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故乡的“血脉”

来源:中国民族报 | 伍岳  2019年11月22日11:31

一蓑烟雨,打湿了江南的梦,倘若乘一叶扁舟,便可划进一曲宋词里。

江南是属水的,雨水丰沛,鱼虾繁多,正如“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中描述的意境。水与当地人的性格养成,以及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仿佛血液里也有河流经过,有水的包容,也有水的温婉。

(一)

我的故乡江西赣州南康,栖身于蓉江河潺潺流淌的臂弯里,走过无数平凡却生动的岁月。

上世纪末,城区只有两条主街道——苏步东街和苏步西街。相传是苏东坡南放途经此地而得名。街道内完整保存了民国时期的建筑、岭南特色的骑楼等等,历经岁月洗礼,屹立不倒。沿街骑行,不过半个多小时路程,临近蓉江河边便属郊区。河的对岸,则是农家的袅袅炊烟。

蓉江河又名章水,从南康腹地横穿而过,在赣州市章贡区与贡江汇流,形成赣江。赣江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也是鄱阳湖流域五河之首,由南至北纵贯江西全境。由此可以想象古时水上交通航运的壮观景象,赣商得此便利,从唐朝开始兴起,在宋朝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外输出瓷器、布匹、大米、药材、烟草、煤炭、钨砂等物品。宋朝的繁荣,在现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宋城墙下,仍然依稀可见。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农耕时代的繁荣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揣梦想,开始一批批前往沿海城市发展。他们走出南康,走向远方,这也是如今“南康之外,还有一个南康”说法的由来。

(二)

斗转星移,步入21世纪的南康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蓉江河终于等到远行的人返回。他们把青春留在了异乡,把经验和未来赋予了故乡。不到10年,蓉江河便成为天然的地理分界线,以北为老城区,以南则为新城。一江两岸的建设,仿佛时光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见证着南康这座城市的发展。

踏着历史而来的蓉江,经过规划,将自然的美与城市建筑有效结合。从南水桥头拾阶而下,绿树成荫,两岸夹竹桃、木芙蓉、紫荆等灌木点缀,从叶片中漏出的几缕阳光,映在粉红的杜鹃、乳白的葱兰、金黄的孔雀草上,惊扰了几只纷飞的蝶;鸣蝉吵醒了夏天,大叶榕撑开它的树冠,想把蝉的声音盖小一些;云朵顾不上地面的热闹,只管在空中同微风嬉戏,在江面留下粼粼的光影;一阵急雨过后,云雾迷蒙处,一只小雀斜剪了整块天空做的幕布,留下几声清脆的鸣叫;沿江两岸,回廊亭台,木制栈道,要在夜里,才显出况味,但见处处是散步的行人,南水、南平、芙蓉、东山四座桥梁,皆流光溢彩,仿佛一条条飞虹横跨江面。江水影映着,点点波澜里,是桥下垂钓者的鱼线和孩童们嬉笑的浮光。

(三)

蓉江是南康的“血脉”。作为赣南苏区,它和土地的颜色一样,是红色的。在这片红土地上,曾经涌现出陈赞贤、郭大力、袁渊、黄祖炎、巫金锋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他们初心如炬,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甘洒热血。当他们离开家乡之时,他们澎湃的热血,一定有蓉江河滚烫的温度;而他们留下的妻女,亦有蓉江河无可言说的柔情与等待。如今,蓉江养育着80万儿女,他们流淌着与先辈们同样的血液、传承着同样的红色基因,在赣南大地,绵延不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康儿女,既有客家人淳朴敦厚、热情好客的传统,也有水乡水灵清秀、柔和温婉的特点。在乡村,到溪河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景致依然可见。而在水边长大的孩子,灵动如一尾鱼,每一双眼眸里,都有一汪河水,在闪着微光。

蓉江河边,赣南儿女们,共同书写着新的时代。蓉水潺潺,在时光中静静流淌,仿佛一个时代的倒影,在水纹中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