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他让舞蹈走进了百姓的生活 ——谈顾风庆的当代舞蹈作品

来源:文艺报 | 朱恒夫  2020年02月24日08:26

新时期以来,为人们称道的舞蹈作品绝大多数是新编的古典舞,如《千手观音》《飞天》《虞美人》《爱莲说》《铜雀伎》《粉墨》等,而当代舞蹈作品的数量极少,更不要说反映当代生活的作品了。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一是当代生活为观众熟悉,形与神稍为“不似”,就得不到观众的认可;二是纷繁复杂的当代生活因还在进行之中,能反映当代精神的人和事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而积淀下来,若所表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卯榫不合,便自然不能引发当代观众的共鸣。

这样的难题,却被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上海松江区文化馆副馆长顾风庆破解了。他近年致力创编的当代舞蹈剧目《小笼师傅》《老陆和他的孩子们》《爷爷的浑堂》《高考》《大饼油条豆腐浆》等,无一不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赞扬和广大百姓的由衷欣赏。许多观众说,顾风庆的舞蹈既感到亲切,又让人激动,看了几次也不嫌多。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经验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有三点。

一是叙写普通人的故事。首先是要讲好故事。顾风庆的舞蹈作品虽然都不长,一个舞蹈大约只有七八分钟左右,仅是“小品”而已,但是它们的内容都是由一定长度的故事构成,如《老陆和他的孩子们》根据松江民间皮影老艺人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一位信念执著的民间艺人用一生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皮影艺术,千方百计拯救这一历史悠久现在却濒临失传的皮影表演技艺的故事。其次,要讲普通百姓的故事。舞蹈本来就是俚俗的、大众的艺术形式,但在近几十年中,却被一些艺术家们刻意地将它置放在所谓“殿堂”里,与普通百姓的审美趣味愈来愈远了。老百姓感到隔膜的主要原因,是作品里见不到自己的生活,更看不到自己的影子。顾风庆继承了我国舞蹈的传统,所取之材基本上是市井民众的生活,《爷爷的浑堂》摹写的是底层百姓“泡澡堂”的事情,《小笼师傅》所讲的则是上海南翔小笼包师傅指导徒弟们剁馅、压皮、捏包的制作过程和食客们品尝到小笼包子后的快乐情景。

尽管叙事不是舞蹈的长项,但是舞蹈也须讲故事,只有依凭着故事,其思想主旨才能得以体现,其动作才会具有逻辑性,人物之间的关系才会清晰可辨,内容才会曲折有致而引人入胜。没有故事,往往会使观众看得一头雾水。而讲普通百姓的故事,能使舞蹈作品保持“下里巴人”的质地,让普通大众觉得所舞的是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生活,从而达到“众和”的目的。

二是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顾风庆的舞蹈作品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大饼油条豆腐浆》展现了上海弄堂邻居们购买大饼油条豆腐浆和吃早餐时普通而又动人的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人们吃着油条、喝着豆浆、听着评弹、唱着滩簧,或聚在一起相互传播着新闻,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表情。《爷爷的浑堂》不仅描摹了江浙一带人们喜欢泡澡堂、搓背与以澡堂为公众场所而拉呱交流的风俗,更重要的是表现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在这里,人们可以和街坊、朋友亲密地接触,无拘无束地谈话,可以彻底地放松身心,还可以通过相互为对方搓背,增加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浓度。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态度,这样的舞蹈画面,比起任何文字,更能让人感受到、也更能让人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那么,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又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高度的自信心。顾风庆的舞蹈作品契合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具体的表现就是“乐观”二字。我们看他的大多数剧目,都会为剧中人快乐的情绪所感染,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亲人、热爱生命。无论是动作、音乐、表情,还是整体风格,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激发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三是从生活的动作中提炼出具有当代美学精神、能够表现真情实意的舞蹈语汇。取材现代生活,难度在于如何用舞蹈这一形式艺术地表现生活,而且还要得到普通观众的赞赏。将顾风庆的做法分解出来,大体上有三个,一个是从现时的生活动作中提炼出舞蹈性的肢体语言,二是表现出当代的美学风格,三是组织舞蹈语言为抒情服务。《老陆和他的孩子们》的肢体语言就是从皮影戏艺人的提线动作和“影人”的反应动作中概括出来的,而《小笼师傅》的肢体语言更是通过对制作小笼包子动作的夸张与美化而成的。提炼出来的动作,之所以能让今日的观众悦目,是因为它们具有了当代的美学风格,即简练、干净、生动。更难能可贵的是,顾风庆的舞蹈语汇能准确地表达出人物深厚的情感。《爷爷的浑堂》中,爷爷给孙子搓背的慈爱之情,孙子给爷爷洗脚的孝亲之情;《再和你“合”张影》所表现的4位退伍排爆兵与一位牺牲战友的生死之情,等等,无不让观众动心动容。

虽然顾风庆的舞蹈作品已经得到了专家的赞誉和观众的欣赏,但笔者建议他日后只要在两个方向上着力,一是为专业性较高的舞者编舞,二是为非专业的大中小学的学生、热衷跳舞的社区老百姓们编舞。尤其第二个方向由于不为编舞界专业人士关注,说不定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