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徐剑、一半长篇报告文学《云门向南》:新时代的“南行记”

来源:文艺报 | 张陵  2020年01月10日08:41

云南是一个神奇、神秘、神圣的地方,更是令作家、艺术家着迷、沉醉的地方。这个经济还欠发达的地区,却一直是文学永不枯竭、取之不尽的富矿。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日新月异。这座文学的富矿更是焕发出时代的能量,不断打造出反映云南现实生活、讴歌人民创造精神的优秀作品。徐剑、一半的《云门向南》就是这样一部报告文学力作,作品抓住云南在新时代深化改革,积极发挥“一带一路”的区位优势,沿着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个顶层设计的思路,展开了对云南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地理风情、山川长河、民族文化、边境关系的深入描写记录,特别突出表现了云南老百姓为创造自己美好新生活而艰苦奋斗的伟大时代风貌和思想精神,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思想站到时代的高地上。云南人民在抒写新时代的史诗,作家用自己的作品向人民的史诗致敬。

报告文学《云门向南》看似一部散文游记。作家用自己的眼睛看云南,用自己的情感品云南,用自己的思考说云南,用自己的风格写云南。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谈天说地、怀古思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体现出作家的深厚人文历史知识,也体现出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感受力,更体现出作家自如驾驭各种文体的高超能力。作家走到哪里、看到哪里,都能放得开、收得住。他情有独钟地描写独特的异国情调、神秘的民族文化、壮美的大河山川和诗意的乡村古镇,但也清醒理性地把目光向着主题凝聚,把思想朝着一个方向集中。那就是反映新时代的云南经济社会状况,记录描写普通云南人在这个伟大时代的作为,云南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才是作品描写的主要内容和表现重心。这种反映现实的写作意图,远远超越了一部心灵化的游记散文,具有报告文学的思想特质和表达力度。我们由此知道,作家尝试着引入散文的一些手法来完成报告文学的主题,可以看作是作家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上的新探索。

从作品主题思想的层面上来读《云门向南》不难发现,作品的问题导向意识特别清晰明确。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学开始培育起自己的问题导向意识。特别是中国的报告文学,更是深刻地认识到问题导向的重要性并比其他文体更自觉地在作品主题上加强问题导向意识。很显然,这种问题导向意识来自对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本质的深刻认识与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说到底就是“民生”的文学,报告文学的问题导向就是“民生”的问题导向,作家所有的思考都是导向“民生”,集中在“民生”。这一点,《云门向南》抓得很牢。作家走到哪里,都在注意老百姓怎样过日子,怎样想办法过好日子,怎样掌握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命运。

例如“中缅85号界桩”一章的主人公秦媛,其创业过程非常典型地反映了当地人民开辟自己新生活的特点。翡翠是中缅边境贸易的重要商品,又是一种高档的奢侈品。在内地和香港、台湾的时尚流行消费市场上,又被炒作成资本财富的象征,具有神秘性和猎奇性。一般说来,翡翠生意深不可测,需要大资本、大关系才能做大做强。可是,一个幼儿园老师就敢辞职,闯进这个资本集中、高手如云、变幻莫测,交易规则独特、交易生态险恶的行业中来。一个小女子全凭自己的才智胆略,居然在这个行业站稳了脚跟,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翡翠行业有很多传奇的创业故事,但秦媛的故事一点也不传奇,她就是无数云南百姓创业生活的缩影。还有卢家相的故事也特别有意思。这个当年曾经参与砍伐缅甸树林的人,今天却组织中国农民种桉树,出口到缅甸去。故事并不传奇,却饱含着历史沧桑。还有那些勤劳的普洱茶种茶人的故事,读来也非常感人。翡翠、普洱、木材都是云南特有的产品,这些年被市场过度炒作,大量的财富都流到大城市、大市场。这种失衡的经济关系潜藏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矛盾。作家讲这些故事意味深长。像这样的故事在作品中特别多。作家每到一个地方,都能给我们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都能向我们展开一幅丰富多彩、充满生活气息的百姓创业画卷。

《云门向南》由直观的民生问题向生活的纵深延伸,指向云南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形成更为广阔的经济社会建设背景和民生问题导向,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云南地处祖国边陲,与东南亚几个国家相邻,有漫长的边境线。这里气候宜人,资源丰厚,按说开放条件非常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地理生态的局限、周边国家的特殊状况以及国家建设的设计安排,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一直相对滞后,发展格局也没有根本性的拓展改变。也就是说,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等待新的历史机遇,这个历史机遇就是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云南具有“一带一路”建设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中国新的改革开放的重要区域,抓住这个机遇,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就能拓展出合作共赢的新格局,打开波澜壮阔的新局面。那么,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云门向南,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云门向南》就是站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制高点上,描述和评估这个“辐射中心”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这样的思想立意上,《云门向南》对云南经济社会建设基本面展开了全方位的描述。第一是在交通建设上。现代航空港、现代铁路运输线以及现代高速公路的建设是云南向外辐射的基础建设。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发展思想统领下,云南的交通建设有了新的方向,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可能。自近现代以来,云南的铁路建设就是一道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化风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以来,铁路建设才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才真正为云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强力的支持。云南公路建设的历史无比悲壮。当年的滇缅公路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伟大贡献,云南人民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今天,多条高速公路跨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通向南亚、东南亚,同样也是云南人民的功劳。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驼峰空中战争物资运输线,在今天已经变成多条“一带一路”的空中桥梁。这个变化标志着云南正在掀开历史新的篇章。第二是边境的稳定与安全,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缅甸一些地区长期存在着各种武装势力,时常发生武装冲突,危害边境稳定、百姓安全。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下,缅甸政府努力解决地区争端,建设和平安全的边境生态环境。而对一些严重的国际犯罪,边境相关国家则联合起来,共同坚决打击。作品专章叙写了湄公河大案的前前后后,揭示出边境地区多种不安全因素对边境人民生活的危害,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危及,写出了中国政府与邻国政府共同打击犯罪,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一带一路”顺利实施的意志与决心。作品专访了一批湄公河中国警察,他们当中一些人原来都是在湄公河讨生活的熟练船工,被国外的犯罪分子逼得无法做下去,只得改行,回到岸上。现在,他们通过严格审查和考核,成了中国警察队伍的光荣成员,为保卫湄公河的安全尽责尽职。第三,帮助邻国老百姓发展经济,也是边境稳定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境地区的缅甸方历史上曾长期是毒品犯罪特别疯狂的地方,当地不少老百姓也依赖种植罂粟为生。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基本经验就是替代种植,引进和推广新的经济作物,替代罂粟的种植。这个工作目前正在有效稳步进行。作品讲述了云南临沧孟定南华糖业职工罗进云和缅甸农民交朋友,教缅甸百姓放弃种罂粟改种甘蔗的故事。作家情不自禁地写道:“白色的越野车欢快地奔驰在一片又一片的蔗田里。空气像甘蔗一样裹挟着肥美的汁水。当然还有甜度。”从这段描写中,我们能读出边境地区人民的命运正在改变。第四,文化教育事业向一些贫困地区的辐射展开。长期的贫困带来文化教育的严重落后和困难。同样带着“一带一路”的问题导向,中国不仅搞好自己的扶贫脱贫工作,还尽可能创造条件,在边境地区开办各类职业培训班,动员吸引外籍学员前来学习,把扶贫工作和文化教育扶贫辐射到边境对方的困难地区,让当地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好处,也为人类反贫困斗争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作品讲述了教师李文甲通过一次一次地签证,在缅甸贫困地区一所中学教书5年的故事,读来的确很感人。他的每次签证只有70天有效期。5年里,他光办签证就要花费大量精力,可他还是坚持下来了。边境地区的文化生态就是这些无私奉献的基层文化教育工作者一点一滴改变的。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变化,我们看到了云南人民对“一带一路”的热情支持,也看到了“一带一路”建设给云南人民的新生活带来的光明前景。

在《云门向南》中,作家运用了艺术上的闲笔手法,不断地与400多年前的旅行家、散文家徐霞客对话,增加了作品的历史文化含量。其实,我们更容易想到作家艾芜当年的《南行记》。现代文学中,是这个流浪作家第一次如此详细地描写云南。他笔下的云南是一个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云南,但那个时代已成了遥远的过去。今天的云南一派生机勃勃、奋进向上的景象,社会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云南人民正在创造着幸福的生活,也在创造着自己的奇迹。《云门向南》把这个奇迹记录了下来,可以说,是我们新时代的“南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