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实验室里的欺诈》

来源:文汇报 | 阿皮  2019年09月09日07:35

Fraud in the Lab:The High Stak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Nicolas Chevassus-au-Loui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年8月版)

上世纪70年代,一桩科学丑闻震惊美国新闻界。一位名叫萨默林的癌症方面研究员宣称成功将黑老鼠的皮毛移植到了白老鼠身上,而且不用任何药物就避免了排斥反应。这一成果对当时的器官移植研究来说如同一座里程碑般重要。但随后很快有人发现所谓的移植不过是用墨水笔把白老鼠身上的皮毛涂黑,从此萨默林事件被称为科学界水门事件。这桩当时广为人知的科学不端行为标志着一场流行病的开始,这种流行病就是时至今日依然困扰学术界的学术欺诈。

过去20年中,世界各地学术欺诈事件屡禁不止,作者操纵实验结果、编造实验数据、润色图表甚至直接剽窃,各种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在生物科学领域尤其严重。《实验室里的欺诈》检视了众多学术欺诈案例,试图探究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为何竟如此普遍。

这是一本来自专业记者兼前研究室成员深入揭示学术欺诈及其背后原因的作品。作者尼古拉斯·切瓦索斯·路易是一名调查记者,为媒体撰写历史和科学方面的专栏,拥有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在生物医学实验室担任研究员,对这一现象深恶痛绝。尼古拉斯认为,学术界的竞争白热化、极端利己主义和强调短期回报的大环境造成了这种难以逆转的恶性趋势。而且由于学术研究日趋专业化精细化,有资格验证实验结果和实验数据的专家越来越少,学术论文缺乏监督机制。另外,由于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和各地机构对论文发表的呆板要求,各国研究者们几乎都面临要么发表要么灭亡的局面。

此外,学术期刊的快速出版周期也为这种错误的学术奖励体制推波助澜。最重要的是,即使被发现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研究者通常也不会遭受严重后果。而那些伪造出来的数据在文章撤回后却很可能继续在学术界内作为真实数据流传,最终导致科学水准下降,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是最为危险的后果。《实验室里的欺诈》除了讨论学术界自身原因外,也进一步指出外界的社会压力才是问题根源,长期的巨大压力扭曲了学术界原本应有的单纯且专注的目标和宗旨,除非整个社会有所改变,不然学术欺诈很难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