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回望新文化运动的长夜灯火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19年12月27日07:28

《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孙郁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只有经历不断地回望与跋涉,时代的参照系和坐标点才会逐渐清晰,只有反复梳理和钩沉漫漫长夜中的星星灯火,才能更确切地为社会发展问诊把脉。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力图回溯百年前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场,完整再现新文化运动的整体面貌,在多种声音交错共振的文化表达中,寻求一代学人的心灵足迹。

新文化运动肇始于1915年,以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主义,倡导科学思想,促进了先进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匆匆百年已过,旧时的报刊早已变黄发脆,学界和大众一直缺乏兼具专业性、系统性和突破性的新文化运动史料集,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史料亟需钩沉和梳理。近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国内众多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精选、精编、精印了《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主编,季水河、范国富、李今、程方平、杨联芬、徐纪阳等学者分卷编选,每卷收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原始史料,内容分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卷》、《新教育卷》(上、中、下)、《妇女与性别卷》(上、下)、《域外文学思潮卷》、《新旧之争卷》、《文学改良卷》,计六卷九册,四百余万字,时间跨度上溯民国初年,下至1923年前后。

据丛书编选者介绍,丛书选文按时间顺序排序,大多以最初发表的报刊版本为底本,并在文末交代原载等版本信息。少量选文据作者文集或全集收入,改正文中的错、漏、衍以及标点错误,改字、补字以“〔〕”标出,原文脱字、不可辨识者,以“□”标出。部分文章原无标点,按照现有文字规范增加标点,以方便读者阅读。保留异体字,保留带有时代印记的用语,保留原有外国人译名。每卷篇末附作者(著译者)简介,简要介绍本卷收文的作者生平及其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影响与作用。

“现代中国的精神起源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初期,一大批的新式学人用科学方法、民主精神探索中国的出路,并勾勒它的未来,到了五四运动把它上升为广泛的有工农群体参与的爱国行动,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也演变成图存图强、自律自新的民族精神。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介绍、翻译共产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场运动空前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文化普及和文化繁荣。”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岩对《新文化运动史料丛编》的出版非常看好,在他看来,这是出版界第一次尝试大规模汇集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类报刊原始文章并专题出版,丛书的出版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套真实完整的参考资料,也为学术界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史、传播新文化运动真实性提供有力依据。

回望新文化运动,在“新”与“旧”的争鸣论辩中,教育改革蓬勃推进、性别意识得以发现、域外文学思潮不断涌入,“人”被明确地摆在一代中国人的思想中心。正如丛书编者范国富、王小惠所言,置身于“人”的核心地带,任何外在的权威都显得苍白无力了。“人们可以自由地、毫无障碍地寻找中国文化所缺的质素,大胆地怀疑千年来桎梏自由人性的儒家伦理规范,且公开予以批判。正是这种开放、健康的心态,使得西方大量现代思潮、理念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明展开深入对话,激进的、保守的、妥协的、折中的,构成了文化的多声部交响。”当然,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各种不足与缺憾,新生事物的浅薄与可笑固然在所难免,但在范国富看来,当时的新文化人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性,以世界性的眼光审视旧中国,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知识静观的背后折射出人之思想自由的伟大。

“出版这样一套丛书,乃重返历史的一种劳作,它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历史的风景,还有思想的洗礼。”丛书主编孙郁认为,百余年前的新文化运动让来自不同精神背景下的知识相互碰撞,并引发了世间的一系列变化,世事变迁的内在规律蕴含在有待解读的文学史料中。“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会越来越意识到,对话与内省,批判与沉思,对于文明的演进何等重要。那些苦苦寻路的先贤,点亮了长夜的灯火,使人们绕过历史的盲区,直抵思想的彼岸。这是一次躯体的补血,也可以说是精神的远征,中华民族所以生生不息,恰恰因了这样的自我怀疑和进取的意识。”在孙郁看来,新文化的诞生是中华民族的一次自新,中国社会的转型于此开始,在时代的阵痛中,当时的中国人选择了精神上的求新求变,“我们重返历史语境的时候,当惊异于那一代人的激情和胸襟、才学和创造,这时候你会发现,让我们扪心自省的提示何其之多。对于那些远去的灵魂,我们当致以深深的敬意。”(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