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汇聚陕西35家文博单位311件/组文物,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体现 周秦汉唐精品文物亮相清华园

来源:文汇报 | 韩宏  2019年09月13日08:33

陕西省文物局、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10日下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这是陕西文物系统与清华大学首次合作,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展览汇聚了陕西9个地市35家文博单位周、秦、汉、唐等历史时期的311件/组精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89件/组,许多文物系首次公开亮相。展览展出99天,持续至12月17日。

陕西是周、秦、汉、唐等14个王朝的建都之地。此次展览参展单位多,地域跨度大,文物数量多、等级高,展览规模大,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体现。

展览通过“民之初生、制礼作乐、秦国崛起、皇帝临位、千载垂绩、多元融汇、天衢盛世”七个单元,从艺术视角展示了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陕西历史文明的发展脉络和璀璨华章。

陕西省淳化县史家塬村西周墓出土的“淳化大鼎”

西周青铜器大放异彩

陕西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数量之大、种类之全、精品之多,居全国首位。这些青铜器以其雄浑的造型、古朴的纹饰、丰富的铭文、高超的工艺和精湛的书法而大放异彩,件件透着炫目的“青铜之光”。

“淳化大鼎”是迄今出土的西周时期体量最大、最重的圆鼎,被誉为“国家瑰宝”,它“身高”122厘米、“体重”226公斤,造型独一无二,纹饰巧妙结合,具有承殷启周的意义。在鼎腹部多出三个耳,相对于一般只有左右对称两个耳的青铜鼎来说,独一无二。

器型宏大、制造精良的“墙盘”,为西周恭王时期微氏家族的器具,这是一个叫“墙”的人为纪念先祖作的铜盘,因作器者为史官而得名。盘上的铭文使用简明整齐的四字句式,是已知的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

西周时期的国宝重器“多友鼎”,腹的内壁铸有22行铭文279字。铭文运笔粗放,章法错落有致,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铭文中8次提到“多友”,专家破译后认为,其主人就是“多友”,因此命名为“多友鼎”。

1990年礼泉县唐太宗昭陵韦贵妃墓出土的“胡人备马图”

“镇国之宝”最早记载“中国”

一级文物、青铜器“何尊”,造型浑厚,工艺精美,堪称“镇国之宝”,是西周早期一个叫何的宗室贵族所作的礼器。尊的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铭文中有“宅兹中国”,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1975年,这件铜尊被选送到国家文物局,作为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出。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发现铭文并命名为“何尊”。

收藏于秦陵博物院的“两诏权”,铜权表面刻有秦始皇诏书和秦二世诏书,这是秦关于度量衡制度著名的“两诏”。“鎏金竹节熏炉”是西汉未央宫中的一件生活用具,根据铭文可知,它是汉武帝送给姐姐阳信公主的。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通体呈蓝色,透明度好,盘内刻满纹饰,体现了唐代与伊斯兰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1976年扶风县庄白村1号西周窖藏出土的“墙盘”

秦汉陶俑“俑俑生辉”,唐墓壁画风格典雅

在展厅,秦代的将军俑、铠甲军吏俑、铠甲武士俑、跪射俑,汉代的彩色男俑、彩绘骑兵俑、彩绘跽坐侍女俑、彩绘士兵俑,秦汉陶俑“俑俑生辉”,向观众讲述帝国秘事。

跽坐是汉代人普遍采用的坐姿,就是膝盖着地,臀部坐在小腿和脚跟位置。一件“彩绘跽坐侍女俑”面部带有淡淡的微笑,被称为“微笑的彩俑”。而西安市一座唐墓出土的“三彩女俑”,则彰显了唐代仕女的雍容气度。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鎏金铁芯铜龙”,通体鎏金,身体细长,两只前脚紧扣地面,龙头与身体呈S型,龙嘴张开,露出牙齿和弯曲的龙舌,两只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尾从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整条铜龙身体流畅,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

仪仗图壁画、乐舞图壁画、岩树图壁画、胡人备马图壁画……这些唐墓壁画内容丰富、技巧高超、风格典雅,闪耀着大唐文明浓重的人文主义光彩。其中,出土于唐昭陵韦妃墓的胡人备马图壁画,画面上两个胡人牵着一匹白马,白马体型壮硕,大口长鬃,当为西域马种。一着红色圆领窄袖衫的胡人男子一手抱住马头,一手上辔头,马双眼圆瞪,做挣扎状,男子卷发高鼻,双眼斜视前方,显得十分用力。马前一着土黄色翻领窄袖袍的男子挽住缰绳,男子头戴胡帽,高鼻大目,颧骨突出,打绑腿,穿麻鞋。整幅作品寥寥数笔,将人物与马的动作、神态刻画得非常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