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齐奥朗:孤独不是教你踽踽独行

来源:澎湃新闻 | 陆象淦  2019年07月22日08:10

【编者按】埃米尔·齐奥朗,罗马尼亚当代作家和哲学家,一九一一年出生于罗马尼亚西北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锡比乌城的一个乡村神父家庭,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二年于布加勒斯特大学攻读哲学。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五年获洪堡大学奖学金赴德国读博。一九三七年获奖学金赴法国深造并定居法国,长期居于法国大学校园,在图书馆研读和写作。他先后用母语罗马尼亚语以及法语写作,发表的作品集达二十余种,大多为随笔、断想、冥思、格言、警句等。齐奥朗的晚年和身后声名鹊起,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短短数年间,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苏珊·桑塔格、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等都深受其影响。本文摘编整合自译者陆象淦为齐奥朗《思想的黄昏》《着魔的指南》两书所写的译序,由澎湃新闻经花城出版社授权发布。

直面孤独,拒绝名利场,隐居底层,不求虚名,孜孜不倦地阅读和写作,兼收并蓄各派思潮和学说,努力探索人生的真谛,这是齐奥朗作为思想家和作家终其一生所尊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在他看来,孤独可以使人远离追名逐利的喧哗,净化心灵,潜入冥思,深刻反思和求索,杜绝人云亦云和随波逐流,提出独特的创见。他的格言告诉我们说:“孤独不是教你踽踽独行,而是教你成为一个独特的达人。”

埃米尔·齐奥朗,一九一一年出生于罗马尼亚西北部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锡比乌城的一个东正教神父的家庭。就其母系的背景而言,他的外祖父曾被奥匈帝国封为男爵,跻身贵族行列。在锡比乌城偏重德语教育的格奥尔基·拉泽尔中学完成中等学业后,齐奥朗十七岁进入布加勒斯特大学攻读哲学。得益于通晓德语,他在大学期间就潜心研读康德、叔本华特别是尼采的原版著作。一九三三至一九三五年获得德国洪堡大学的奖学金,赴柏林深造。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又接触和研究了当时颇为热门的德国新康德主义社会学家西梅尔、生机论运动的倡导者克拉格斯、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海德格尔以及将偶然性作为思想体系核心的俄国非理性主义哲学家舍斯托夫等人的学说。一九三六年,返回罗马尼亚后,他在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的布拉索夫城的一所中学谋得了哲学教师的职位。翌年,又获得布加勒斯特的法兰西学院奖学金,以撰写博士论文的名义赴法国巴黎研读,直至一九四五年正式定居法国。

齐奥朗的写作生涯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中期的第一阶段,用他的母语罗马尼亚语写作;一九四七年开始至一九九五年逝世的第二阶段,用法语写作。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显示出极高的写作天赋和创造才华。一九三四年,齐奥朗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在绝望之巅》荣获罗马尼亚处女作奖励委员会奖和罗马尼亚青年作家奖。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先后用罗马尼亚语和法语撰写和发表了二十余种作品,大多为随笔、断想、冥思、格言、警句和通讯等短小精悍之作,以文笔简洁而含义深睿著称。尽管有评论家断言他是怀疑主义或虚无主义者,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的青春打上了德国浪漫主义的深刻烙印,毕生崇尚法国、俄罗斯等各种形式的浪漫主义。

《思想的黄昏》是齐奥朗于一九四〇年出版的用罗马尼亚语撰写的第五部作品,以探索西方传统文明、人生、生死、命运、信仰、孤独、爱情等问题及其价值为主题,常常在惊世骇俗乃至匪夷所思的语句背后,揭示出潜在的真谛。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战争的风暴和大屠杀的浩劫席卷欧洲和整个世界,齐奥朗在书中严厉地批判趋于衰落的西方传统文明和基督教的原罪与救世学说,沉痛地呼号“世界在心灵的边缘衰老,而思想正在进入黄昏。宇宙展现着它那令人恐惧的微笑,而我——生命的象征——在其中认出一个食人的天使”。在这善恶相争的世界里,“恶为我们揭示时间的魔鬼本质,善则是未来的永恒潜力。恶是抛弃,善则是感悟的蓝图”。这或许是解读这部作品之所以被命名为“思想的黄昏”的钥匙。

齐奥朗一生反对浪得虚名,厌恶沙龙里的高谈阔论和炒作包装,认为那“无非是极肤浅的东西或许都可以冒充为最高深莫测的思想”的一场表演,毫无价值。在他看来,写作是一种极个性化的个人行为,作家写作时与之相伴的只是他自己,守望着巨大的孤独。因此,齐奥朗拒绝参与和接受作品的评选及相关奖项,甘于默默无闻。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在他的晚年和身后却依然声名鹊起,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短短数年间,他的作品被迻译成十几种文字。在他的祖国罗马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树立起了他的半身纪念铜像。二〇〇五年,罗马尼亚科学院追认他为荣誉院士。在巴黎、布加勒斯特、锡比乌和克卢日等城市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凡此种种,或许如他曾经不无嘲讽地说的“荣耀赞美尸体”,但毕竟是来得不算太晚的历史的选择。

《着魔的指南》是齐奥朗用罗马尼亚文写作而在此前没有发表的作品,由罗马尼亚人文出版社根据他留下的两份手稿整理和编辑成书,一九九一年首次出版。该书篇幅不大,据齐奥朗在手稿上的标注,一九四〇年至一九四三年撰写并修改于巴黎,内容为游历欧洲特别是南欧和巴尔干的见闻,以及对于西方文明和宗教的随想。在风格上,除了保持他一贯推崇的反系统的碎片化叙事,以独特的构思在多个层面上切入问题和提出见解之外,刻意引用某些《圣经》故事,反其道而评说,鞭辟入里地抨击宗教救世的虚伪和自欺欺人。在以散文诗的形式赞美蓝天、绿地、高山、大海的俊美和壮丽同时,深刻揭示西方传统文化和文明衰落的困境,巴尔干世界特别是他的祖国罗马尼亚民族的悲惨遭遇,世代承受的屈辱和不公,字字句句浸透着对民族、国家的挚爱和悲愤的激情。

齐奥朗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时曾经说,他的书既不是压抑的,也不是抑郁的,而是怀着狂怒和激情书写的。表达,乃是一种心灵的解放。一本书即是一个伤口,应该唤醒读者,改变他们的生存。毫无疑问,《着魔的指南》也是一个这样的伤口,一个流血的伤口。

《思想的黄昏》,[罗马尼亚]埃米尔·齐奥朗著,陆象淦译,花城出版社 

《着魔的指南》,[罗马尼亚]埃米尔·齐奥朗著,陆象淦译,花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