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贯通古今 面向当代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吴思敬  2019年08月12日11:44

中国古典诗歌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诗学形态,有光耀古今的诗歌大师,有令人百读不厌的名篇。对新诗人来说,这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是创新与突破的沉重压力。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光辉成就与悠久历史,新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新诗人要尽力挣脱古典诗歌传统的束缚与禁锢,不惜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中国的诗学革命之火;另一方面,新诗人的骨子里有着民族文化基因所决定的对古典诗歌意象、意境与表情方式的眷恋,他们的创作无时无刻不受到古典诗歌的影响,时至今天,新诗人身上传统的烙印也处处可见。因此,对古典诗歌与新诗的诗学内涵加以探究,盘点中国古典诗学的家底,考察中国新诗的现状,摆正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关系,弄清新诗人从古典诗歌中应该汲取什么、摒弃什么,就成为当代诗歌理论界必须关注也必须承担的一个重大课题了。

杨景龙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完成了《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一书,出版发行。作者此后又不断加以完善,增补了大量内容,于近期推出了修订本,为古今诗歌传承研究提供了一部扎实的奠基之作。

《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修订本是一部有特色的书。其特色在我看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贯通古今的学术眼光,面向当代的学术立场,坚实厚重的学术内涵。

贯通古今的学术眼光,指作者不把自己局限在古代诗学的某一领域,或是现代诗歌的某一阶段,而是把从古至今的诗歌看成一个整体,在形式的不同之间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在思想的冲突之中寻找它们共同的精神品格,从而在古今诗歌的交叉部位为诗学理论拓展新的思维空间。诸如作者借鉴荣格的“原型”理论,指出古代的那些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情感内容的“原型”“母题”,总要对后世文学进行笼罩性的渗透,致使一些形式或模型在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变化中一直保存下来,或显性或隐性地出现。如“乡愁”这一母题,以“登高思亲”而言,作者先从《诗经·魏风·陟岵》讲起,指出其每章的首句,都写了抒情主人公登上山冈的高处,遥望故乡亲人的情景。此后这样的情景在屈原、谢朓、宋之问、柳永等诗人的作品中不断出现,一直延伸到现当代新诗中。我国台湾诗人白灵的《西望》,写诗人在“居此千山之上”的高处,仿佛看到了“祖先们的血泪”,听到了他们的“期语”。正是由于有了贯通古今的眼光,作者才发现我国古代诗论所说的“诗胎”“诗祖”,近似于西方文论中的“原型”“母题”,同一“诗胎”“诗祖”即“原型”“母题”所衍生出的作品,往往具有基本相同的主题和手法。像这样贯通古今的发现,确实打开了古今诗学比较的新空间。

面向当代的学术立场,指的是作者立足于当代,对繁荣当代诗歌创作、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诗学体系有所裨益。正如作者所言,历史上的诗学理论著作都是通过对文学史、诗歌史或词学史的研究,通过对同时代作家作品的评鉴,来力图改变当前文坛的流行风习,为当代创作标正鹄的、树立典范的。正是基于面向当代的学术立场,作者在梳理、阐释了古今诗歌思想观念渗透和艺术技巧传承的基础上,写出了对当代诗歌创作与研究现状的关切。在《月亮的背面——古典诗歌的负面影响》一文中,作者指出由古典诗歌的主情传统到新诗中的“滥情”与“颓废”;由宋诗的主知传统到新诗中的“直白”与“晦涩”;由元散曲的俚俗诙谐到新诗中的“鄙俗”与“油滑”……对新诗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就事论事、简单粗暴的指责,而是从传统中找原因,这样的批评无疑是切中肯綮、入木三分的。

坚实厚重的学术内涵,是指这部书显示了作者跨越古今、沟通中西、厚积薄发的学术造诣。作者把本书的主要内容分成主题篇、方法篇和典型篇三大块,在主题篇中涉及时间、生命、爱情、性别、政治、伦理、爱国、乡愁、自然、哲学等题目,主要比较了古今诗歌在“写什么”方面的异同。在方法篇中则罗列了押韵、建行、复沓、对偶、意象、比兴、象征、意境、叙事、戏剧化、互文、用典、拟作等技巧与手法,主要比较了古今诗歌在“怎样写”方面的异同,从而展示了作者总揽全局,视野开阔的胸怀。另一方面又体现在所论述诗学问题的深度上,即作者对上述问题一一阐述时不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凝聚着作者考察的细致与思索的深刻。以方法篇中对“拟作”的考察为例,作者指出创造从模仿开始,从魏晋时代起,因为有了丰厚的古代诗歌传统积累可资效法借鉴,诗人中开始兴起拟作的风气。在列举了古人与新诗人的大量拟作之后,作者进而讨论了现代诗歌中普遍存在的“戏仿”:如罗青的《观沧海之后再观沧海》对曹操《观沧海》的戏仿,曲有源的《雨巷》对戴望舒名篇《雨巷》的戏仿等。这类作品通过对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的仿效,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的目的,从而让读者耳目一新的同时获得某种启示。类似这种由古人的“仿作”一直延续到现代诗“戏仿”的考察,在书中多处可见。此外,作者在“典型篇”中对胡适、闻一多、戴望舒、卞之琳、梁宗岱、纪弦、余光中、洛夫、郑愁予、昌耀、任洪渊、舒婷、于坚等现当代诗歌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诗人的逐一考察,既是对“主题篇”“方法篇”涉及的问题的深化,又是对这些诗人艺术个性由来的追寻,本身便是一组富有特色的寻根溯源、内涵厚重的诗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