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古典舞《芳春行》与音乐相悖的创作引发的思索

来源:文艺报 | 张丽民  2019年12月30日08:19

《芳春行》是中国古典舞代表作之一,曾荣获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国古典舞青年女子组表演二等奖。《芳春行》舞蹈飘逸流畅,大量高难度动作酣畅淋漓,很好地展示出演员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技艺,充分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色。《芳春行》的音乐是选自于昆曲《牡丹亭》中的唱段创作而成的,其旋律典雅幽怨,节奏自由,音乐构思缜密。但是舞蹈与音乐上的相悖令人产生疑问。

中国古典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人们并不能看到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舞蹈,只能从壁画、石雕、玉器、字画等实物中看到定格的舞蹈姿态,从舞蹈史书中得知各类舞蹈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古典舞才得以重建,经过60余年的发展,古典舞不仅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还创作了大量的舞蹈作品,如今古典舞已经成为最具中国特色、艺术价值极高的一个舞种。

昆曲是中国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素有“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百戏之母”之称。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盛行于明、清两代,在中国戏曲界独占鳌头长达200年之久。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它具有诗的意境、画的风采,可以说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所以,昆曲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意向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芳春行》将古典舞与昆曲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它的创作充分反映出戏曲艺术对古典舞创作的影响。我们通过简单分析《芳春行》的音乐和舞美,便能看出它与昆曲《牡丹亭》之间的关系。

A段是由女声吟唱昆曲《牡丹亭》中“游园”一折杜丽娘唱的曲牌[皂罗袍]“姹紫嫣红开遍”,在人声背后逐渐加入古筝伴奏,人声后笛子(昆曲伴奏乐器)进入并伴有古筝演奏。B段是笛子独奏从人声吟唱过的[皂罗袍]开始,即“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旋律,同时伴有古筝的刮奏技法与笛子的颤音奏法。再现A1段并不是A段的旋律,而是再现A段人声吟唱方式和[皂罗袍]曲牌,这段[皂罗袍]是将A段唱过的唱腔跳过去,接着继续唱[皂罗袍]后面的唱段“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同时伴有笛子、古筝至结束。

《芳春行》的服装独具特色,它采用了渐变的绿、黄色,突出了春天的气息,服装的款式是戏曲青衣行当常穿的“披”的变体,舞者采用戏曲“大头”的头型,其装束可以说基本源自于杜丽娘的形象。杜丽娘是手拿折扇,而舞者是执团扇,在《牡丹亭》“游园”中丫环春香是手执团扇。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芳春行》在音乐、道具、服装上,创作者的创作是受到了昆曲《牡丹亭》中“游园”一折的启发和影响。音乐直接明了唱出杜丽娘的唱词,更加明确了舞蹈的情境。杜丽娘是养在深闺的小姐,在丫环春香的带领下来到自家花园,尽管春天的气息吹满庭院,但杜丽娘内心对姹紫嫣红的美景充满了伤感之意,“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这是杜丽娘内心被封建枷锁桎梏的反映,对青春的感叹以及情丝悠悠的期许,从而引出《牡丹亭》后面跌宕起伏的戏剧发生。

据北京舞蹈学院演出节目单介绍,《芳春行》的创作源于元曲《满庭芳》,《芳春行》表现的是一位妙龄少女,在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春季里,手执桃花扇踏青春游的情景。也就是说《芳春行》的创作与《牡丹亭》无关。

为什么编导无视音乐的表现内容?是听不懂唱词内容?还是根本就不知道它是《牡丹亭》“游园”曲牌[皂罗袍]中杜丽娘唱的?还是另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解释?总之,这种相悖给观赏者心里留下一个结,舞蹈正面的文字介绍给观赏者带来很大的疑惑。

像《芳春行》这样的音乐与舞蹈相悖的状况在中国舞蹈创作中并不是个例,现在我们讨论这个现象也是给今后的舞蹈创作者们一个启示,对于使用任何一个有原作品痕迹的音乐作品,要深入了解其作品的历史背景、音乐内容、艺术特色,尽量不要产生相差太远的表现意向。如果舞蹈创作者一定要相悖于音乐或题材内容,那就要给欣赏者一个合理的解释,从而帮助欣赏者理解创作者的初衷。

讨论舞蹈与音乐相悖的意义也在于提醒舞蹈创作者要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每当创作一部舞蹈作品的时候,一定要与作曲、编剧及舞美进行深入的沟通,把个人的局限降到最低限度。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艺术形式,它饱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理想,特别是在迅速发展的21世纪,舞蹈创作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期待中国古典舞创作出更精彩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