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黄克诚在中央纪委》:写出了“这一个”黄克诚

来源:人民政协报 | 任启亮  2020年01月10日09:13

拿起王子君的新著《黄克诚在中央纪委》(人民出版社7月出版)就无法放下,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部33万余言的纪实文学著作,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开合自如的叙事结构、朴实流畅的语言、具体生动的细节,记录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黄克诚以病弱之躯出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主持中央纪委工作的历史片段。既全面、真实、深刻、生动再现了黄克诚作为中央纪委常务书记(后期担任第二书记)为全力恢复党的纪检监察工作、端正党风而鞠躬尽瘁的革命家风范,又集中体现了在历史转折关头,作为老一辈革命家的黄克诚的政治信仰、使命担当、博大胸襟、高尚品格和非凡才干。读着《黄克诚在中央纪委》,能够感觉到一个廉洁自律、正气凛然却又带着温暖的党的高级干部形象,栩栩如生地耸立在我们面前,并一步步地走入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动景仰的同时,受到心灵洗礼。

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黄克诚是一位极具特色、彪炳史册的人物,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体恤民情、实事求是、襟怀坦荡、敢于直言等特点更是被全党和全国人民津津乐道。他在中纪委工作期间的风范和佳话也是广为流传。《黄克诚传》《黄克诚自述》等著述及报刊介绍黄克诚的文章颇多,并且在读者中影响广泛。作为纪实文学的《黄克诚在中央纪委》,如何在尊重事实和人物特点的前提下,能够感染人、打动人,能够有所创新和突破,写出“这一个”黄克诚,对作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除了史料的收集和运用,笔者认为叙述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创新和变化,是这部作品真实生动地反映黄克诚中央纪委工作生涯和独特人格魅力,并引人入胜,使读者产生共鸣的关键所在。

首先,本书没有全景式记录黄克诚在中央纪委的工作历程,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集中表现黄克诚的历史担当、博大胸怀、远见卓识和高尚品质。作者极少把笔墨花在记录他开会、谈话、处理公文等等日常工作和具体事务上,而是选择他对那些重大事件的思考、判断、处理方式和实际效果。他推动并参与制定《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高级干部生活待遇若干规定》;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不管是谁要一查到底;自己的部下公款请客吃饭绝不姑息,退款不算,还要通报批评。这一切都生动诠释了“党内夸刚正,首推黄克诚”的全党共识。

二是通过回顾、穿插、倒置等叙述手法,历史、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黄克诚性格特征。作者不是一概按部就班、平铺直叙地介绍黄克诚的生平事迹和成就贡献,而是采用纵横捭阖、打破时空的手法,写出事件发生的历史必然性,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科学合理性。比如他的敢于直言,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之上的、一以贯之的品格,战争年代就是如此,为坚持真理从不回避矛盾、所以担任中央纪委常务书记之后,才有了为抓党风铁面无私的原则。黄克诚廉洁自律,治家有方,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极严,有口皆碑。通过早在1941年与妻子唐棣华新婚之夜,就“约法三章”要以党的利益为重,不能以个人利益妨碍党的利益;直至晚年始终坚持任何人不能利用他的名义和权力办私事,这样就使一名初心不改、一生矢志不渝的共产党人楷模形象跃然纸上。

三是既记录黄克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作为和担当,也发现新线索并挖掘出他对小事小情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展示给读者一个表里如一、血肉丰满的党的高级干部形象。他抓党风廉政建设态度坚决,对党的领导干部不迁就,对自己的部下不护短,对自己的家属子女更严格,坚持不公费休养、不搬家、不扰民,甚至生病不用好药治疗等等。通过这些点点滴滴,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名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活在人民之间的公仆形象。这些真实反映了黄克诚一脉相承的性格特点,也与他在群众中的形象完全吻合。

四是功夫用在细微处,致力于细节描写,使中央纪委这个庄严岗位上凛然正气的黄克诚,形象鲜活生动起来,真正写出了“这一个”黄克诚。纪实文学不同于人物传记,在尊重历史事实和人物特点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精巧构思、细节刻画、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增强可读性,更加贴近读者。王子君作为一名小说家、散文家、编剧,细节描写、人物对白、场景呈现是她的强项,也是这部书引人入胜的原因所在。比如,书中多处写到黄克诚用他的拐杖戳地面的动作,通过这个细节写出了他当时不同的心境和态度;还有他由于失明一直戴着墨镜,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却能一直感到他的那一双眼睛是明亮的,甚至透着光芒,一种睿智和力量的光芒,这正是细节描写带给人们的艺术体验。

总之,王子君在《黄克诚在中央纪委》中,写出了全党公认的、人们熟悉的“这一个”中国革命历史人物黄克诚,也为中国文学历史人物形象长廊增添了一个耀眼的人物形象。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