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儿童诗需要创作范式的突围观察

来源:中国艺术报 | 崔昕平  2019年12月26日08:41

近年来,诗歌界既有因“穿越大半个中国”而红遍大半个中国并引发争议的诗作,也有因获奖诗作引发的诗歌艺术评价的思索。成人诗歌的热潮让我们反射性地思考儿童诗歌的创作面貌。2014年,诗人北岛曾因感叹孩子无好诗可读而倾心编辑了一本《给孩子的诗》 。就儿童文学研究者的眼光来看,这本集子虽然不乏诗歌经典,但距离“童心”还是太过遥远了。追本溯源,儿童诗正是因其面向“儿童”这一文学受众的对象性要求而独立存在于诗歌阵营之中的。儿童诗因了受众对象性的要求,多数时候以成人作家为儿童情感代言为创作视角,这样的差异使儿童诗歌不完全承载创作者的私人化情感表达,进而呈现出与成人诗歌完全不同的美学面貌。然而,也正是因为明确的创作对象和相对削弱的私人化情感表达,儿童诗创作的自我拓展能力显然滞后于其他文体,创作与接受的局面均显得相对沉寂。

我国儿童诗的创作面貌

从新文化运动中黄遵宪倡导的“我手写我口” 、引俗话入诗至今的一百余年间,我国的儿童诗创作经历了由从无到有到摸索前行,由激情高涨到边缘沉寂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期间,崭新的生活面貌给予作家丰富的创作灵感,儿童诗因与儿童精神生活的深厚联系,在该时代走向第一次繁荣。尤其是1953年底,全国少儿文艺创作评奖以后,我国的儿童诗创作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一批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儿童诗创作的诗人如郭风、田地、金近、贺宜、袁鹰、鲁兵、圣野、张继楼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以柯岩为代表的青年诗作者,都创作和发表了优秀的儿童诗。创作局面被誉为“奇花竞放,彩色缤纷” 。如金近的儿童诗善于循循善诱地把各种人生道理传递给孩子们,任溶溶的诗大多幽默而富于故事性,柯岩的诗呈现出有儿童情趣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性格,刘饶民的诗以广阔的联想和细腻的抒情见长,鲁兵的诗则广泛吸收民间文学精华并力求寓教于乐等等。

该时期儿童诗坛繁荣的重要标志,正是在于有相当一批诗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同风格的诗人的涌现,为儿童诗创作题材、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儿童诗本身的沿革发展和完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儿童诗创作数量和质量,与当时的童话、小说并列成为儿童文学创作中具有突出成绩的文体样式。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是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1978年10月,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座谈会在江西庐山召开,这次会议被称为新时期儿童文学的重要转折点。儿童诗重新获得发展,并逐步迎来第二次繁荣。许多老诗人都热情地为孩子们献出了新作。中青年儿童诗人也纷纷崛起。金波的《春的消息》 《在我和你之间》 《我们去看海》 、高洪波的《我想》 、田地的《我爱我的祖国》 、邱易东的《到你的远山去》 、薛卫民的《为一片绿叶而歌》 、樊发稼的《小娃娃的歌》 、徐鲁的《我们这个年纪的梦》 、王宜振的《笛王的故事》 、王立春的《骑扁马的扁人》等,都成为令人过目难忘的诗歌佳作。新时期以来,儿童诗人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呈现了多种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涌现了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有评价总结: “新时期儿童诗完成了由过去的单一的‘教育性’到艺术审美的飞跃。 ”

儿童诗发展的当下困境

虽然我国儿童诗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七八十年代都曾经走向繁荣,但行至世纪之交,逐渐被边缘化了。诚如金波所描述的: “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儿童诗创作曾经呈现过一派繁荣景象。儿童诗歌成为那一段时间最为活跃的文学样式,它几乎是儿童文学复苏的标志,涌现了一批年轻的诗人,每年都有新的诗集出版。后来,儿童诗创作渐趋式微……”

进入新世纪,儿童文学读物的市场热度因引进的幻想小说与本土原创校园小说带动而不断升温。然而,与不断升温的儿童文学小说创作局面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儿童诗的创作与出版依然延续了世纪之交的“式微” 。这种“式微” ,除了市场与艺术等现实矛盾外,更显示了儿童诗这一文体创作发展过程中一些艺术规律方面的问题。虽然诗人们在创作过程中做了可贵的、不懈的探索,但真正有质量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儿童诗仍然不多,许多诗的立意、构思及表现手法都趋同。儿童诗的境界、儿童诗的题材、儿童诗美学风格的多样化等问题,都是新世纪儿童诗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儿童诗是通向儿童心灵世界的最直接、最敏感、最美好的通道,因此,儿童诗的创作发展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在亟待突破的儿童诗创作领域,韦苇可谓一位“点亮心灯”的诗人。这位世界儿童文学史专家、翻译家先是潜心翻译了国外经典儿童诗,结集出版了《藏梦——外国经典儿童诗选》。在异域经典儿童诗作的浸润与激荡之下,韦苇再次回归阔别30余年的诗人身份,创作了《听梦——韦苇童诗选》 。借用韦苇自谦的话说,自己可谓一位“年在八序的儿童诗新兵” 。韦苇的新作,部分地承继了我国当代儿童诗的传统美学范式,与金波等当代优秀儿童诗人逐步确立的儿童诗蕴蓄“爱”与“美”的艺术追求相呼应。他的新作充盈着“新异”的气息,一篇篇突破之作令人目不暇接,牵引着阅读者反思我国儿童诗既有的诗学观念。《听梦》集中传递并诠释了韦苇心中理想的儿童诗面貌。他的新作,以延展的取材和迥异的风格,形成了对当代儿童诗有重要意义的艺术突围。

如前所述,儿童诗由新时期的发展高潮,到现在逐渐边缘,有来自出版等物质因素方面的原因,更有儿童诗风格的单一化、儿童诗定位的游离等内在发展的原因,导致了与儿童诗读者——儿童的渐行渐远。儿童本应是诗歌精灵的最亲近受众,却因了成人理念对儿童诗的束缚而远离了他们本应“咏歌之”的心声之作。韦苇是在评介外国儿童文学、译作外国儿童诗的基础上,转而投笔创作的。也许因了开阔的视野,形成了诗人独特的美学追求。他的作品,有着幽默、质朴、真实的孩子味。他放下“诗人”的身段,为孩子们写他们世界中的诗,不做作、不拿捏、不拟态而童心毕现。

韦苇的作品中,诗人一方面完全隐去了作为成人的创作个体,同时又将一个生动的童年心态、童年期孩子对世间万物的观感真切入里地描摹了出来。其诗篇,超越了成人与儿童的世界,是对儿童诗格调的大胆开拓,是对儿童诗诗品努力提升,更是对儿童诗主客体关系的深切体察。作品敏锐捕捉瞬间的童真感受,大胆诠释儿童诗的“谐趣”之美,在看似浅显的儿童诗中精心提炼多姿的“意象”与“意境” 。同时,作品既充分借鉴国外优秀儿童诗的创作风格与手法,又兼具对我国古典诗歌的诗品追求。上述努力,形成了新时期以来儿童诗创作范式的某种突围,对当下儿童诗创作具有难得的借鉴意义。

(作者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太原师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