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大陆创意写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来源:海上创意(微信公众号) | 叶炜 王军雨  2019年06月19日16:46

摘要: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创意写作伴随着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创意写作中国化的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都处于不断丰富的过程之中,在理论建构方面,中国大陆学者通过翻译、访学等方式不断完善创意写作理论;实践上,通过以高校为研究基点,形成了不同的建设路径。同时随着创意写作的不断发展完善,中国内地开始通过高校建设成果向各个年龄段、各个学习阶段辐射,逐渐形成体系完善、层次分明、目的明确的创意写作发展路径。

关键词:创意写作中国化;理论建构;路径实践

 

“创意写作”兴起于19世纪末期美国高校文学教育教学改革,首先作为“一项在全国高校内开设的小说、诗歌写作课程的校园计划”和“一个招募小说家、诗人从事该学科教育教学的国家体系”形式出现。[①]“创意写作”一词由英语Creative Writing翻译而来,包括虚构文学写作和非虚构写作,属于“艺术型硕士”(简称MFA)的一种。其在二战前后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更多时候,被翻译为“创意写作工坊”,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完善,这一专业如今在国外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学模式。

国内关于创意写作的译介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这是中国经济重新进入高速发展轨道的时期,是各项事业重建,百废待兴的年代。中国写作协会在1980年底成立,会刊《写作》杂志经批准创刊,“一会一刊”有利团结了写作界学术同好,写作研究出现繁荣局面。与此同时,各种国外的学术思想也纷纷被引进。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土学者将“写作学”“创造学”的概念融合,提出了“创造写作学”的学术观点。[②]这个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西方创意写作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创意写作在中国的最初萌芽。

2009年,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正式引入了创意写作这一概念,国内创意写作由此上升到学科的高度。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作家能否被培养”的激烈讨论。这一年,复旦大学获批成立国内第一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点,这是创意写作在中国正式生成发展的标志性事件。随后短短五六年时间,经过如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共同努力,创意写作专业实现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三个学位层次的招生。但由于引进的时间较短,相对于美国、中国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意写作产业的发展,中国大陆目前还处于起步的阶段。以中国香港为例,其创意写作的发展不仅只局限于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通过中小学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学、社会培训的共同作用,它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也更加全面。结合目前国内创意写作的发展状况来看,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相应的课程设置也相对成熟,而本科和博士阶段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数量少、学科没有统一命名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意写作在国内的推广普及。但同时我们发现,国内创意写作的发展体现了强烈的理论自觉性,在理论建构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创意写作中国化进程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创意写作的中国化正在扎实推进之中。

一、创意写作中国化的理论建构

创意写作源自欧美,与欧美有所不同的是,国内的创意写作从一开始就有着强烈的理论自觉性。通过对创意写作的理论建构,指导高校的学科发展,也指导着创意写作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虽然已经形成了共识,但目前国内仍然有着“作家能否被培养”的争议,对创意写作到底是什么以及与传统写作的区别也有着很多疑惑和不解。这就迫切需要系统化理论将创意写作的概念和内涵加以普及。

在创意写作理论建构方面,上海大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就目前的国内高校而言,上海大学是唯一一所形成了创意写作研究团队、有条件有能力进行创意写作中国化理论建构的高校,也是最早把创意写作上升为学科高度的学校。目前,该校已经实现了完整的创意写作硕士、博士的培养体系,拥有国内唯一一个创意写作博士授予权,已经培养出了叶炜、王雷雷、雷勇、高尔雅、高翔等诸位创意写作博士。

中国化创意写作理论的创始人、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葛红兵教授认为,创意写作属于实践领域,但是,研究创意写作的内在规律,研究创意写作的教育教学规律,却是“学科”。高校需要这样的学科,需要有能研究,能在理论上说清楚它的人,现在创意策划师不被承认,地位低于创意设计师,或者说,根本没有地位,用文稿写出来的创意不值钱,不当真,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这个学科。所以,要创建中国化的创意写作学科。

中国化的创意写作学科建设需要大量的理论支撑,葛红兵教授《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建构论纲》《创意写作的学科定位》《从创意写作学角度重新定义文学的本质》等一系列文章奠定了创意写作学科的理论地位,为创意写作在国内的落地与发展的合法性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创意写作学科的国内话语权。从这个角度来说,称葛红兵教授为国内创意写作理论的开拓者和领路人毫不为过。

在葛红兵教授的影响下,从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学科走出来的诸多学生也在不同层面对创意写作理论建构做出了探索。比如许道军副教授的“创意写作工作坊研究”,叶炜副教授的“创意写作视野下的作家系统化培养研究”,王雷雷博士的“非虚构文学研究”,雷勇博士、高尔雅博士和高翔博士的“创意写作潜能激发研究”等,都对创意写作中国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些研究从创意写作发源地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创意写作坊”到相关的文本都做了独到而又深刻的分析。

创意写作中国化理论建构是一个宏大的工程,需要创意写作研究界的共同努力。在此,仅以最早开设创意写作研究专栏的《中国作家研究》杂志在2015-2018年所刊发的重点文章为例,分析创意写作中国化理论建构的特点。具体如下:(请见文末阅读链接)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创意写作中国化的理论建构,更加注重从文本学习的具体实践中去剖析创意写作的学科特质和探讨如何借鉴西方建设创意写作的优秀经验。以许道军《创意写作工作坊研究》为例,其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创意写作工作坊(Creative Writing Workshop)入手,介绍了美国创意写作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又从写作与作家两个方面将创意写作工作坊定义为以创意写作实践或创意写作教育、研讨等相关工作为导向,由若干参与者组合而成的活动组织。第二部分则介绍创意写作工作坊的教学特色,以美国哥谭作家工作坊为例,从其课程设置入手,论述了其作为成人写作教育学校的授课特色。第三部分则从创意写作的成立背景出发,阐述了作家俱乐部与工坊制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介绍了创意写作教育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区别。第五部分从上海大学七年间不断推进中国写作教育的改革中,面对创意写作学科发展遇到的中国问题进行展开。这些关于创意写作理论建构的文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介绍了创意写作的特质,也给后面创意写作中国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正如前文提到的创意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其学科建设在需要理论支撑的前提下,更需要对创意写作的操作实践流程进行归纳和总结,以达到对国外优秀经验的学以致用。这主要体现在将工坊制授课模式同中国写作教学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班易文的论文《创意写作的诗意如何可能——中国高校写作工坊发展方向初探》,从上海大学的创意写作课程谈起,同时结合当下学生尤其以研究生的学习现状,强调了创意写作教学需要从创造性阅读、激励式阅读、写作的反馈三个角度的相互作用去构建创意写作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代智敏的论文《论创意写作中的“故事创作”实训》、郑安格《试论叙事类游戏在创意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以电子游戏<暴雨>为例》和王雷雷《“非虚构”写作工坊建设初探——本科创意写作教学中的非虚构写作》都从写作到教学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通过创意写作让学生去突破传统的写作思维,进行富有创意性的作品创作。

除了立足自身理论研究,国内目前也从欧美引进了了许多关于创意写作的书籍,这些书籍都为创意写作的学科发展和创意性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学术指导。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已成功推出了一套系统翻译国外创意写作成果的丛书“创意写作书系”。同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都曾出版过此类著作。这些著作较为系统地为国内致力于创意写作的人解决了写作的三大问题:其一,写作需要天才吗?其二,作家可以教吗?其三,作家的“黑匣子”里藏着什么秘密。通过该套书的学习,有助于帮助读者克服写作障碍、学习写作技巧以及规划写作生涯。

此外,通过近几年国内的创意写作的具体教学和理论研究,在葛红兵、王安忆、毕飞宇等知名学者、作家的努力下,我国也从自身发展需要和教学实践出发,推出了很多原创的代表性理论著作。如《大学创意写作·应用写作篇》《大学创意写作·文学写作篇》《小说家的十三堂课》《小说课》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意写作书籍。

与此同时,为建构创意写作中国化理论,国内高校也积极举办关于创意写作的各种会议和论坛,对创意写作进行研讨。比如世界华文创意写作与创意写作学科的中国化创生——2015·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大会、全球化态势与本土化使命——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高峰论坛、全国创意写作教学专家研讨暨联席会议等,在积极与国际创意写作接轨的同时,同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创意写作。

二、创意写作中国化的实践路径

通过借鉴国外已有的创意写作成果,国内创意写作学科建立了与中国已有的写作学颇具差异的文学写作观念和学科教学体系。创意写作专业也实现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三个学位层次的招生。目前,创意写作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三种发展路径:一是以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为主要代表,适应国内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注重培养创意写作复合型人才,大众化培养的路径。二是以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主要代表,结合利用原有的优势和积累,偏重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精英化培养的路径。此外,还有清华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正在探索的旨在面向社会服务和自身需求的第三条路径。这三种路径从当下的学术需要及市场需求上来看,都有其合理性和学科建设特色。同时也给中国高校开设创意写作课程提供了宝贵经验。[③]

从当下的现实需要、市场需求上来看,这三种路径都有其合理性,也各自形成了学科实践特色,同时也给后续中国高校开设创意写作课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面向文化产业的大众化培养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国内目前在本科阶段开设创意写作专业的高校相对较少,很多高校也都处在试点教学阶段。即便是已经开设本专业的高校,也多以创意写作方向为主,而不是作为单独的招生专业。这些学校多采用专业课+公选课的形式进行创意写作教学。据统计,全国已有逾百所高校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或成立了各种类型的创意写作兴趣班。绝大多数高校创意写作专业的开设,是为了适应国内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采用大众化创意写作的培养路径,培养复合型人才。这其中尤以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为代表。

考察中国高校创意写作的发展会发现,创意写作发展总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频共振。目前,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多集中在“北上广”,面向文化产业的创意写作也由此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北上广”模式。

上海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快的大都市之一,作为文化产业发动机的创意写作,理应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如前所述,上海大学是我国最早引进创意写作学的高校之一,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硕士、博士、博后培养单位。上海大学中国创意写作中心致力于创意写作理论研究并将之与创意写作教学、创意产业实践结合。它以创建中国化现代创意写作学科为目标,通过欧美现代创意写作学科的整体引进和中国传统写作学的现代化改造,改革中国高校中文教育教学培养机制,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专业创作人才及具有原创写作能力的创意产业核心从业人才。目前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拥有教授3名,副教授、讲师10名,已形成与“文学院中国文学创意写作平台”、“中文系创意写作学科组”三位一体的合理架构,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澳洲国立大学、澳洲拉筹伯大学相关系所形成了稳定的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关系。作为中国第一家创意写作中心,中心培养的人才在上海、北京等地诸多杂志、报纸、出版社担纲领衔,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活跃新军。在产业实践方面,中心已经成为华东地区重要创意文化产业研发、设计和策划团队,中心还曾经承担2010年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陈展策划、南通市《世纪曙光》大型歌舞剧策划撰稿、上海地铁三号线部分站点艺术策划、泸州老窖产品形象片采编制作、闵行区文化公园及七宝生态文化区概念规划、《采风》、《城市中国》等杂志改版策划等项目,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影响力。

而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体系完善,引领着全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北京诸多开设创意写作专业的高校也形成了服务文化产业的自觉,在创意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中文系于2014年开设创意写作硕士专业,目前授予的是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更加偏向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古今各类文体经典和范本的系统研习,开设了如古代诗文研究与创作、现代诗文研究与创作、现代小说研究与创作、网络文学研究与创作、剧本研究与创作等课程,激发创造性思维习惯。同时在大量创意写作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以期让学生成为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能力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成为从事当代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具体而言,也就是除了培养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诗人、剧作家之外,更加注重培养新闻媒体、影视、动漫、视频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作人员,新闻、出版、广告、大型文化活动策划书和文案的写作人员,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公文和日常应用文书的写作人员等。[④]

近年来,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也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此不相适应,广东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与产业需求形成了很大反差。可喜的是,近年来,许多广东高校相继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尤其是在本科生培养层面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道路。这其中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东财经大学为主要代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自2012年起招收汉语言文学(创意写作)专业本科生,这是中国内地高校开设的首个创意写作本科专业。该专业在课程设计上采用了模板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开设了如作家讲坛、创意写作基础、创意思维训练、主题写作、剧本欣赏与写作、改编理论与实践以及诗歌写作、新媒体写作、小说写作、非虚构文体写作、演讲与口才、创意策划与实践。同时,该校采用驻校作家和邀请知名创意人、策划人、经理人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实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通过创意写作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具有各种文体技巧,拥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端创意写作人才,为文学创作、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宣传、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二)面向文学生产的精英化培养

与上海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外语外贸大学积极面向文化创意产业,走大众化的创意写作培养路径不同,以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为主要代表,结合利用原有的优势和积累,偏重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走出了一条精英化的创意写作培养的实践路径。

复旦大学有着很好的文学教育和作家教育传统。因此,复旦大学成为最早开设创意写作课程的高校之一毫不奇怪。其实,早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于2009年正式设立了艺术硕士戏剧(MFA创意写作)专业学位点之前,便由作家王安忆领衔,在中国内地首次开始招收“文学写作”硕士研究生。这也为后来复旦大学开设创意写作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先行条件,打下了基础。因为走的是精英化培养的路子,复旦大学创意写作在教学手段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表现为:注重写作实践,注重灵感的开掘,视野的拓展,写作技能的系统培养,以及人文素养的全方面提升。在具体培养实践方式上,采用名家讲授经验和学生实践训练相结合、开设社会科学讲座和走向社会调查相结合、教师课堂讲课与学生作品讨论相结合等多样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能力、审美品格、文化意识、创作水准,让他们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中外文学的经验和创新理念,在当代文化的大视野中反思文学创作的价值与方法;通过对当代生活和历史遗迹的实地观察,有针对性地体验民族文化的特性与变动,为文学写作打开新的观察点。这些,都在所开设的创意写作课程方面有所体现,其课程如下:

表2、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主要课程一览(请见文末阅读链接)

复旦大学创意写作精英化培养实践,除体现于课程外,还体现于师资力量构成。复旦大学有着一支强大的创意写作教学团队,它由著名作家王安忆教授,著名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思和教授领衍,另有王宏图、梁永安、严锋、龚静、孟金蓉等各有专长的教师加盟。该专业还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作家来校授课,聘请王蒙、金炳华、铁凝、陈建功、莫言、阎连科、叶兆言、余华、张炜、韩少功、孙郁、严歌苓(美国)、白先勇(美国)等为客座教授。学生有很多机会一睹名家大师的风采,与他们面对面交流。

同在首都办学,与北京大学面向文化创意产业有所区别,北京师范大学创意写作走的是精英化实践路径。该校从2014年8月开始招收文学创作专业研究生,与之前很多高校采用MFA的学位授予方式不同,北京师范大学授予的学位与纯学术型研究生一样。但与学术型硕士有所不同的是,文学创作研究生不仅要修满学术型硕士的同时,还有另外多修两门课共6个学分。多出的两门课,一门是文学创作理论,由知名作家轮流“现身说法”;另一门是文学写作实践,由校内老师主讲。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上,北京师范大学创新性地采用了“双导师制”。所谓双导师制,就是说每个学生由两位导师来带,一个是作家导师,一个是专业导师,第一批作家导师共有6位,包括李敬泽、格非、严歌苓、李洱、欧阳江河与邱华栋,每位带1—2名学生。在课程设置上,北师大更加强调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性,仍然践行精英教育思想,认为在成为一名合格作家的必要条件中,学术素养是很重要的一项。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作家不只是要会写作,还必须有深厚的学养。没有学养只会写作的只是“写手”而非作家。同时,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尝试优势资源互补合作,从2017年开始联合招收文学创作硕士,招生简章上明确要求“考生须有一定数量并正式发表的文学作品”。旨在招生与教学的精英化与小众化。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在2013年便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担任该中心主任。国际写作中心也积极和该校“驻校作家”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成为创意写作教学良好发展的两大助推力量。

与北师大类似,拥有着丰富的作家资源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于2015年开设创造性写作专业,积极践行“驻校作家”的授课形式,阎连科、刘震云、劳马、王家新等人都被聘任为驻校作家或者驻校诗人,同时也拥有着如程光炜、孙郁、李今等在国内外有着很大影响力的学者资源。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有小说写作实践课、散文写作实践课、剧本写作实践课、诗歌写作实践课、中国小说史、西方小说史、中国现当代名著研究、当代文学批评史、文学创作的问题与方法等。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第一个是小说写作研究、中外小说研究、文章学研究。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中国人民大学主要培养两类人才,第一种小说写作人才,即通过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培养感性经验的表达,激发学生文学作品写作的潜能。第二种是批评家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从事文学批评工作和文学类图书编辑工作。

除以上高校,一些地方院校诸如广西民族大学、贵州铜仁学院等也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积累,尝试偏重文学创作人才培养的精英化创意写作实践路径。

(三)面向社会服务和自身需求的多层次培养

创意写作不能被“窄化”为文学写作能力的训练,更不能仅仅将文学创作作为创意写作水平的唯一评判标准。创意写作要走出文学创作的自我矮化之路,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进行了“写作中心”、“创意写作专业”以及“驻校作家”等文学教育新体系探索,带来高校文学教育从“文学认知”到“创作实践”到“服务社会”的渐变。这个“渐变”一方面是高校文学教育的自身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适应社会的发展。

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为了扩大该校文学教育的影响力,该校确立了面向社会服务的多层次创意写作人才培养路径。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江苏师范大学从2017年开始招收创意写作方向硕士研究生招生,重点培养面向社会服务的创意写作高层次人才。同时,为了服务社会,江苏师范大学创意写作还走出了校园,在全国文明村马庄成立了中国首个农民文学院暨农民创意写作中心,对农民作家进行系统培养。

除了服务社会,创意写作发展还要满足高校学生的自身需求。2008年开始,清华大学在全校开设了《写作与沟通》课程,将写作课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进行广泛普及。这可以看作是创意写作多层次发展的一个方面,那就是提高学生素养,通过写作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不断增强沟通能力。这一发展路径是否可以纳入创意写作目前看似乎还存有争议,但从创意写作思维训练的本质化追求而言,我们认为应该把清华大学的这一课程归入创意写作的拓展。因为清华大学在此方面的努力还刚刚起步,目前仅有浙江林业大学等极少数高校在跟进,创意写作的这一发展路径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除了清华大学作为高校开始不断重视写作的重要性,现在在中国内地,已有相当多的小学、初中、高中开始打破传统写作教学方式,采用“创意写作工作坊”等多样化写作教学方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丰富了中国大陆创意写作的发展层次。

三、创意写作中国化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虽然国内创意写作起步较晚,但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相关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最近几年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尤其是通过各大高校富有特色的学科建设,我国创意写作越来越朝着多样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同时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虽然创意写作发展迅速,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第一,关于学科命名上各大高校还没有做到高度统一。

“创意写作”一词由英语Creative Writing翻译而来。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使用这一翻译。但也不是没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都曾经坚持偏向于使用“创造性写作”这一提法。更让我们不解的是,就算是在同一所大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内部竟然也存在着“分歧”: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作为教学单位,多使用“创造性写作”这一概念;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推出相关丛书时,采用的是比较通行的“创意写作”这一提法。这就导致创意写作近几年虽然取得巨大的进步与发展,但相关高校的沟通与交流较少的现状。目前,江苏师范大学召集了“全国创意写作教学专家研讨会暨联席会议”,就是力图弥合各高校之间的罅隙,形成发展的合力,把国内创意写作发展推向深入。

第二,国内关于“创意写作”的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争议,由此造成在培养路径方法上存在着认知误区。

目前,许多高校通过“驻校作家”、开设公选课等制度有力推动了创意写作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创意写作教学绝不仅仅是邀请几位驻校作家开几场讲座就可以完成的。培养创意性写作人才必定需要从文化产业需求、学科特色、发展前景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和思量,设计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体系涉及到文学、哲学、逻辑学、教育学、创意学等诸多学科,由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逻辑思考能力,满足高要求的自我表达和高质量的人际沟通的需要。

第三,和国内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相比较,目前开设创意写作专业的高校仍然较少,创意写作的学科地位也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虽然教育部已经将创意写作课程列入教学目录,但国内创意写作教育依然停留于研究生培养。就算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国内高校将其设立为二级学科的可谓屈指可数,而设立创意写作博士点的也只有上海大学一家,这都将极大束缚了创意写作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同时相比于欧美国家完整的创意产业链条发展,我国的创意写作教育事业目前还仅局限于高校培育,没有与社会、政府和企业形成合力发展,因此不能够形成完整的体系。

此外,如何解决创意写作的普及与提高,如何避免理论研究同质化,如何通过技术教学最终走向艺术创造等问题,也都是在现在乃至未来需要每一位创意写作研究者进行持续的思考和关注的。

我们认为,在未来的创意写作发展路径上,一是要以欧美为师,学习其成熟的创意写作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同时结合国内实际融入传统因素,形成创意写作的中国特色。二是进行学科规范,让创意写作真正成为一门独立而非依附于其他专业“借道发展”“借船出海”的专业。三是在做好创意写作学院精英教育的同时,努力做好面向社会、社区的普及工作,把创意写作的理念推广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惠及各个阶层。

 

[①]D.G.Myers:The Elephants Teach——Creaive Writing Since 1880.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6),Preface(xi)

[②]宋时磊:《创意写作在中国接受与传播的历史考析(1956­­­­­—009)》,《写作》2018年第6期。

[③]顾广梅:《创意写作在中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2月25日第12版。

[④]北京大学创意写作培养方案,相关资料可参见北京大学主页介绍http://www.pku.edu.cn

(原刊于《写作》杂志,2018年第7期。) 

 

原文阅读:中国大陆创意写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