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昆《绝非兵家常事》:军旅生活的真实底色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于俊楠  2020年02月11日09:31

2020年元旦,《文学新势力》新书首发式在京举办,推出12部小说集。其中,军旅作家王昆的新作《绝非兵家常事》(济南出版社)是唯一一部军事题材作品。在呈现紧张刺激又充满温情的部队影像的同时,使读者真正领略到了军旅生活的真实底色,产生许多情感上的碰撞和思想上的启迪。

读此书,有种似曾相识、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战士们鲜明的个性和扣人心弦的海岛故事,很多我都有切身的体悟。兵味、岛味、硝烟味,战友、亲人,能够反复咀嚼其中蕴含的深意。

艺术源于生活,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日积月累的深刻感悟。作者现役于联勤保障部队某部,曾有特种部队、摩步旅和登陆艇大队的履历,部队生活经验丰富、军事基础扎实,从文中“拦阻射击”“抢滩登陆”“情况通报”“预先号令”“信息攻击”等专业术语便能感受的到。与其说作者是以他过硬的文笔来表述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斗画面,不如说他在为我们亲身演绎一场场精彩而又真实的战役。红蓝对抗,双方指挥员临危不乱、灵活处置、各显神通,蓝军“土包子”指挥员用上了洋气的立体攻击,红军指挥员也不甘示弱,派上了精锐王牌部队。整场演习中战斗故事的精彩演绎,得益于作者的专业素养和驾驭能力,这也是作者十几年部队阅历的一种价值再现。

艺术又高于生活,一部非虚构小说要想写好,还需要“耐心调制”“精心烹饪”,进行加工、再加工,创作、再创作,这也是作者常说的几句话。在《裆部档案》一篇,渔村小人物张敬轩因为会吹曲儿当上了骑兵营的司号,随部队参加解放战争,负过伤、立过功,但最后就地“隐居”,不要任何待遇。生活拮据的儿子张子腾一直想让父亲争取待遇,但张敬轩左推右挡不允许。随着张子腾的一再折腾和探寻,让人似乎觉得父亲张敬轩是非常值得尊敬的老革命,但最后裆部故事的大反转,给读者以强大的冲击和警醒,意义非凡、发人深省,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绝妙之处。

只有经历过生死战斗,才称得上真正的铁血勇士和英雄人物。《6号哨位》是全书的重头大戏。随着“序篇”帷幕的徐徐展开,主人公韦昌进带我们加入了老山这场生死之战。起初,韦昌进只是面包房里负责做面包的小战士,但参战命令下达后,他就回到了战斗班排,跟随部队出征,命运自此发生转折,文中虽然没有交代韦昌进身份转换的原委,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负责做面包的兵没有一颗积极上进、顽强抗争的奋斗之心,他完全可以留在后方搞保障,这也为后文韦昌进以及其他战友的英勇表现埋下了伏笔。

临战生活紧张苦闷,与敌交战激烈残酷,随着战役的白炽化,哨位上的处境越来越艰难,烟抽完了,粮吃完了,水也断了,加之气候炎热湿闷,癣菌病菌滋生,很多人出现了肢体糜烂。很多战友倒下了,韦昌进硬是忍着巨疼把“肉团子”塞进自己的眼窝,然后继续战斗。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战士们与敌人殊死搏斗,最终赢得了胜利。“敌人已经上来了,请立即向我开炮……”韦昌进声嘶力竭的呼喊,句句如一把尖刀,插进了敌人的胸膛,同时也深深地触动着我的精神世界。赞叹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才是我们军人当有的价值追求!

作品中越是有个性的人物,越是能给人深刻印象,越是质朴的话语,越是能引发读者产生共鸣。“想着想着,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决定干他娘的一票”“知道一点?你知道个屁。你年轻,那时候连液体都算不上呢”书中有多处语言较为粗俗,有的是作者作为第一人称的“我”所说,有的是其他人物所说,但正是这样的语言,烘托出各个人物的鲜明特征,折射出对应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因此作者尽管通篇没有刻意用大量的华丽辞藻和修饰词句,但丝毫没有影响故事的完整表达,本真朴实而又接地气的“糙句”,不仅没有拉低作品的层次,反而为这本书增色不少。这些无疑是作者语言风格上的独特之处,彰显了一名军旅作家的真实磨砺和丰富积淀。

读罢此书,我的思绪随作者一道,再次被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海防岁月,一幕幕练兵备战、比学赶超、实战演练的画面映入眼帘,给我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是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岗位调整或所处环境的变化,但军人生来为战胜的职能使命始终不能变,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底色始终不能变!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那样:“今天的离别,为的是明天幸福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