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马誉炜《1976,红星在唐山闪耀》:一次震撼心灵的精神回顾

来源:文艺报 | 李西岳  2019年07月05日08:52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的7.8级大地震,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被列为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地震发生后,许多作家用文字记录了那场毁灭性的灾难,其中,在地震发生10周年后,即1986年,钱钢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影响最大,因为作者花去十来年的时间采访研究,立誓要为整个人类留下一场关于大毁灭的真实记录,留下关于天灾中人的真实记录。而在地震发生43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很欣慰地看到了马誉炜的自传体长篇报告文学《1976,红星在唐山闪耀》,我用一天的时间把作品读完,很受感动,也很震撼。作者用自己参加唐山抗震救灾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还原了当年灾难和救灾的真实场景,讴歌了人民子弟兵在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再现了在惨绝人寰的灾难面前,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所表现的人性之光的大美和心灵之光的大爱。我认为,这既是作者一次刻骨铭心的心灵感悟和精神回顾,也是当年一名参加抗震救灾的战士,对唐山这座英雄的城市和英雄的人民倾情奉献的一份厚礼。

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记录革命战士在“战斗”里成长。1976年的中国,天灾与人祸达到了历史上的顶点: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4月5日,天安门广场爆发“四五”运动;7月6日,朱德委员长逝世;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作者就是在这一年的年初应征入伍,从一个农村青年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新兵训练结束,接到上级命令,天安门广场爆发“四五”运动,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整装待发准备到北京执行“劝阻”任务,在部队操场上苦苦坐等了两天,后来得知事件平息,部队解除战备状态进入正常训练。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作者所在部队奉命摩托化行军前往唐山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作者用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部队开进的详细过程,记录了被地震夷为平地的唐山当时的惨状,记录了部队到达灾区后,迅速展开的一系列救援活动:救人、找水、运尸……没有大型救援设备和工具,没有专业救援技术和经验,战士们用手扒肩扛,救出一个个幸存的生命,挖出一具具罹难者的尸体,作者没有把自己写成高大全式的英雄,而是很真实地描述了自己第一次见到尸体的恐惧,因为在家时只见过爷爷奶奶去世后的尸体,正因为把遇难者都看作是自己的亲人,也就没有了恐惧心理。作者刚入伍就赶上部队执行急难险重的大项任务,因为在抗震抢险斗争中表现突出而火线入党,这在新兵中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作者以一个普通救援者的视角,用来自第一现场的真实报道,用热血青年热烈而赤诚的情感,书写了一名战士在“战斗”中成长的亲身经历,见人见事,有景有情,既朴素客观又真实感人,虽娓娓到来却如石破天惊。作者说,救灾现场就是一部人生教科书,也是一个社会大舞台,对于像我这样刚步入社会、涉世未深的年轻战士来说,是一次精神和意志上的加钢淬火。正是这种加钢淬火,使作者一路由战士成长为将军,成长为作家。所以说,这部作品,也是记录作者在部队中锻炼成长的心灵史。

用真实的情感记录灾难中的个体生命。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给英雄的唐山以毁灭性打击,给幸存的唐山人留下不堪回首的心灵创伤,也给救援者留下关于灾难、关于生命刻骨铭心的精神记忆。这里,每一个生命的陨落与再生,都是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是一首首音符跌宕情感悲欢的歌。当一个婴儿被成功救出,战士们跳跃欢呼;灾难发生后13天被救出的女工卢桂兰,使出最大的力气高喊:“毛主席万岁!”“解放军万岁!”这是那个年代,感情深处最真实的表达,就像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被救出的敬礼娃娃、可乐男孩儿一样,大难彰显大爱,生命不分高低尊卑,不分男女老幼,都值得我们百倍尊重。这种生命与生命在危难时碰撞出的耀眼光辉,证明了人类的大爱与大美,是对生命最完美的诠释和最崇高的赞礼。然而,作者讲述的故事中,也有壮烈的,甚至凄美的。这里悲壮的典型人物是王彦修,王彦修是我入伍时24军某团的战士,我1977年1月入伍时,部队还在宣传这个典型,他归队途中在唐山火车站赶上大地震,他一个人救出多名旅客和车站工作人员,最后壮烈牺牲,被中央军委授予“雷锋式的战士”光荣称号,作品对这一英雄形象做了客观回放,让人们再一次唤起对英雄的追思与敬仰。说凄美的故事,是指255医院那些因地震而凋零的花季女兵们。唐山的255医院是那次地震的重灾区,当时医院的工作人员、休养员和家属、孩子共有1300多人,幸存的只有40多人,被地震夺走生命的仅年轻女护士就有65人,最大的才23岁,作者用颤巍巍的语言记录了4个女兵凄美的故事:文学爱好者甄颖影、文艺骨干阮一江、爱美姑娘丰承渤、热恋中的惠婷,她们都是花季少女,是穿军装的白衣天使,她们美丽的青春之花刚刚绽放,幸福的生活正在向她们微笑,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却夺走了她们年轻宝贵的生命,令人扼腕痛惜,可恨的大地震,就是这样毁你没商量。在那场历史罕见的大地震中,解放军既是救援者,也是受难者,多有遇难者。但他们在灾难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被后人所景仰。

以士兵的姿态仰望那场大救灾的指挥者们。参加唐山抗震救灾时,作者只是一个战士,而且是个新兵,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东西,是有局限性的,但在大灾大难面前,指挥员也是战斗员,作者既看到了军师团营连各级领导的指挥若定,也看到了他们的身先士卒,另外,作者有40余年的军龄,尤其后来到北京军区政治部任副主任之后,利用工作之便,查阅了当年北京军区参加抗震救灾活动的有关档案资料,采访了当年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的一些领导,弥补了当年的亲历不足,使作品突破了个人经历的局限,视角变化、视野宽阔、思想内容更加厚重,信息量也随之加大。比如,作品写到了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三位副总指挥: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选进,副政委万海峰、迟浩田。那是一场特殊的战争,以上几位高级将领都是身经百战久经沙场的老兵,他们在特殊的指挥岗位上,指挥调动着前来救灾的千军万马,使救灾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也曾采访过肖选进和万海峰将军,两位将军说起自己的历史,抛开战争年代不提,和平时期最引以自豪的就是组织指挥了唐山抗震救灾,他们都认为,那不比指挥一场大兵团作战容易。后来,我听说,那时部队也高喊“灾情就是命令”的口号,地震发生后,交通、通信中断,有些部队一边向灾区机动一边请示报告,保证了第一时间到达灾区,第一时间抢险救人。唐山大地震,大灾无大疫、大灾无大乱,与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与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有力指挥是分不开的,这些都将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史册,载入人类的历史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