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青春期,花样百出的美好岁月 ——读毛冷瞪长篇小说《这届家长太难带了》

来源:文艺报 | 马季  2019年11月25日08:51

电视剧《少年派》的热潮还没过去,由玖月晞的青春校园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改编的电影又横空出世,再度引领风潮。20多年来,青春校园文学作为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类型,一直牵动着无数读者的思绪,从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艾米的《山楂树之恋》、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到桐华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鲁引弓的《小别离》《小欢喜》等,网络文学里的“青春”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然而作为人生中一段特殊的旅程,疼痛、迷茫、焦虑也总是伴随着少年的成长一起到来。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教育、家庭伦理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古有孟母三迁,今有赴美留学,以孩子为核心的中国式家庭伦理,在新时代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时代性、趣味性和阅读审美对表现这一领域的文学作品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期的网络小说在反映青少年成长方面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新作品,毛冷瞪的长篇小说《这届家长太难带了》就是其中之一。

青少年成长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代际话题,它不仅连接着家庭,连接着校园,还连接着社会与未来。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青少年普遍早熟,孩子们的思想行为常常令他们的长辈感到跟不上节奏。

在许多家长心中,中考可能是孩子求学生涯中最难过的一关,他们认为这是决定孩子命运的一次方向性选择。教育资源有限,一座城市好的高中就那么几所,如果不能迈进那个门槛,孩子的人生就会走向另一个岔道。这个节骨眼上,矛盾的发生是必然的。不过,小说只写这种社会话题是远远不够的,小说的职责在于透视人的心灵世界,通过“考学”引发的喜怒哀乐来反映人的精神状态和时代风貌。而这也正是这部小说潜在的核心——中考时的孩子处在一个花样百出的美好岁月。在那两三年里,天下的严父慈母也都变得琐碎起来:过于严厉,怕有点残忍;放任自流,恐为人诟病;变着法子推进,效果惨淡。总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这届家长太难带了》采用了双向视角,不仅正面书写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还以孩子眼中的家长形象和家庭生态作为反衬,凸显青春期的精神渴望与成长的焦虑。小说中的3个家庭都存在各自的问题,而且新的问题还在不断产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中“哪儿不对劲了”的问题意识永远是小说创作的资源库。但难点也在这里:一个作家对其所涉猎的题材熟悉到了什么程度?叙事的落脚点在哪里?你的价值观能否在被大众接受的同时,也能代表叙事主体(青少年)的诉求?青春故事易写,少年内心难求,难在哪里?代入感。因为“青春”具有了独立性,可以标新立异;而少年则属于被监护对象,写青少年的作品要成人看得出彩,孩子看得出神,社会觉得靠谱,才能真正立得住。

小说运用了四两拨千斤的写作技法,发力在关键点上,让每一个事件与细节都有潜在的话题延伸性,从而形成叙事的动力和张力并带动读者的情绪。故事在3个家庭中上演。3个家庭如你的邻里街坊,3个小孩子也如亲友家的小子、闺女,熟悉得很,但他们的内心世界有多大你却不一定知道。“这届家长太难带了”,这是孩子皱着眉头说的,还是学校老师的吐槽?看了小说你就会明白,“人小鬼大”其实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象征。虽然这并不是小说的主题,就且当作是对学生家长的某种心理安慰吧。不过,作家还是有社会责任的,尤其面对青少年,你的故事要得体,也要走心,要让人觉得写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真少年。从这个角度讲,《这届家长太难带了》直面教育问题、家庭问题和少年成长问题的程度和范围足以令人回味和反思,孩子和家长、老师,以及孩子们之间机锋相对形成的画面感具有相当的冲击力。

家庭教育是这部小说的叙事核心。学生家长在主观上超出自我能力的付出和期待,表现为对人对己强烈的约束机制,而这和青春期心理正好形成矛盾对立。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家长都很看重孩子的智商,其实比智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意志,比意志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胸怀,比胸怀更重要的当然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如果希望孩子走的更远,飞得更高,那么就要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往往是在冲突中得到有效验证的。3个家庭各自出现危机,即是最显著的冲突:吴英卿母亲出走异乡,王德伟母亲怀孕二胎,许庆晨重组家庭纷扰不断……对此,孩子们并没有乱了阵脚,他们坦然接受现实,勇敢面对当下,某种意义上他们发挥了积极的修补作用。这或许是小说的题中之义,不灭的火种正是他们趣味横生的青春期。

法国学者勒内·基拉尔在《双重束缚——文学、摹仿及人类学文集》一书中提出,在现代社会中,“文学与生活已经合二为一,不是因为文学摹仿生活,而是因为生活摹仿文学。”吴英卿母亲的出走显然具有戏剧性,正好印证了基拉尔的观点,这位国际护士长似乎是为了走而“走”,她后来嫁给了一位剑桥大学的植物学教授。用吴英卿的话转述:“我妈说,我要是不上剑桥读书,对得起她吗?”中国妈妈几乎将自己的一切都和孩子的未来串联在了一起。王德伟和吴英卿家是近邻,两家来往频繁,关系密切。吴英卿母亲阿香阿姨出走后,强势家庭妇女王德伟的妈妈背地说了不少阿香的坏话,居然问儿子:“你说,她是不是有别的男人了?”王德伟吐槽道:“妈!你真不拿我当小孩啊!”许庆晨家庭的看点就更多了,许庆晨有一个比他大10岁的同父异母的姐姐。据说当年他妈怀他的时候,10岁的姐姐就离家出走了,爸妈到夜里11点多才把她找回来。许庆晨的姐姐简直是一个天仙,对弟弟身边的几个男孩子呼来喝去。奇怪的是,在许庆晨口中,他姐姐永远是一个“丑八怪”“老女人”,而他却又甘心为姐姐做父母身边的“线人”。缺少爱、缺少关怀的许庆晨把信任与爱寄望于异母的姐姐,这是典型的少年情感模式,作者对这一情景的刻画可谓击中要害,入木三分。

作者还采用了交叉视角刻画3个少年的内心世界,写吴英卿用的是父亲的视角以及王德伟的补位视角,写王德伟用的是“我”的视角,写许庆晨则用的是姐姐的视角,再以王德伟的视角作补充。吴英卿为了买一副千元耳机,可以几顿不吃饭,为了学画跟父亲赌气理了个寸头;妈妈高龄怀孕,王德伟揪着一颗心在孕妇论坛里浏览各种帖子,担心妈妈生个“唐氏儿”;许庆晨在面对吴英卿母亲回国后的一段话或许代表了孩子们的心理动因:“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待,怎么做都不对,按您和我父亲的意思,这已经是叛逆了。那为什么不更叛逆一点呢?所以我叛逆。”下面的对话就更精彩了。“我这个人哪,很开明,很好说话。只要不是我生的孩子,我一般都不管的。你跟小伟和小英不是一种人,以后还是别跟他们玩了。”吴英卿妈妈说。 “我们是朋友,不是在一起玩。”许庆晨当场反击了这个仿佛把他们都描述成幼儿园小朋友的说法。

关于青少年的成长,我们的经验显然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部小说给读者带来的不仅仅是故事,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梳理与重构。在叙事过程中,我们不但认识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了自我与他人之间存在着相同的东西。这些东西被不断地归纳和总结,成为某种知识、智慧和常识。这些共同的知识、智慧和常识反过来成为我们体验自我与他人之间差异的基础。小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产生社会价值,帮助我们贴近真实,认识自我。

简而言之,小说的本质不是为了讲述和传播那些“奇奇怪怪”的事,而是借助这些“奇奇怪怪”传播那些人们公认的道理和事实,网络文学必须立足于作品的社会价值,即主流化意识形态完成自己的创作使命。由此说来,“生活的意义”的确是小说演绎的神经中枢与不二法门。我们都经历过青少年时代,我们又都活在当下,因此一部关于青少年成长和生活的小说,能否真的打动我们不能只靠故事本身,更多的还要依赖读者对这个时代的认知和理解。比如美国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视角独特,但写作原则并非为了价值颠覆,而是高度强化一般意义,其手法在于倾注全部笔力聚焦“成长过程”——虽然只是很短的几天,但充满了“成长”与“过程”的深刻体会。网络小说在这方面的开拓可以说前景十分广阔。就拿这部小说来说,这是一部成长小说吗?当然是。这是一部家庭伦理小说吗?肯定也是。这是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吗?似乎也称得上。但毛冷瞪还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同时见证了父母的成长。我没说反,就是这个顺序,这就是当下一代人青春的证明。书名为什么叫《这届家长太难带了》,我想这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