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追寻》创作随想: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

来源:人民政协报 | 徐鲁  2019年06月10日09:14

有温度、有情怀的作品和创作者,一定不会失去对现实生活的热情。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出席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讲话中,要求创作者应该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作的灵感,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对一切文学艺术工作者来说,这可谓“圭臬”之论。

我的长篇小说新作《追寻》虽然不敢说是做到了“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当然,这也是我心中的梦想,但确实也是一部“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作的灵感”的作品。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的几代科学家保护和研究中国珍稀鲸类动物白鳍豚的故事。这个题材包含了好几层主题意义:一是涉及长江水域和洞庭湖、鄱阳湖的自然环境保护,尤其是作为国家战略的长江母亲河的大保护问题;二是包含着中国科学家们追求科学理想与科学探索精神;三是白鳍豚这种世界珍稀动物鲜为人知的生存故事。我想,这个故事里至少可以呈现和表达这几层主题。它们不仅都是正能量的文学题材,也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励志价值的当代中国故事。

故事里“追寻”的本意,是写主人公之一的科学家刘俊,带领野外科考队在长江和洞庭湖上追寻白鳍豚的故事。同时,我想表现的“追寻”,还有科学家们在追寻自己的事业和理想;还有那位坚守在湖区希望小学的女教师王小月,对心中的梦想的追寻;就是离家出走的柳伢子的妈妈玉娥,不也是在远方追寻自己的明天吗?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追寻”美好、幸福、希望的明天。

从事白鳍豚保护和研究的科学家们,也许最终并没有如愿追寻到更多的白鳍豚,但是他们有的付出一生,甚至付出生命,却唤醒了人们对自己的乡土、对长江母亲河、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之心;王小月也许最终也不能把所有的孩子都留在自己的家乡,但她心怀梦想:总得有人给家乡留下几粒种子,留下几根“绿树枝”;玉娥在异乡追寻不到自己的明天,最终也回到自己家乡,融入家乡的变革进程中。所有这些人的命运和故事,其实也都在告诉我们:幸福是靠付出和奋斗换来的,工作着是美丽的,奋斗的人生才是值得拥有的。

我写的是虚构小说,不是纪实性质的报告文学。虽然不可能完全不反映一点中国白鳍豚保护和研究的过程、现状和成就,但说实话,这并非是我写这个小说的目的。我只是借助这个题材作为叙事主体。作为一个作家,我并没有资格和专业背景,去对中国白鳍豚保护和研究做出评价和判断。那可能需要一部真实的、全面的反映中国白鳍豚保护和研究的报告文学,去完成这个评价和判断。小说具有一定的“纪实”色彩。小说里的刘俊、徐教授、皮埃尔,这几位科学家,都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的。当然,即使是有人物原型,我也做了大量的虚构,不能与现实中的人物“对号入座”。我认为,我写的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不是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当然,更不是幻想的童话。

我的愿望是想把小说写得“好看”一点,写得故事性强一点,因此在构思故事时,有意让一些人物互相发生关联,否则这几条叙事线索就永远无法交叉或连通,形不成一个“整体”的故事框架。我把一些人物的成长和生活背景放在洞庭湖边,所以就有意地增加了一些属于地域文化风情的情节。我尽力让这些元素为讲述故事和人物的成长与性格服务,使故事细节变得丰盈和水灵一些。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我最想在作品中给孩子们传达什么呢?我的创作“初心”,大致有这几点:一是希望小读者能感受到中国科学家们为保护和研究白鳍豚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感受到科学家身上的一种热爱理想、追寻梦想的励志精神;二是唤醒孩子们对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对自己的家乡洞庭湖的热爱和守护之心。每一个时代,总是在艰难地解答着一个个难题而一步步向前迈进的。2018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风雨兼程,望闻问切,视察母亲河长江后,又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大政方针。我相信,当春回洞庭,母亲河的一江清水浩荡东流之时,故事里的主人公们所期待的那个时刻:白鳍豚的身影重新出现在碧波潋滟的长江或洞庭湖上……也许并非仅仅是一个梦想,而有可能变成真实的瞬间。三是给孩子们一些关于长江中的珍稀动物白鳍豚和江豚保护方面的科普知识,也让孩子们看到白鳍豚的生存现状与濒临灭绝的命运,感受到长江、洞庭湖的自然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唤醒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所以我特意在书末附录了一份《白鳍豚小常识20问》,作为对这本书的故事的“补充”。毕竟,要考虑到小说在叙事上的流畅与明快,不可能在故事情节里夹杂太多的科普知识。

《追寻》也可以说是一部“主题出版”的作品。我对“主题出版”是情有独钟的。这跟我们这一代人所受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教育有关。我写的长篇小说《罗布泊的孩子》《再见,小恩》和《红色油纸伞》《神奇的小草》《冬夜说书人》等,都贯穿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正如曹文轩对这部小说所归纳和评价的:这是三代科学家毕生追寻、挚爱守望、温暖陪伴,最终含泪告别的大爱故事;这是白鳍豚淇淇用22年远离家园、痛失友伴的生命孤旅,对人类良知发出的无声呼唤与最后警示;这是科学家和白鳍豚淇淇共同谱写的自然与生命之歌;这是追寻梦想的科学家和热爱家园、铭记乡愁的人们,在母亲河长江上和洞庭湖畔播下的希望的“绿树枝”。是的,我在努力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正能量的、励志和诗意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