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西游记》主创聚首国图 共话经典
为促进广大读者对我国古典名著内涵的理解,感受经典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8月3日,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举办“致敬经典•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艺术”系列名家讲坛之“国粹与名著”公益讲座。知名表演艺术家、86版《西游记》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唐僧扮演者汪粤,《西游记》副导演、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长孙荀皓,《西游记续集》沙僧扮演者刘大刚来到现场,共话《西游记》拍摄经历。
活动现场
六小龄童通过自身拍摄经历为现场听众讲述孙悟空的角色魅力和美猴王精神,分享了自己对西游文化的理解。在他看来,美猴王精神是猴、神、人三方面的结合:猴的动物性体现在悟空的身体和行为,所谓“猴身猴性”;神的传奇性重在经历,天庭、地府、龙宫、西天,通行无阻;人的社会性则体现在人格化的性格上,情感丰富、重情重义。“过了一山又一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人生的道路艰难险阻,但只要坚持不懈为之奋斗就一定能够抵达成功,六小龄童鼓励现场听众,要像孙悟空一样“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
现场观众认真聆听
主创团队针对如何诠释传统经典名著、塑造艺术人物、再现艺术经典等问题做了深入剖析,重点阐释了国粹艺术对电视剧《西游记》创作的重要影响。荀皓表示,戏曲与《西游记》之间联系紧密,对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并无任何外国歌剧、话剧的经验可供借鉴,只能取材传统戏曲,通过戏曲中特有的节奏与程式表现悟空身上“猴性”的一面。他认为,当今的表演艺术需要充分重视国粹传统,从中吸收精华;同时,戏曲等传统艺术门类也要注意取今复古,“如果派而不流,就是死水一谭”。汪粤与刘大刚分别介绍了拍摄背后的故事。汪粤说,开拍前他曾去法源寺体验生活一个月,剃掉头发、穿上僧衣,和僧众朝夕相处,就是为了演好唐僧。电视剧《西游记》上映后,汪粤曾被许多小朋友认为是坏人,因为剧中“他总给齐天大圣念紧箍咒”。刘大刚饰演的沙僧是一个勤勤恳恳、吃苦耐劳的形象,脖子上的大佛珠起初用空心塑料制作,由于分量不足总是随风“飞舞”。后来刘大刚将其改用实心木头重制,“这样一来就显得稳重多了,表演也更顺畅了”。因拍摄需要,演员们常常要在夏天拍冬天戏,在炎热的天气里穿着棉袄棉鞋,盖上被子烤火,“那时候的确挺苦的,甚至能听见汗水滴到地上的声音”,刘大刚对当时的艰苦岁月记忆犹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益求精、通力合作,才最终成就了堪称经典的电视剧《西游记》。
主创团队与小朋友们互动
在互动环节,主创团队的四位嘉宾与小朋友们一道摆出孙悟空的招牌动作合影留念,共同致敬经典、献礼祖国70华诞。据主办方介绍,此次讲座也是国家图书馆在110周年馆庆期间为青少年读者准备的一份暑期礼物。
六小龄童为获奖小作者颁奖
讲座结束后,国图艺术中心主办的2018年“我与四大名著的故事”主题征文颁奖仪式举行,六小龄童为个人佳作奖、个人优秀奖和团队优秀组织奖获奖者颁奖。
据悉,“致敬经典•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艺术”系列自开办以来已有多位嘉宾莅临,87版电视剧《红楼梦》导演王扶林,《长江之歌》词作者胡宏伟,话剧表演艺术家、导演蓝天野等先后从不同角度回顾、分享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优秀艺术片段。8月31日,国图艺术中心还将邀请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歌《红星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词作者邬大为带来公益讲座“音乐与人生”,分享在歌词创作中的心路历程,以及音乐对个人发展的深远影响。(陈泽宇)
(摄影:汪凯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