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唐长安城考古笔记》:我在西安寻长安

来源:光明日报 | 何岁利  2019年09月07日10:14

《唐长安城考古笔记》何岁利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唐朝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时常会让千年之后的我们惊叹不已。不久前,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更是触发了人们对唐都长安的关注。唐长安城规模宏大,面积84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有巍峨高耸的宫殿,富丽堂皇的官府,门巷修直的里坊,匠心独具的宅第,繁华兴旺的东、西两市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商贾。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富庶和文明的国际大都会,与古罗马城一起被认为是东、西方古代文明的代表。

为纪念唐长安城建都1400周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新近出版了笔者《唐长安城考古笔记》一书,拙著首次以一名专业考古工作者的视角,基于长安城历年来的考古探索与发现,对历史上真实的唐长安城进行了考古解读。通俗地说,就是把唐长安城“挖”出来给你看。

专业考古,还原唐长安城历史面貌

唐长安城的前身是隋都大兴城,初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唐取代隋以后,将该城改名为长安城,仍沿用为都,唐代历经多年多次增修之后,最终造就了旷世国都——唐长安城。长安这座辉煌壮丽的城市在建都300余年后的公元904年正月,伴随着唐朝的灭亡而化为一片废墟。一千多年过去了,曾经辉煌壮丽的唐都长安城早已废弃,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长安城遗址,现被埋藏在陕西省西安市城区之下。

唐长安城究竟是什么样子?早在盛唐时期,韦述即著有《两京新记》,将长安城的规划和布局作了较详细的叙述。自五代、北宋以来一直有学者踏查、记录这座城址。北宋宋敏求所著《长安志》中,作了补充和研究。北宋吕大防又作长安城石刻图以期永垂后世,此图仅残存一部分,是至今保存的隋大兴唐长安城的最古老地图。南宋程大昌所著的《雍录》和赵彦卫所著《云麓漫钞》也对长安城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元代李好文作有《长安志图》。清代学者徐松对长安城做了大量考证研究,著有《唐两京城坊考》。20世纪初,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曾对长安城进行了研究,著有《长安史迹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研究飞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起,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隋唐长安城址进行了初步探测,同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出专业考古工作队,以隋唐长安城为重点,进行了长期全面勘查和部分考古发掘。近年来,西安市考古研究院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也陆续投入到隋唐长安城的考古发掘工作中。经过几代考古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如今,长安城城址的形制与范围以及相关遗迹,如城墙、城门、街道、宫殿、寺院、池苑等,都有许多重要的考古成果与发现。但这些考古成果与发现,绝大多数的普通读者却知之甚少。《唐长安城考古笔记》记录了长安城历史、长安城结构、考古探索、大明宫考古以及考古工作背后的一些事情,重点讲述了唐长安城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大明宫的考古发现与探索。

大明宫御道考古新发现始末

2006年,在大明宫御道考古工作中,考古工作者相继新发现了龙首渠(类似天安门前金水河)、下马桥、上朝道路等重要考古遗迹,这些遗迹是怎么发现的?

大明宫御道范围,位于西安市火车站以北二马路周边,这里是西安市有名的“道北”棚户区。低矮的住宅、五金土杂小店铺、小旅馆等密集林立。2005年,大明宫含元殿御道保护工程实施,拆除了御道项目工程范围内的现代建筑物。

大明宫御道考古摆在考古人员面前的第一难题是,要想了解地下埋藏的遗址与文物,就得清除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还要破除坚硬的路面、混凝土面等。鉴于此,考古队确定了古代遗迹分布的重点区域,清除了建筑垃圾,才实行考古钻探和发掘。

最初确定工作重点的区域是1957年勘探出的“第一道夯土宫墙”区域。考古工作按计划展开后,不久就钻探发现了“夯土宫墙”,但令考古队员不解的是,毗邻“夯土宫墙”南部沿线,同时又发现了有规律分布的大量水渠道淤泥。也就是说,在“夯土宫墙”南沿还有一条水渠?

这确实令人费解,根据常识,古人绝对不会在墙基边开挖水渠。为解开疑虑,便安排技术人员进行考古发掘。发掘的第一地点位于含元殿正南,这里也是20世纪50年代考古勘探认为是“宫门”的地方,选择这里进行发掘,可以起到既解开是否存在水渠,又可以验证是否是宫门的双重作用。考古队经过艰苦的发掘,最终确认了唐代水渠道龙首渠这一考古新发现!而先前勘探认为的“夯土宫墙”,实为水渠道清淤时,将清理出的淤泥长期堆积在地势较低渠道南岸所形成的层状堆积。之后不久,围绕唐代水渠道的考古新发现为重点,考古工作者又在水渠道发掘中发现了含元殿正南的中央桥梁、东侧的下马桥、水渠道南部东西大道、前往西朝堂的砖行步道、西侧下马桥等,从此揭开了大明宫御道考古新发现的大幕。

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唐长安城的规划设计影响巨大,在中、外古代都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进程中,其规划设计承前启后,先进的城市格局使长安城有效促进了大唐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迅速成为国际大都会。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都市的规划设计,朝鲜半岛及日本等古代都市的规划设计,长安城对其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多年的考古工作表明:唐长安城规模宏大、布局规整,城址由廓城、宫城、皇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廓城北部。廓城有南北纵向街道11条、东西横向街道14条。横纵笔直的街道将城址内部划分成大大小小108个方形里坊。唐代诗人白居易把长安城的布局形象称之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走在繁华西安城区,笔者回忆起这些年自己的考古经历,蓦然发现,我们引以为豪的大唐王朝国都——长安城,如今真的没剩下多少遗址。一方面是因为历代的天灾人祸,让本来就不容易保存的土木建筑只剩下了夯土。另一方面,因近些年的城市建设,唐长安城很多遗址还没来得及发掘和保护,便彻底消失在了挖掘机的轰鸣中,消失在了钢筋混凝土的浇筑中。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如今在西安城区能看到的真正唐代遗址总计也只有27处左右。如唐长安城北城墙遗址、西城墙遗址、延平门遗址、明德门遗址、含光门遗址、西市遗址(部分)、大明宫遗址(包含丹凤门、含元殿、麟德殿、玄武门等众多遗址点等)、兴庆宫遗址(部分)、大雁塔、小雁塔等等。其中遗址规模最大、遗址数量和考古成果最多,也最为集中的当属大明宫遗址。

这些已知遗址数量虽然不多,也多残缺不全,但却是大唐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的客观载体与文明实证。同时,唐长安城这些文物遗址也是陕西关中地区的千年历史文脉。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近些年,随着《盗墓笔记》等著作的走红,盗墓小说、盗墓电影成为时尚。受此影响,考古学也被很多人误解,认为考古就是挖宝,考古就是挖墓,着实让人无奈。真实的考古工作是怎样的呢?到底有没有传说中那般传奇?

《唐长安城考古笔记》中,笔者从专业角度讲述了真实的考古学研究与工作情况,是想让更多人正确理解考古学与考古工作。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考古学是近代出现的一门崭新的科学学科。本书尝试把考古、历史、文化和文学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目的是想尽力探索一些新的方法和形式,让广大读者了解专业领域的考古与历史,让更多人知道唐长安城考古工作背后的故事和经历,让考古走进大众的视野,融入人们的生活。

(作者:何岁利,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