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经典成为经典

来源:《长篇小说选刊》 | 杨遥  2019年09月25日11:00

每个有志于写作的人大概都有一个梦想,写出经典作品。就像跳高运动员撑杆一跳,想摆脱地球引力,跃出人类新高度。但如何能达到理想的高度,除了运动员的自身天赋、竞技状态,还和支点、竹竿、跳法有密切关系。

首先谈支点。在文学创作中,支点就是现实,每个作家都需要处理和现实的关系,哪怕是写历史题材、科幻题材,不仅都是以某种现实为基础,而且能折射出对当代现实的看法。现在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分工变细,看似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其实把握现实可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难,每个普通人面对现实都似乎有些盲人摸象的感觉。这可能是令人沮丧的事实,我们只能多学习,不光学习文学知识,还要更多的学习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科技等等各方面的知识,力求从更高更广的的层面去理解现实。这是大家共性问题的话,令人恐怖的是,很多朋友自以为很熟悉的事物,这么多年发展变化,已经不再是以前那样,但还是凭经验,自以为对这些事物很熟悉。读当前的许多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作者写的现实完全不是当下的现实,但自认为很贴近现实,制作了一些伪现实主义作品。文学表达可以滞后于现实,但作者必须要准确知道自己表达的内容,否则制造出来的作品只能是伪现实,不可能引起人的共鸣,也不可能成为经典。

以我的体验为例,二十年前大学刚毕业在乡镇工作,又做过多年乡村教师,十年前担任过乡镇干部,至今父亲和大多数亲戚还呆在乡村,我经常和他们联系,自以为对农村非常熟悉。2017年到晋南的乡镇挂职,突然发现乡镇的中心工作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完全不是我自认为熟悉的农村。后来又因为创作脱贫攻坚的文学作品,到山西各地采访,发现国家对农村贫困户的政策特别多,而且力度很大,教育、医疗、住房等等几乎全覆盖。有次,某个文学微信群里聊当前的教育,我把了解到的情况讲了出来,居然几乎没有一位朋友知道,我讲出来后也很少有人相信,这就是当前的现实。

对农村这样,对其它领域呢?情况恐怕也不容乐观。创作经典作品,不论哪种题材,真正去拥抱生活,了解现实,恐怕是第一步。

再谈跳法。运动员想跳出好成绩,必须掌握一种先进的跳法。文学创作也一样,同样经历,同样素材,创作出来的作品千差万别,这和技法有密切关系。长久以来,我们在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问题上纠缠不休,我的看法是,怎样能准确表达出作家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内容才是最关键的。我们读卡夫卡和乔伊斯,不是简单迷恋他们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两位大师当初创作时,我想不是为了炫技才发明出这种创作手法,而是他们发觉这样写,能更准确地表达出他们感受到的东西,而这种写法恰是前人没有采取过的。现在我们研究他们,有些本末倒置。

我读卡夫卡,他传递出人的孤独,面对强权政治和官僚机器人的无奈,让我感同身受。读乔伊斯,同样如此,甚至在布鲁姆身上,能发现自己的影子,就像在《战争与和平》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能发现自己和周围许多朋友的影子。大师们准确地传达出人类共性的东西,使作品穿透时间,成为经典。现在搞创作,也应不拘一格,选择最适合自己表达的方式,把准确作为第一标准,真实地去传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可能会离经典越来越近。

最后谈跳杆。假如原始社会举行跳高比赛,我想运动员都是用劲往高跳就行。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工具运用的娴熟,跳杆肯定变得越来越重要,就像长跑运动员对跑鞋的要求。文学一样,作家创作出好作品了,怎样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般情况下,开始传播前,首先要确定它有没有传播的价值,这涉及到导向的作用。我们现在,每年召开数不清的作品研讨会,新书分享会。每次购买新书,几乎都能在封腰上看到几位著名专家的推荐。每年那么多文学评奖活动,获奖作品越来越多。哪些作品真正好,大家应该心知肚明,要公正地发挥好导向作用。

还有一种现象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近些年文学的焦点越来越聚集在政治或经济发达的省份,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州等地,看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或建国70周年的各种文学排行榜,有几位政治、经济落后的地方?就是这些地方的刊物发表过优秀作品,作家创作出了优秀作品,也往往被忽略。就以山西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发表在《黄河》,但一提《平凡的世界》,大家都说《花城》,外界几乎没有一位专家提《黄河》。李锐的《厚土》也一样,有几位提其中几篇发表在《山西文学》?柯云路的《新星》作为反映改革开放的力作,当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可以说每到播出时间万人空巷争相观看,不经典吗?可是遗憾地没有多少人再提。而且不光边远落后地区吃亏,年轻人被关注的目光也远远不够。鲁迅写出《阿Q正传》,曹禺写出《雷雨》,萧红写出《呼兰河传》都是青年时候,作品都已成为经典。当代作家,张炜写出《九月寓言》《古船》,贾平凹写出《废都》,路遥写出《平凡的世界》,也是青年时期,现在的青年作家没有优秀作品吗?但看我们推荐的榜单,有几部青年作家的作家?

打造经典,要有勇气,推荐值得推荐的作品;要有良心,不能只盯着政治、经济发达的区域;要有胸襟,及早发现和培养年轻人,同时要扩大阅读视野,不要只盯着几位已经成功的人,年年岁岁花相似。

明确哪些作品值得传播了,就需要全力以赴进行推广。现在完全过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看看影视方面的运作,就不要对文学心存侥幸,现在可以说人才最不容易被埋没,也最容易被埋没,只要翻过这一篇,有谁会愿意返回去重翻?文学经典化,不仅是和海内外所有优秀作家竞争,还在和影视、网络、游戏等新生事物竞争。一方面要把最好的作品推荐给大家,另一方面要拓展传播渠道。据说《三体》因为奥巴马度假时带着读,经过媒体渲染,评选“雨果奖”时加了分。这说明《三体》写得好,还证明奥巴马有眼光。我们认可的值得推荐的优秀作品,除了面向社会大众推荐,能否有效地推荐到各种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读者手中,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加以传播,应该加以努力。把文学转化成影视,也是一种办法。让文学进校园,进农家书屋等等,都是不错的办法。但一定要推荐真正的好书,不要让劣币驱逐良币。总之,是要多管齐下,摒弃保守思想。

既然称作经典,那么必然有个标准,一个是时间的标准,一个是读者的标准。真正的经典必定能经过时间长久检验,也能经过无数读者的检阅。我们把这三方面工作做好了,就耐心等待吧,让时间检验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