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深长篇小说《根》三人谈:弘扬家国情怀,延续人文血脉
家国情怀与文学叙事
杨扬
有关家族小说的长篇叙事,在20世纪中国小说的长廊中并不缺乏,尤其是近20年,很多作者把目光投注到20世纪家国兴亡的历史过程,从具体而微的家族兴衰描写到家国情怀。常州作家庄深先生以68万字的宏大篇幅,书写了溧水庄家在20世纪的兴衰历史,以一种新的文学姿态,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文学家族小说的书写行列。
可以说,这是一部叙事流畅,故事近乎传奇的家族小说。作者的着眼点不在于说给别人听,而是对自己说,对自己讲述祖辈们的业绩。所以,小说与一般的家族宏大叙事形成对照,有一种婉约而绵长的叙述情调,仿佛是在仰视天空,遥对宇宙,沉浸于无声的吟唱之中。
江苏溧水的庄家,上世纪初以桑蚕和造酒起家,凭借着勤劳智慧和互助友善的精神,一跃而成为当地首富。作者无意于炫耀祖上有多么富裕,而在于书写江南一带的风土人情和日常生活,寻找祖辈们的奋斗足迹。百年沧桑,变化可谓巨大,但风土人物、日常起居,不会轻易改变,作者认定这变化中的不变,希望从这恒长的细微而至的平常生活中,捕捉祖辈们的习俗和起居。
桑蚕养殖在江南比较普遍,但溧水庄家的桑蚕业从一开始就与城市工业结合在一起。庄家虽地处小城镇,但结缘于大城市。在第一代人的创业过程中,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地方人士,这一系列的人物世界构成了完整的乡镇世界。庄坤林是庄家的第二代,自小过着优越富足的生活。但他与一般乡镇望族人家的子女有所不同,这不同在于他最终走出了江南的乡村世界,来到上海,接受了现代大学教育。这是这部小说人物命运塑造上的一个转折,也是一大亮点。作品由此转向新的脉络,也突破了许多家族小说书写历史的叙事模式,将《根》提升到一种更为阔大的表现境界。庄坤林读书求学,不再是停留在“稻粱谋”的物质生活的寻求上,而是有更高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民族解放的时代洪流之中。庄坤林因此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江南富家子弟,成长为时代弄潮儿和民族英雄。
小说中的庄坤林与以往抗日英雄有一些区别,这区别在于作者有意强化家族和地缘因素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庄坤林的性格中,多情善感,有着江南学子特有的细腻和敏感,他与一般的抗日英雄相比,身上的诗意成分更显突出。作者以诗一般的笔调,唱叹这富裕的江南故地,培育出的优秀儿女,面对外族入侵,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不惜牺牲生命,来保卫祖国和家园。这诗的故土与战争氛围的对照描写,体现出不一样的抗战图景,令人无法忘怀。庄坤林最终被日寇包围,壮烈牺牲。日本侵略者割下他的头颅,挂在旗杆上,以此威吓当地百姓。但大奶奶强忍悲痛,埋葬了自己的儿子之后,勇敢地支持抗日事业。大奶奶的转变,让我们感受到庄家掌门人的性格和思想境界,他们已不再是谋取一点一滴个人的私利和家族的财富,而是站在捍卫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时代前列。这就是庄家英豪们不同于一般商人和土财主们之间的根本差异。
作者庄深对故土风情、一草一木留有深厚的情感,在《后记》中提及父辈对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他的精神世界。他不但接受这些教育,而且善于从生命体验中回味历史场景,琢磨文学的细节和叙事。所以,他的家族小说有不同于一般家族小说的个性特色。曾有人说,文学有时比历史留给人们印象更深。这更深刻的东西,我想除了思想认识之外,更多的是大量具体可感的人物和生活场景。当你闭上眼睛,这些人物和场景就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来,让你无法平息自己的情感。庄深的小说《根》,有这样的文学品质。
故土情结家族叙事文化元素
杨斌华
庄深先生的长篇小说《根》遽然问世于当下寂然而暗哑的文学场域及境况,似乎是一桩不具有标示性与状态感的突兀事件。甚至,我以为由于缺少对作者创作较为齐全的比照,任何辨说与评鉴可能失之武断。我想,它或许只是作者在特定情感驱使下不自觉的自然宣泄的写作行为,犹如山呼海啸难以抗拒。他历时四个月闭门写就的鸿篇巨制,在令人惊叹而感喟之余,能够留给人们的至为紧要的思索便是,无论是人性命运还是文学叙事,都需要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吮吸历史与现实生存深部丰厚醇美的养分,才能弘扬家国情怀,延续人文血脉,传承伟大的爱国主义与不屈不挠的民族斗争精神,让文学叙说体现出富有意味的独赋的文化元素。
首先,作者浓郁深切的故土情结浇筑了《根》的当下文学价值。他并非专事文学创作,之前未有持续的写作经验,甚至未曾在溧水独有的地域风土中生活浸润过,却内心冲动、灵光乍现诞育了一部不俗之作。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饶有兴趣探究的现象。本来,文学就是关注人以及人性、历史、命运的文学,时代变迁带来的精神困境、人们渴求心灵皈依的状态使之急切地希冀确证自我身份,而回返历史境况、前喻文化想象类比则易于成为作家确立自我方位的重要路径。因此,《根》这部作品某种程度上就是作者对于历史与自我予以反向探究的结果,在既往与人性的多元塑造中实现一种当下的精神询唤,为现实生活提供不竭的情感动能。
渗透进作者的回忆追摹、淬炼加工以及旁人不可投入的生命感悟,已然可谓是一种成功的书写。何况,《根》能用非常真切可信的笔触还原、再现严酷历史情状下的错综繁杂场景,个体命运的悲喜沉浮,同时,还成为作者顽强经验追忆与精神寄寓的投射体。这些都证示着传统文学叙事本身是作家文化想象经验的虚拟架构,是一种将真实的现实历史他者化的审美性营造,依然具有其不息的生命力。
其次,《根》在一定程度上接续、暗合和构建了家族叙事惯有的简明平实的特征与风格。《根》这部作品注重在历史真实与创作虚构之间寻求一种书写的平衡,从当下和人性的角度出发,既达成了重新讲述历史的意图与理性两者间的矛盾兼容,又在文本编配中建构了带有个人化视角与色彩的历史。同时,《根》的作者在瞬时爆发的巨量讲述中,相较于其他众多的家族小说,又明显显现出其特有的一种从容、平实、沉潜的审美基调,一种历史回望与精神皈依相互交合的双重视角和站位,这都是它在文本价值上值得首肯之处。因为一切历史叙事都是一种当下叙述,《根》自然也概莫能外,只不过它在语言叙述与组织层面显示出不够绵密、坚实、丰厚,视点单一偏仄的毛病与缺失,需要作者在后续写作时斟酌修正。
再者,《根》的作者还特别着意于人物性格命运塑造的多面性、立体性和饱满感,使得日常生活的娓娓叙述中注入了一种直面严峻时世的传奇性。在他的笔下,以庄坤林为代表的各类人物在革命斗争风云变幻里的性格生长、命运起落,在民族家国面前大义凛然的气节风采,都没有进行简单化、平面化的呈现与推进,而是多少渗透着现实时运的触动与斧削,蕴含着地域文化元素以及审美风尚鞭辟入里的影响,如此而来,令这些民族英雄曲折成长的路向与印迹显得更具可信度和吸引力。这些,都是《根》这部长篇在浩繁多样的家族小说叙述形态中突显出来的亮色与特色,值得细加考量与勘察。
从家族事,到家国情
胡晓军
溧水位于南京正南,此地风光佳胜,物产丰饶,人杰辈出,既有千年江南的灵动和秀美,又有八年抗战的英烈及壮举。这些内容在庄深先生的长篇小说《根》里,不仅分别有详尽和细腻的描写,且有汇聚而奔放的抒发。实际上,小说前半部浓郁的地域文化与后半部浓烈的家国情怀,是前因后果、彼此映带、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庄深虽未曾在溧水生活过一天,但他的祖祖辈辈均在溧水生息和劳作。二十多岁时,他曾随父回老家参加县里为他爷爷举办的纪念大会,这才知道自己的爷爷庄坤寿,原是新四军溧阳战区的区长、抗战烈士。庄深六十多岁时,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其中主人公庄坤林的人物原型,便是庄坤寿。
小说的时间始于清末,止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前半部分以庄家大奶奶柳月为核心,缓缓展开了庄氏家族与黄氏、刘氏、袁氏、李氏、赵氏家族的各类关系,诸如通婚、教育、耕种、养殖、制造及商业合作等;与此同时,也徐徐展开了一幅江南传统农耕社会的人际关系及手工商业经济的生态画面。作者的曾祖辈、祖辈、父辈自信坚强的精神、自立互助的人生,尤其是艰苦而又快乐的创业历程,通过素朴的叙述和鲜活的对话跃然纸上。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中国人的义利观、义利关系乃至义利体系,在小说中被建构了起来。读者发现所有的正面人物,都是在遵守“义”即传统论理道德的前提下,去大胆追求利益的;而所有反面人物的选择,则恰恰是背道而驰的(至于有的人因遭不平甚至生命受威胁,而不得已、而偶为之,则基本可原谅)。
小说的后半部分,则以庄家大少爷坤林为核心,叙写了他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放弃富裕生活,远离家庭妻儿,投身于保家卫国的时代洪流,最后英勇捐躯的事迹。庄深将人物的思想养成及行为发展描写得真实而细致。读者至此可以发现,小说前后两部分的思想情感脉络已自然而然地合为一体——只有在前半部分铺垫的义利观、义利关系及义利体系下,才会出现后半部分以庄家人为首的大批仁人志士,从“舍利取义”的基础理念攀向了“舍身取义”的最高境界。简言之,人物也好,小说本身也罢,均完成了从“家族事”到“家国情”的升华。
为配合小说的主题,庄深在整体上采用了象征和比喻手法,以银杏树象征宁折不弯的君子风骨,以歪脖树比喻委屈苟安的处事哲学。银杏树几乎是一样的,而歪脖树却是千差万别。作者通过这一手法,全方位、多层次地表达了自己的自然观与人生观——第一层,人与自然互相依存,人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道法自然”;第二层,人与自然万物一样具有不同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于是他(它)们具备了象征和比喻的基础;第三层,小说中的庄家虽是庄周的后裔,但庄坤林的象征物并非庄子所欣赏的“樗材”,小说在这里实现了闲散保身的庄子之“道”向舍生取义的儒家之“道”的转化;第四层,小说的尾声写村口的两棵银杏树被砍伐,不仅明示了庄大奶奶生命的终结,而且暗示了传统道德崩坏所造成的和将造成的严重后果。此外,小说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即温馨的儿女之情与惨烈的民族之战双线并行,两者不但不相冲突,而且融合无间,从而使情节张弛有度,并能给予读者感动和惆怅。
作为小说前后两部分的主人公,庄大奶奶和庄坤林的形象是作者最着力刻画的,也是令读者印象最深刻的。红花还须绿叶扶持,刘生、袁通、黄秋生父子、李半仙父子均个性鲜明,十分生动。李邱巴和高桥两个人物形象不但不落俗套,且其个性、言行能随情节的开展而渐入佳境,其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感逐渐展开。更为难得的是,小说的人物和情节虽有不少传奇色彩,却依然显得十分真实,并无刻意夸张之处,譬如庄大奶奶调酒、黄秋生送假籽料、庄坤林取枪械等,均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