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素女与魃》研讨会举行,专家聚焦—— 创世神话遭遇传统戏剧:探索过去、当下、未来相通的点
洪荒上古,乐神素女与旱神魃姊妹情深,当战火燃起,爱、仇恨、蜕变、救赎种种情感纠缠涌动,命运的齿轮加速旋转……在自从去年10月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首演后,上海越剧院的大型创世神话越剧《素女与魃》进行了进一步的打磨和提升,从剧本、表演、舞美等方面做了调整,以期让神话和越剧有更紧密的贴合,也让观众对作品有更清晰的观感。近日,这部经过打磨和提升的越剧再次上演,《素女与魃》专家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素女与魃》以上古黄帝时期的涿鹿之战为背景,通过对生命之神“素女”与战争之神“魃”之间情感纠葛的描述,呈现了宏大战争里两名女子的爱与友谊,同时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而创世神话,是一个民族之文学与性格的源头,中华创世神话则是孕育中华文明之起源。选择这样一个题材进行创作,正是以一次寻根之旅,从源头上探寻中华文明的内涵,表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传达东方文明的价值理念。
“现代人写创世神话题材的作品,只有一个外衣还不行。远古创世神话在当今舞台再现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是什么?主创团队对创世神话和此类剧目创作意义和价值,都需要深刻而深入的把握,从而体现创世神话的题材应有其独特意义和剧种独特的当代呈现。”提及当下火热的创世神话题材创作,中国剧协副主席季国平表示。
最初,上海越剧院邀请青年编剧罗周进行剧目创作时,提出了“双女主”的设想。这在越剧创作中十分罕见。条件反射般的,一个怀抱锦瑟的白衣女子与一个手持火戟的红衣女子在她的脑海里出现,这便是素女与魃。而涿鹿之战正是上古神话里最著名、最浩大的战役,“其文史价值可与西方特洛伊之战相媲美。战争双方汇集了黄帝、蚩尤、风后、雨师、风伯、应龙、雷兽、夔、九天玄女等一大批鼎鼎有名的神话人物,战局跌宕起伏,几乎涵盖了古人对于自然神力的全部想象。”在剧本的创作随笔中,罗周这样写道。
遥远的上古神话、宏大的史诗级战争,一动一静、一生一死的双女主并立,对原本擅长儿女情长的越剧构成了不小的挑战。在2017年审读剧本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仲年的审读意见上写的便是,“觉得本剧不太适合越剧演出”。“我觉得它的文辞是很美,但这文辞不是越剧的文辞,用越剧来唱比较困难。而且故事人物众多,剧情庞杂,究竟要说什么,当时的剧本呈现还不是太清晰。”他回忆道。
两年过去,这部剧经过了数次修改、打磨和提升,在观看了现场演出后,张仲年觉得最终的呈现跟他原来想象的有些不一样。“首先是精致,整个演出的处理很精致,服装设计、布景、灯光都有一种现代感,跟过去传统越剧的表现手段有比较明显的变化。”他说:“中国神话不像希腊悲剧,希腊悲剧里的神是按人写的,所以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各种各样的欲望,但在以前,中国神话中的人物基本上是完美无缺的。这个剧把中国神话里面的‘神’开始转化为‘人’,开始有了‘人’的质地。”
“上海越剧院试图通过这次探索,拓宽越剧的表现领域、题材以及艺术表现力,这些追求,在这部戏中体现出了一定成果。”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表示。
主创团队也认为,《素女与魃》讲的虽然是神仙的故事,呈现的却都是人类的情感。姐妹情、男女情、众生情,皆是朴素人情,所以,他们不仅想向观众展示一段上古的神话故事,更想传达代代不变、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借此激发观众的共鸣。
在原上海京剧院院长、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长单跃进看来,《素女与魃》表面上是温情的女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人物的符号中潜藏哲理的思考,观众可以将它视为一个寓言式的框架。“素女身上集结了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价值观念,包括她对生命与人性的温情,对艺术和自然的仁慈温柔。魃的身上则集结了人的刚性、野性、原始冲动,甚至后期表现出对杀戮生命的快感。这些因素不是截然分在两个生命个体上的,可能融汇在我们每个人身体中,这就是人性的复杂。”
《素女与魃》从立项到最终呈现,也见证了一批上海越剧青年演员的成长。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介绍,该剧的创作团队和演员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大部分演员都是第一次担当新编大型剧目的角色。“与很多年前我看个人专场的时候相比,这批青年演员的唱做念打武,各个方面跟过去比都有很大的变化,更成熟了。这批演员聚在一起演这么一出戏,摆出了一个青年的阵营。他们的崛起和逐渐成熟,是非常可喜的。”张仲年表示。
“对于上海越剧院也好,对于青年演员也好,对于整个主创团队也好,《素女与魃》是大家共同不断往前探索和发展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试图打造上越未来的团队,体现出一种艺术风格走向。”梁弘钧说。
上海剧协副主席沈伟民则将上海越剧院对这一题材的呈现,称为“可贵的第一次”。“上海越剧院在越剧的发展史上有很多‘第一次’,拍摄戏曲电影,将热门宫廷题材的网络小说《甄嬛传》搬上舞台等等,都是第一次。这次,在擅长表演才子佳人、呈现柔美婉约风格的越剧舞台上展示中国远古神话中宏大的战争场面和爱恨情仇,也是越剧舞台上的第一次。这‘第一次’肯定会迎来关注和争议,这是非常正常的。这些关注和争议,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一个剧种有没有生命力,有没有试图拓展和展现出它种种的可能性。越剧的剧种优势就是善于吸收各种养料,来滋润剧种生命力的持续和旺盛。所以,这样一种探索的可能性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通过这样一种探索,上海越剧院试着寻找越剧过去、当下和未来相通的一个点。”
“这部剧中鲜明强烈、奇幻烂漫、画面感十足的场景,是一次勇气十足的开拓。它截然不同于人们较为熟悉的《天仙配》《牛郎织女》《柳毅传书》《追鱼》等神话剧,更似‘二次元’产物。实际上我孩提时便爱上动漫,博士毕业后还曾短暂投身于漫画行业。兴许,《素女与魃》正是身为戏曲编剧之我与我那动漫之魂的一次邂逅,它可能且仅可能出现在神话剧中。我多么幸运,遇见了上海的创世神话项目、遇见了上海越剧院,遇见了乐于尝试与突破的主创、同仁们。在他们的悉心帮助下,将‘不可能’一点点化为‘不,可能’,一度二度三度之间,不断斟酌、修补、调整、弥合,一面牢牢把握越剧本体,一面谨慎而勇猛地前行。前行过程中,今日之我,得以在时间的河流中逆流而上,遇见昨日之我,碰撞出新的火花。”罗周表示。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如何继续强化题材和主题的创世意义、独特内涵和当代价值,如何继续清晰故事脉络、丰满人物形象,加强人物性格和心理转换的塑造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马博敏、李守成、李伟、郭宇、曹凌燕、郑荣健、廖夏璇、吴波等专家和学者参加了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