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宋尾《完美的七天》:悬崖的陡峭之美

来源:文艺报 | 徐春林  2019年06月17日08:39

宋尾现居重庆,实际上出生于湖北。据他说,他祖籍是江西,是江西哪个地方至今都是个谜。他对小说的理解和他的祖籍一样,一半是无处调查取证,一半是热爱痴迷。他做过工人、小商贩、报社记者、杂志主编,应该说,这对他的人生和写作都产生了影响。

我对宋尾的兴趣,完全是他的小说。刚到鲁院的前夜,同学王刊和我聊起他的长篇小说《完美的七天》,说到小处的细节时我也心里发痒。

某日,我向宋尾索取《完美的七天》。他乐意在书上签名,我读来特别喜欢。小说写一个丢掉工作的失意记者,酒醉后被人殴打,被多年前的邻居搭救后,受雇去完成这位前诗人的心愿。主人公从山城出发到海滨小城,寻找与其失联九年的情人,到达后发现,情人九年前就因车祸去世了。

那这个故事要告诉读者什么呢?翻开小说的开头,读来就津津有味。应该说,这部小说是不闪耀、但会发光的黑色岩石。尤其是那些奔跃性的情节,就像荒漠中流出的河水。小说细心稳健的叙述,睿智的情节安排,让小说波澜起伏。从小说的思想建树来说,是纯粹而苦役的。我自以为这是部悲剧式的小说,完美的七天只是精神的美好。

作者所剥开的谜团,实质上是滴水穿石。通过建立人性的高塔,使微小人物心理有了扩张。情人喜欢一种怎样的生活,喜欢上后可以彼此欢心。实际上,这仅是故事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作者将以精神与灵魂建立通道。他撬开的另外一扇门,才是小说所建立的世界。于是,小说结尾便有了这样的对话:“我怀孕了。”“我也不知道。当然,我怎么会知道?但我第一次领悟到,人生在某处时总要迎接一个崭新的开始。我同时明白,所有的复杂和痛苦不过才刚刚开始。”危机感和紧迫感由此扑面而来,在这个时候被灰色的幽默变得畏怯。难道上帝就没有情感的界限?或者说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变化。小说也由此有了更加深入的批评,对社会的裂变由情感而生灭。

《完美的七天》有着明显的“非完美”特征,没有遵循传统的写作规律。这种反差在小说里反而更符合逻辑,更确凿地把故事雕刻得淋漓尽致。

一个孤单的叶子飘摇在风中,在现实和怀想下相互撕裂,只能进入另外一个境地,无法置换或被拒绝进入时,写作的末端就变成了陡峭的悬崖。这种飘逸的思索会让血气复活,让人意识到人的核心。选择以语言的方式来发泄,最终达到舒畅心灵的效果。

宋尾的小说语境特别简单,就像掠过林间的大风,纷纷扬扬,带着很强的动感。《完美的七天》的最大价值是,关注人性的悲苦和拯救。但从中也看到了人的无救和无助,同时发出了吁求和呼喊。人对孤单无助的救助向往,在小说中表现得尤为强烈。

实际上,人的本质就是野性的,被放逐的。就算是考证发现,也不便于释疑解析。至于小说中的死亡,那也许是一种生的状态。这是作者探寻小说的奥妙,这种奥妙是生活提供的丰富材料。

通读《完美的七天》,整部小说就是一个不理会天气的阴谋。小说里有着灵思的讳言,以及开阔的叙事空间。读者不会对死亡进行责备,因为那些显露出来的真相,就是人生的黑麦,草丛中有谷蛾和蝴蝶。它们焦急地活着,就像活在一个大城市里。每个生命的存在,有自由的必然,那种自由的精神创伤是永久的,而且不可分解地蔓延着。

宋尾的小说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和发现的东西,多读几遍还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发现,那些东西隐身在悬崖的陡峭处发光。也正因为如此,悬崖没有了退路。在现实生活中,宋尾辞去了所有的职业,现在专门从事着小说写作。他不以为这样是在冒险,相反觉得更加安全。望着人潮人海的深渊,悬崖亦有峭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