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探究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路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孙美娟  2019年08月01日08:29

比较文学既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跨越中西的国际性学科。构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话语体系,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在中西对话中阐发中国文学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不只是为了简单的求同,而是在相互尊重差异性、保持各自文化个性与特质的前提下进行平等对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曹顺庆表示,我国在跨越中西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但目前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差异的可比性问题认识不够充分,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自己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高旭东认为,构建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教育部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就是希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具有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第二,构建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要在东西方跨文化对话中进行双向阐发,而不只是以西方的批评话语阐发中国文学。第三,构建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要从比较文学上升到比较诗学的话语层面。面对西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批评等片面的现代文学批评,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要用中国批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更高层次上加以综合,这样才能真正构建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

中国比较文学崛起与繁荣虽然受到了世界比较文学的影响,却有着自己发生、发展的独特过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向远谈到,学术史研究表明,中国比较文学不是古已有之,也不是舶来之物,它是立足于本土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全球交往的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现象。从学术成果的数量上看,中国比较文学在近20年间的成果已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和研究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中国比较文学在组织上建立了被纳入现行教育体制的专门研究机构,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学科部门,并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再到博士后流动站的系统连贯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比较文学在中国学术文化体系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位置。

提炼有创新性的标识性概念

中国比较文学是立足于本土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全球交往的语境下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科学。王向远认为,中国比较文学与西方比较文学的深刻差异在于,中国比较文学一开始就奠基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跨越了东西方文化,致力于异质文化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补和互动。就当代比较文学而言,中国学者近30年来,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东西方文化关系史的研究等方面出版了300多种著作。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中,中国学者矫正了西方的一些理论偏颇,开拓并加深了理论探索的广度和深度。此外,中国学者写出了多种断代史与通史著作。同时,我国数百所大学文学系科普遍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由此可见,中国比较文学有自己固有的特征和学科理念。

变异学的提出,解决了比较文学中差异性的可比性问题。曹顺庆告诉记者,比较文学变异学,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现象在影响交流中呈现出的变异状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相互阐发中出现的变异状态的研究。通过研究,探究比较文学变异的规律。比较文学变异学学科理论提炼了一个创新性的标识性概念,打造了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了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建立了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体系,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