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这五位获第十届茅奖的作家,都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9年08月16日12:53

人世间,有一个梁晓声

除了知青文学代表作家,知识分子这一身份似乎更贴近梁晓声近年来的创作。《中国生存启示录》《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梁晓声说》《郁闷的中国人》…… 看多了社会,阅多了人,世界的面目逐渐清晰起来,思想越发凌厉,处世却平和许多,举手投足都带着一股沉稳而内敛的“大气象”,以至有读者说,《人世间》,一听名字就符合梁晓声的风格,也是他能写出来的东西。详细

 

徐怀中《牵风记》:尽最大力量去完成精彩的一击

年近九十的徐怀中不觉得自己有多老——毕竟,一个能够在鲐背之年出版长篇新著的人,一定有着一颗年轻的心。坐在轮椅上进入会场,徐怀中的眼神中饱满思忆,看着在场的年轻人们,他说,“好像我是过了很久,从哪儿回到了这儿似的。”【详细】

 

《北上》:为了那条运河,徐则臣“腾空五周半”

运河伴随着徐则臣的写作,越流淌越遥远,也越厚重,哪怕现实中的河道已经干枯了。他逐渐累积了很多关于运河的知识,沿着运河走了很多地方。“慢慢这个背景在我的小说里会不安分,你对它的描写越多,认识越清楚,它就会变得越立体、越全面,你对它的疑问也会越来越大”。【详细】

 

陈彦谈《主角》:用浓烈的生命体验浇筑创作

角儿,也就是主角。其实是那种在文艺团体吃苦最多的人。当然,荣誉也会相伴而生。荣誉这东西常遭嫉恨怨怼。因而,主角又总为做人而苦恼不迭。拿捏得住的,可能越做越大,愈唱愈火;拿捏不住的,也会越演越背,愈唱愈塌火。【详细】

 

李洱:我想看看自己肩膀上还能放些什么

《应物兄》在《收获》杂志首发后,上海举办了第一次公开研讨会,评论家王鸿生根本没想到,自己这个主持人的角色完全是多余的,“作家、评论家30多个人争着抢话筒发言,有刚刚读完的,还有只读了一半的。” 现场有人感叹,多年来的文学研讨会没有出现过这种局面,因为观点不同当场就能吵起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