来。美,通过文学中人物的不完美,被折射了出来,也正好彰显了人性的真实,人无完人。一部小说,一部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好小说,总要揭示一些人性的阴暗面,来挖掘人们心里的真东西。

读完《深圳:以小说之名》,不难看出,于爱成为了对一座城市30年来所出版的小说进行系统、全面、彻底的研究,显然是深入其中了解其内的,这不是为了评论,而是为了把30年来深圳优秀的文学作品推向社会,介绍给读者,这不仅出于他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更是一个评论家的责任和义务,是对深圳文学发展历史的责任心。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于爱成的文学评论赋予作品更新的意义,引导读者发现文学作品更深的含义,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文笔使评论成为一种依附于文学作品,但却独立于文学作品的另一种精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