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梅国云长篇小说《拐卖》:倾听的回音与升腾

来源:中国艺术报 | 朱必松  2019年09月09日10:54

《拐卖》这部长篇小说是《若水》的修订版,曾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这是一部反映母亲千里寻儿、感人至深的血泪文书,是一部智障儿成为“超人” ,天佑神慧的特教教材,是一部大爱无疆、文字惊悚勾人的现实版“蜘蛛侠” 。它关注着至今还在少数闭塞的贫困山区承续着的“拐卖妇女儿童”的社会问题,把笔触探秘到人性幽暗地带,艺术性地再现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另类图像。

《拐卖》的文本凸现一种迷人的复调结构,以小草辗转万里,始终不离不弃寻找被人拐卖的儿子的历程,颂扬了一曲伟大的母爱之歌,并且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性的救赎蕴含着的一种巨大而神秘的力量。整个文本的故事结构复杂,始终以一种悲剧色调贯穿其中,人物在跌宕中离散,繁复曲折、情缘枷锁、颠沛流离与戏剧化的互相置换、错位,让一个女人穿越命运之谷。随着时光的流逝,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漫长的坠落,但无论如何,请不要小瞧一个女人的勇气和力量,不要去质疑一个母亲对生活的爱和渴望以及在错愕落寞、沉浮冷暖的人性中蕴藉着的固执、坚韧、撕裂和崇高。主人公小草与她被拐卖的儿子若水可谓互为镜像,对中国乡村伦理的梳理,始终渗透着一种同命运抗衡的不可知论的神秘力量,“你曾经遇到的每个人,既可能是你的劫难也可能是你的菩提” 。这就是生活的戏剧性本原。作家以敏锐的观察,丰赡的学养,对小说这种形式的边界进行了文化阐释和文化分析的当代视域范式转换,对作为“欲、技、道”语言游戏(彭富春语)的小说的主体性觉醒与审视,开辟了一条文化学或说哲学上的诠释路径,这虽然是作家的文化乌托邦,但始终贯穿着对“人”的思考。

“这些书有现代版的,还有线装的,有的被虫蛀了,还好,内容还比较完整。修养思想类有《论语》 《孟子》 《易经》 《朱熹近思录》 …… 《焦循剧说》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等典要。 ”作家在书中累计提到了125部典要目录,其中囊括了修养思想类、政治文献类、韵文诗赋类、魏晋六朝诗文类、元明清戏剧类、小学文法类、随意涉览类等等,几乎囊括了中华文化的所有精髄。作者为何会有这种罗列?我在其中读出来的是爱,是一种以文化救赎自我灵魂的欲望和信心,是一种无法与人诉说的心灵孤独和作为仁厚的博大父爱的心理治愈的依据。 《拐卖》并非一部凭空想象的作品,甚至也不仅仅是一部观察世相、描摹人生的“世情书” ,它是将自己内心的伤疤残忍而又勇敢揭开的椎心泣血之作,同时也是一部精神、灵魂淬炼,寻求救赎、振拔、超越的作品。

通过梅国云的自述,广大读者都已了解到《拐卖》的“本事” ,起初触动他的是其战友在战争环境中痛失孩子的持久巨大的悲恸,此后更加让其揪心的是,自己的太太,一位军医,很有可能由于吸了有毒气体,导致两人爱情的结晶——独生子若水生下来后智商只有25。若水的成长注定要梅国云夫妇付出比常人的家庭更加艰辛的努力,遭受身心双重煎熬,包括对孩子被拐卖的种种担心,而若水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显然也要比一般男孩更加艰难。梅国云曾表示,“个人的痛苦写出来,能够安慰、支持有共同遭遇的生命,就是这部小说的最大收获。 ”

毋庸置疑,就是其在前言中的那段话:对于小说里的主人公若水的命运,我实在感到无能为力,只能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浸润滋养,赋予他以超能量,这样即使他的妈妈小草老了,永远地离开儿子了,若水也不会被欺凌。我渴望我们的社会充满友爱,残障人士都能得到国家在安全和物质上的保障,使他们无忧无虑平安快乐地生活一辈子。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说的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把那一勺勺积聚起来的智慧吸取起来加以运用,并不是说人根本不可能成为圣人。梅国云在《拐卖》中,强调儒家经典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从本然、应然和实然三个层面来理解。从这种意义上说, 《拐卖》可以当作一部文化小说和哲学小说来读。

我国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先行者严景耀教授说:“犯罪不是别的,不过是文化的一个侧面,并且因文化的变化而异化……如果不懂得犯罪的文化背景,我们也不会懂得犯罪。换言之,犯罪问题只能以文化来充分解释。 ”文化对犯罪的影响较之政治、经济等因素更为深远,如果从这一维度来思考,也许可以对造成“拐卖”的社会性以及人性根源有着更加透彻的理解。

海南正处在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更需要有质量有品质的文学精神产品,凝聚着新建设者们的合力, 《拐卖》正契合这一时间节点和社会期待。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启示着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时代的关系所追求的价值伦理。正如小说结尾所阐释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人道服从于天道,人类才能生生不息。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回归自然,是拯救自己的唯一选择。这既是语言的乌托邦和狂想曲,也实实在在是人类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