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贤根《又是烟雨迷蒙时》:怎一个“情”字了得

来源:工人日报 | 张庆和  2019年06月10日13:13

诗歌讲求意境,散文抒发情怀。依照这个说法阅读著名军旅作家王贤根的散文集《又是烟雨迷蒙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眼前所浮现的不仅是缥缈烟波和蒙蒙细雨的江南风韵,更见那种站在大漠深处,仰望千年文明、爱国家、爱人民的赤子情怀荡漾书中。他从“养蜂”的山庄走出,站在“将军石”上,望“边陲月夜”,直到叩响“青藤书屋"的门扉,所抒发的都是一个“情”字。这“情”又宛如一条锦线,把他几十年来生成在不同境遇、不同时期的心灵感悟穿成一挂彩色链珠,成为摇曳在读者面前的一簇风景。 亲情乡恋,是作者心中难以释怀的结。 故乡是个温暖的被窝,从那里走出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留恋她。这话并非夸张,从贤根诸多思亲恋乡的文章里可证其实。 《养蜂》作为文集的开篇之作,写得有情趣有味道。通过“接蜂”“分蜂”“割蜜”等一系列细节的叙述和描写,除了能告诉人们一些有关蜜蜂的知识外,也使读者看到了一个和睦、殷实、善良人家的生存状况,同时也让我们领悟了一个优秀作家成长的家庭背景。在第一辑的其他篇章里,作者更是不吝笔墨,把一家四代人都着了浓浓的一笔:手持月牙形篾刀辛劳一生的祖母,咔嚓一声为自己接生时用剪刀剪断妹妹脐带的母亲,蹚过河的小弟,一生爱着他的妻子,还有自己的爱女、女婿,直至曾经给自己系过领带的岳父大人,用他美妙的笔,都一一将其呈现,从而演绎出一曲美妙的亲情大合唱。 说起贤根的乡恋情结,《寻找长城脚下的乡亲》,堪为精彩。明朝时期曾有一支威震天下的戚家军,他们在戚继光的率领下,南平倭寇,北守长城。而王贤根风餐露宿、行程千里所要寻找的正是那支应戚继光之招,前来京北守城的“南兵”后裔,因为这南兵里绝大多数就是他的义乌同乡。这一笔很重要,如果不是贤根把他们写出来,或许根本就不会有人知道那位南兵后裔、长城的守护者张鹤珊以及其父张世文抗击日寇的动人故事;也就更难了解在京北蜿蜒千里的长城脚下,至今还居住着那么多的“南兵”后代。 大格局大心怀是王贤根散文写作的基本盘。 看一个作家及其作品是否优秀,除了谋篇布局、支撑的语言文字以及写作手法是否有魅力,更要看重他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及其所在时代状况的关注度如何。如果以此来尺度王贤根的散文,应当说是立得住的。除上面所说《寻找长城脚下的乡亲》之外,其他如《将军石》《雨中三湾》《走进罗布泊》《“神舟”升起的地方》《寻访阿房宫》《寂寞关陵》《遥桥古堡》等篇章,都或隐或显地透露出他志向高远,放眼历史,关注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前途的军人情怀。 贤根怀着一种善良的心愿,真情地《走在寻找的路上》:寻找“不老的青山”,寻找“珍贵的书简”,同时也在寻找自己的文学梦。这位把双足扎实地踩在地上的作家,至今也未停下寻找的脚步,从边疆北陲,到雨中三湾,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脚窝。