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谢倩霓“小青春成长不烦恼”系列:为成长释烦解惑

来源:文艺报 | 叶显林  2019年07月22日11:40

“小青春成长不烦恼”,显然是“骗人的”!

“小青春期”是青少年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包含着急剧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别无选择地去接受巨大的生理变化,还有家庭、社会等因素综合导致的巨大心理变化,让他们不安地、甚至是恐惧地迈向青春期,艰难地完成由少年向青年的转变。

当青少年进入这样一个陌生而关键的人生阶段时,“不烦恼”于他们而言,大概只能是一种奢望。

“小青春成长不烦恼”系列作品,包括8部谢倩霓书写“小青春成长”主题的作品,书写的对象均为13岁至17岁正处于“小青春期”的青少年,“烦恼”正是作者着力表达的主题,且决不只是“烦恼”这么轻描淡写。她书写的,更有他们自身不被理解和无法理解身外的“迷茫”,更有他们憧憬未来而又担心未来的“惶恐”,也更有他们否定自我寻找自我重塑自我的“阵痛”,甚至是与他人与家庭与社会冲撞之后所体验的撕裂般的“剧痛”……作者描写的正是这些处在“小青春期”的青少年的烦恼、迷茫、惶恐、阵痛、剧痛等复杂的情感体验。

这一切的情感体验,一方面是青少年自身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必然,另一方面则是由家庭、学校,乃至社会促成的。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长,这一阶段的青少年们有了更多的渴求,他们渴求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了解自我之外更为复杂的社会。这一过程本身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一如草木的生长开花结果一般自然,但事实并非如此。

比如《喜欢不是罪》中高一女生朱若葵,她在一对开明而知性的父母的引导下,就像一朵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逐渐盛开的向日葵,散发着青春的光彩。但因与笔友的一场“约会”,她遭遇了一场人生的“暴风雨”;幸运的是,她从父母辈悲剧性的青春故事中吸取了教训,最终完成了自己情感的嬗变。

但是一如现实生活那样,因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复杂”,幸运如朱若葵的少年终归是少数,多数青少年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总是会遭遇这样那样在他们看来难以释然的困顿,甚至难以承受的挫折。比如《风走过树林》中的肖朵朵,因为母亲对她的畸形管束以及投射性的指责,导致了她的自我认知障碍(自卑)和对他人(比如对她的母亲)的片面认知和误解;而她的同学高玉雯虽然家境优裕,但父母远在异国且即将离异,她成了一个不乏存在的现象——城市里隐形的“留守儿童”。

《青春潘多拉》中美丽傲气的沈香香则是一个更为普遍的存在,即精神上的“留守儿童”。她遇到问题时往往只能求助于同龄人,而很多时候,同龄人的认知会处在同样的水平,非但不能解决反而会加剧问题的存在。在她的生活中,父母未能及时予以沟通和疏导,成功的父亲工作忙碌,无暇顾及她的感受,沦为“家庭煮妇”的母亲在她眼里又缺少见识。父母于她几乎只是符号的存在,很少与她进行精神上的沟通。

《忆棠的夏天》中的沈忆棠更是一个刹那间失去自我的极端存在,但这种暂时的自我迷失,无疑是很多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历和感受过的。

以上所列只是从谢倩霓这套作品中随手拈来的几个人物。实际上,谢倩霓在她以“小青春”为题材的十多部长篇小说、三十多篇中短篇小说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有着不同生活背景的形形色色的青少年形象,堪称当代少年生活的万花筒,其中不惟有阳光灿烂、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与人为善的,也有自我封闭、敏感多疑、装腔作势、心藏荫翳的。但无论如何,不期的小青春,都是他们无法逃避的。它总是或平淡或热烈或冷酷地翩然而至,且不会按照任何人期望的节奏和轨迹运行,带给每一个青少年独特的成长体验。他们最终都不得不抛开曾经拥有的“童话世界”,直面和拥抱现实生活的真实和复杂,在烦恼、迷茫、惶恐、阵痛,甚至“剧痛”中走向更加成熟的青春年华。而读者也跟着他们走近一个个充满悬念的故事,感悟一段段各色各样的人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化解现实生活中的难题。

实际上,谢倩霓的“小青春成长不烦恼”系列丛书,寄寓了作者和出版者的一种冀望,希望用“他山之石”为成长中的青少年铺就出一条没有烦恼或至少可以少一些烦恼的成长之路。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作品还有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作品中多有对当下少年的上一代人生活的描写和反照,从而让已身为父母、师长的人去思索,并明确地告诉他们:青春的成长不只是少年自己的成长,更是身为父母师长的人与少年的共同成长,由此才能顺利实现少年成长的蜕变。

说实在的,作为一个曾经的编辑,曾一直希望自己有机会出版一批关于“小青春”题材的作品,尤其是在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所关注的年龄段逐渐低龄化的当下。处在“小青春期”的青少年因为缺少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被迫去阅读更多的成人作品,或是转向一些网络作品以及其他形式的娱乐,这于他们的精神成长,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如今见到这套“小青春”题材的作品,感到十分欣慰。更衷心希望,这套作品能走到更多的青少年手中,为他们的成长释烦解惑、消恐弥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