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再祭路遥

来源:中国民族报 | 董全云  2019年12月23日10:00

今年12月3日是路遥诞辰70周年纪念日。他的生命虽然只有匆匆的40余年,但他的作品、他的精神却照亮了无数读者的人生道路。他是一位有着远大理想的伟大作家,在短暂的生命里创作出一部部精品力作,无论是《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以及他最后生命的绝唱《早晨从中午开始》,这些作品无一不传递着正能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或者就是这个原因,让我再次走进他的家乡,还有他生活过的地方。

再次踏进延安大学校门,经过大礼堂和图书馆,刚拐过弯,对面一个不大的房子旁一块赭红色的木板上写着“路遥文学馆”。一进门,门口是一尊路遥的半身雕像:路遥先生略长的中分发型,丰满的脸庞,厚润的双唇,一副突出的粗框眼镜下,睿智而深刻的眼神凝望远方,右手抱着左臂,指间夹着香烟。基座正中,刻着作家手书的笔名,字迹宽厚敦实、雄浑大气,一如其品格。

路遥热爱家乡的黄土地,他的笔从没有离开过黄土高原,《人生》写于陕北,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产生于故土。每逢有大的构思,他都会回到陕北,匍匐于这片黄土,这里的窑洞土味浓厚,赐予他灵感,让他骚动不安的心灵得以平静。

他在半山找了间房子,封闭自己进行写作,许多天不见人,只靠干馍和方便面充饥。写到兴奋处,他吼着信天游跳起来,悲伤时,他又伏案泣不成声。一颗丰富的心灵,在眼前幻化出一个风雨无常的大千世界;一个阳刚汉子的精气神,凝聚于沙沙作响奋笔疾书的笔尖。最后,作品成了,人物鲜活了,他也永远活在了他心血熬成的作品的字里行间。

路遥的小说中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处处可见温暖。无论是求学上进的学子,还是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人,或是发奋图强的行路人,都会被路遥的小说感动,并从中获得启迪。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路遥的小说才会吸引那么多的读者: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如一抔黄土围拢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路遥曾说:“今生今世我是离不开陕北了,每当我看到这里的一个草芽,一树桃花、杏花,我都会激动得泪流满面。”当他身患重病时,他毅然返回延安,1992年11月17日,溘然长逝。朋友们按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了延安大学后面的文汇山。静谧的文汇山原本是一个无名的小山头,因为路遥葬在这里,从此有了名字。

路遥的墓坐东朝西,墓冢是用他家乡的青石砌成的圆拱形,后面是一面高5米、长14米的巨墙,上面刻写着他的一句话:“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他生前爱吸烟,爱喝咖啡,墓前的石头上摆放着读者给他敬献的香烟、咖啡,还有青翠的松柏枝。墓地四周有枣树、松树,还有路遥生前喜欢的白皮松。

那天去时,正好碰上30多位从北京专程拜谒他的读者,其中有一位拄双拐的残疾女士。因为文汇山坡陡路窄,在上坡时大家善意地劝停了那位执意前往的女士。她满脸不舍,她的两位同伴扶住她的双臂,再三保证“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替你向路遥先生鞠三个躬”,她终于停下脚步。我们走了好远回头,还能望见她翘首遥望的身影。

围着墓冢绕了三圈,我将路上采摘的野菊花和松柏枝轻轻地放在路遥的墓前。此刻我和他这么近,近得似乎可以听见他在地下的长长叹息。

浑黄的延河水缓缓东流,河对岸的山峦伸向远方,直至大陕北的苍茫里。延安就是路遥笔下的黄原城,是路遥走出陕北的起点,又是他灵魂归结的终点。

路遥墓地旁的角落里,几个学生正在读书,清纯稚气的脸庞,执着勤奋的模样,让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路遥……就如萨迦格言所说,“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哪怕再平凡的人也应为其所生活的世界奋斗!路遥在病床上说,《平凡的世界》只是他长篇小说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他一旦站起来,要用10年的时间创作5部长篇小说,每一部都要超过《平凡的世界》。

可惜这个朴实的陕北汉子再也无法实现自己的宏伟梦想,他带着巨大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给喜爱他的无数读者留下永远的怀念。

大家一起献上鲜花,还有香烟,向路遥致敬。和他们轻轻打了招呼后,我怀着一份敬仰的心情,默默下山。风不再吹,远处传来粗犷雄浑的信天游——

羊啦肚子手啦巾哟

三道道格蓝

羊啦肚子手巾三道道格蓝

咱们见格面面容易

哎呀拉话话的难

咱们见格面面容易

哎呀拉话话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