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会唱歌的下枧河

来源:中国民族报 |   2019年09月23日11:44

我们是乘着竹筏来到河池市宜州区祥贝乡古龙村的。这里是下枧河的一个河段,河水清澈见底,两岸风光迷人,环境清幽,偶有鸟儿的鸣叫从岸畔的竹林中传来,点缀着平和安逸的美景。忽然,岸上桑田里传来清脆的山歌:“釆桑农妇心头乐,发财心涌口唱歌;一边摘叶脸带笑,汗水换来好生活。”优美动听的山歌让过往的路人驻足倾听。

祥贝乡古龙村地处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宜州区的交界处,下枧河系珠江水系西江支流龙江支流,源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兴乡,自北向南流经宜州区祥贝乡、刘三姐镇汇入龙江,全长151公里,在宜州境内长37.5公里。下枧河流域生活着壮、汉、瑶、苗、仫佬、毛南、侗族等民族,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有着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以及多样的文化遗产。

这条河流域的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著《太平寰宇记》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至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如今的广西“三月三”歌圩节,就是后人为了纪念刘三姐“成仙”,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唱山歌三天三夜而形成的。

下枧河畔的儿女开口成歌、指物索歌、邀歌对歌。每逢春节、农历三月三、四月八、中元节、中秋节都有赶“歌圩”的传统。农闲时,在祥贝乡古龙村赶圩日,来自下枧河上游的罗城县天河镇、怀群镇、四把镇的群众和刘三姐镇及附近村屯的群众,都会自发来到古龙赶歌圩,歌圩就在古龙村的河岸上。赶歌圩是这一带村民千年不变的传统,父传子,母传女,人人是歌手,田间地头就是舞台,山歌是村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古龙村,我们拜访了一位百岁老人。老爷爷耳朵不好使,说话很大声,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老爷爷是本地壮族人,老伴是隔壁罗城人,仫佬族,膝下有一儿一女,现子女、孙、曾孙、重孙、外甥共45人,五代同堂。儿媳是汉族,女儿嫁到北牙乡,姑爷是瑶族人,4个民族生活在一起,现在孙儿辈大都在宜州工作,一家人过节就会回来团聚。

百岁已颐期。从一个世纪步入另一个世纪,老爷爷说庆幸自己能活到这么大的岁数,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代。谈起往事,老人说到,他们在旧社会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尤其是1942年躲日本鬼子侵略时的悲惨遭遇,至今仍刻骨铭心。那时为了活命,他们携带儿女逃进深山老林,夫妇俩年轻时很勇敢,都拿过枪打过敌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家分到了田地,夫妻勤劳,生活才越过越好。

说起唱山歌,老爷爷说,他和老伴就是唱山歌认识的。说着说着,他就唱起了山歌:“今天我家有客来,没有好酒和好菜,唱首山歌表心怀……”

走出百岁老爷爷家的院子,望着不远处下枧河顺流而下,河水轻缓,温润如玉;两岸青山耸立,山环水绕,风景秀美。正所谓:“山如青罗带,水如碧玉簪,船在河上走,人在画中游。”下枧河畔的风景是上天遗落在人间的一幅画。

宜州宜人的气候条件和宜居的自然生态资源,造就了宜人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龙江(下枧河是龙江支流)北岸的宜山庙石壁和龙江街老码头,至今仍保留有清代宜州地方官府根据民众请求而颁布的环境保护告示碑刻。在当地传唱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山歌更是数不胜数。

在过去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各族群众携手同心,精心管护绿水青山;今天,宜州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这些年来,宜州区把保护天蓝、地绿、山青、水净作为招商引资的“底线”,下枧河清山秀水、两岸翠竹绵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下枧河塑造得“峰峦峥嵘奇特,江流碧绿如画”。下枧河两岸茂林修竹、风光旖旎;两岸名山——会仙山、天门拜相山,山山神奇悠远;两岸溶洞——白龙洞、珍珠洞,洞洞异彩纷呈;两岸古寺——西竺寺、紫云寺,寺寺幽深静谧。游览下枧河流域的奇山秀水,让人置身于“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寻”的绝美胜境。

2017年,在水利部举办的首届“寻找最美家乡河”活动中,下枧河高票当选“最美家乡河”。

“这里河满歌,这里歌成河”。作为“歌仙”刘三姐门前的河,下枧河就是这样一条会唱歌的河。“歌因水而美,人因歌而乐;山因水而秀,人因水而活。”下枧河里流淌着爱情亲情的美丽传说,水中荡漾着今天明天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