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子善:《守望莱茵河》再版本
来源:文汇报 | 陈子善  2019年11月25日08:19

《守望莱茵河》书影

《守望莱茵河》是美国女剧作家丽琳·海尔曼(1905—1984)的代表作,根据好莱坞舞台剧改编的电影曾获1944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剧本有多个中译本,最有名的是冯亦代译本。

冯译《守望莱茵河》1945年重庆美学出版社初版,1947年上海新群出版社再版。再版本的译者《沪版后记》中,在介绍了作者和她的文学成就后,对翻译这部反法西斯名剧的过程也交代甚详:

翻译这剧本是在1944年的夏天。当时在重庆是极难读到外国书籍杂志的,戏剧书更是难得。不过那一年恰好华莱士先生带来了几本送给郭沫若先生,而辉叔却又在郭先生处看到这本书。《守望莱茵河》使他废寝忘食地读了三整天。他极愿望能把它译出来,不巧,他自己手头正在写剧本,等着要上演,便把这工作交给了我。

来到过重庆的人永不能想象到重庆的暑天是个什么样子。我在发烫的办公桌上,汗流得使桌面像水洗过一样,利用了每天在传单上盖图章的空隙中,以半个月的时间把它译完。其后又得到辉叔的帮助,把全剧的对白与原书对照润饰了一次。读这剧本而不感到那种常见的译文生硬与佶屈聱牙,实在应该感谢他的细心修改。

这两段话有必要作些注释。1944年6月,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重庆,他把“现代文库”版《丽琳·海尔曼戏剧集》送给了郭沫若。“辉叔”在郭处见到这本戏剧集,对书中所收的《守望莱茵河》产生浓厚兴趣,“废寝忘食地读了三整天”。但因他正在赶写剧本,故改请冯亦代翻译。冯冒着溽暑译出后,“辉叔”又对全书对白作了“润饰”。可见“辉叔”对冯译《守望莱茵河》起到了关键作用。那么,“辉叔”到底是谁呢?36年后,冯亦代自己揭开了谜底:

夏衍同志(就是我在解放前为《守望莱茵河》所写《译后记》中的辉叔)看了这本集子里的《守望莱茵河》,认为这个剧本在政治上和艺术上都是个好戏,应该翻译出来。他工作忙抽不出时间,就把工作交给我做了。(冯亦代《〈小狐狸〉译后记》,《外国戏剧》1980年第二期)

不仅如此,冯亦代在《沪版后记》中对再版本出版经过也作了详细说明:

本书渝版由美学出版社于1945年印行,编入“海滨小集”,封面为廖冰兄所作,印三千册已售完。这次是以纸型重印的,封面因原版已毁,故请丁聪兄重作。书中旧有误译如“叔父”应为“舅舅”,及误排“妹妹”应为“姊姊”等均已改正。这该致谢葆荃兄及枚屋兄的指正。

原来这部中译初版和再版的封面设计不一样,这两个封面设计都有名。丁聪设计的再版本封面曾被姜德明收入《书衣百影》,赞之曰“增加了喜剧效果,含有电影招贴的意味”。这个封面设计与另一个《围城》初版本封面堪称丁聪装帧艺术的“双璧”。而对初版本译文正误的葆荃是著名翻译家戈宝权;枚屋则是“张派”小说家李君维。李后来对此有过回忆,冯亦代不以他在报上撰文批评为忤,相反还约他见面,延聘他进冯主持的《世界晨报》工作,还接替离职的袁水拍主编副刊。(参见李君维《冯亦代二三事》)

我收藏的《守望莱茵河》再版本为毛边签名本,毛边毛在书口和书顶,符合鲁迅对毛边本的要求。1940年代后期,新文学毛边本已很少出现,《守望莱茵河》再版毛边本是难得的。签名为钢笔,签在扉页右下方:

仁伟兄留念

亦代

卅六,七,廿病后

但仁伟为何人?待考。

《守望莱茵河》的翻译和出版,涉及郭沫若、夏衍、冯亦代、廖冰兄、丁聪、戈宝权、李君维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么多作家和美术家,缺一不可,堪称一段文坛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